新文明:简餐分餐,克俭克洁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世界每年食物浪费量惊人。除去食物浪费所导致的极大经济损失、劳动浪费外,触目惊心的浪费以及浪费施加于气候、水土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消极影响,使全球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浪费,皆因“饮食喜好”“面子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食物资源并不丰富,但是食物浪费现象却广泛存在且比较严重。受粮食加工技术、设备及管理模式、饮食消费观念、居民用餐习惯、餐饮业供餐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从生产到食物消费环节存在着巨大浪费。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新版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推荐“谷类为主”,并提倡多吃全谷物食物,因其保留了天然谷物几乎全部的营养成分。但是,近年来居民多追求“亮、白、精”等感官指标,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需求而过度加工粮食,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很低,造成巨大浪费。据统计,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450万吨以上。减少加工环节的浪费与倡导健康的饮食息息相关。
  同样,餐饮场所、单位食堂和家庭等也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以餐馆为例,2013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在餐馆就餐时,由于人情、面子等问题,经常会多点食物或所点食物偏油,容易使就餐者的食物搭配不够合理或者能量摄入过高,而剩余饭菜丢弃也造成较大的浪费。因此,外出就餐时适量点餐、点餐时荤素搭配,不仅可以保证健康膳食,还可以减少餐饮环节的食物浪费。
  因此,新版膳食指南第六条提出的“杜绝浪费”,不仅是要进一步提倡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光盘”抵抗“浪费”,我们在努力
  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杜绝浪费、珍惜粮食不仅是政府部门、食品生产者的责任,也是消费者应该负起的责任。
  2013年,由民间发起的“光盘行动”鼓励大家“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对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13年、2014我国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更是对深入推进反对食品浪费工作起到了约束作用,效果显著。
  拒绝浪费,一举多得
  在遵循膳食指南第1~5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准备食物时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减少或杜绝浪费,同时收获卫生与健康。
  做好计划,一切尽在掌握购买食物前做好计划,尤其是保质期短的食物。根据当天就餐人数、每人的饮食喜好等因素做好统筹,适量购买,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
  对于可短期储存的食物,应根据食物特性和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并在一定期限内吃完,以避免食物不新鲜或变质。例如,肉类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后放入冰箱冷冻室,食用时取出一袋即可;袋装米面可在取后将袋口扎紧,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小份备餐,产小份“垃圾” 小的食物份量是实现食物多样化、减少浪费的良好措施。一般来说,一盘纯肉热菜或冷盘的重量约为150克;一盘素菜或荤素搭配的菜肴约为300克。一家三口一餐准备三菜一汤即可满足需求。一次烹饪的食物不宜太多,应根据就餐成员的数量和食量合理安排。
  在家备餐,还包括烹饪前对蔬菜、肉类等的处理。应尽量充分利用食物,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可食用部分,减少食物“垃圾”的产生。
  剩余饭菜也有剩余价值家庭用餐后终究难以避免剩余饭菜,扔掉不可取,不妨适当处理一下,即可变为下一餐的美味佳肴。
  对于餐后剩余肉类食物,应用干净的器皿盛放并尽快加盖冷藏保存,并在短期内食用完毕;剩余的米饭可以放凉后尽快放入冰箱。不适宜的温度储存会使食物发霉或变质,制造食物“垃圾”。
  再次利用剩饭最好是直接加热食用,也可做成稀饭、蔬菜粥、炒饭以及其他菜肴的配料。肉类可以把大块变成小块肉或者肉丝,加入新鲜蔬菜再次入锅成为新菜;还可以与米饭一起烹饪做成炒饭。
  对于烹饪过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不宜储存,而且蔬菜能量极低,并不影响能量摄入量,所以最好一次吃掉。瓜果、根茎类蔬菜可以加入肉类再次做成新菜肴。另外,剩余饭菜一定注意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食用。
  不铺张,对彼此负责在外就餐时大吃大喝、过度奢华放纵,不但铺张浪费,也是对自己健康的损害。另一方面,多人围桌聚餐,互相夹菜,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在外就餐时提倡分餐、简餐、份饭,倡导节约、卫生、合理的饮食。
  公共餐饮应推行分餐制,分餐或份餐对于饮食卫生和营养配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分餐就是就餐者每人获得一份饭菜,自己享用;用公勺、公筷盛公用菜肴、汤,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单位食堂应推行份餐或套餐。份餐是根据个人能量和营养需求、食物种类和数量,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的推荐比例所设计的简约型食物组合。“份餐”或“分餐”都是满足营养需要、避免食物浪费、控制能量摄入过多的良好实践方式。
其他文献
“追星”合情理,但不宜过度  十几岁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慢慢开始强调自我价值,这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社会角色的“空白期”。一般地说,成年人可通过工作、为家庭的付出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但未成年人依附于父母,无法体会自身的价值,他们的社会角色就处于空缺的状态。而“追星”恰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明星其实是孩子的一个榜样,更小的孩子可能会以父母师长为榜样,但随着孩子的
煲汤,最能体现烹饪技艺。不过,汤的浓郁、清淡与各地的口味习惯相关,没有评判标准来划分是浓汤好或清汤好。但是,当我们把营养卫生与风味结合起来分析时,那些传统的煲汤方法就需要推敲或改进一下了。  煲出一锅营养汤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周爱东  软肋:传统煲汤的缺点  许多人认为,煲汤时间越长味道越美味,一锅汤煲2个小时算短的。在一些特别讲究的私房菜馆里,煲一锅汤需要5小时,甚至超过8小时的也很常见。
近年来,由于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腰背部的慢性劳损变得极为常见,很多人都曾有过腰背痛的感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筋出槽”,“骨错缝”。因此,石氏伤科提出系列练功锻炼方法,不论是配合治疗还是预防保健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强筋固
生活实例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陈老伯脫下厚重的棉袄,开始每天锻炼身体:上肢贴壁“爬墙”、转肩、打羽毛球……几天以后,陈老伯出现了肩膀酸痛。他以为是缺乏锻炼引起的,便增加了运动强度。不料几天后,陈老伯肩膀酸痛越发严重,右上肢活动也受限,不仅羽毛球打不成了,连端茶倒水都很吃力,更不要说提重物了。陈老伯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因为运动过度,他的“肩袖”损伤了。  认识肩袖损伤  肩袖是肩关节周围四块
“全谷物,营养 ”是今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谷类食品,尤其是全谷物,被营养学家推荐作为餐盘中的“主角”。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十大中国好谷物”的甄选结果。在“茫茫”谷物“大海”中,共有10种被全国营养学家一致评选为营养丰富且适合中国人食用的全谷物。  1.全麦粉  2.糙米  3.燕麦米/片  4.小米  5.玉米  6.高粱米  7.青稞  8.荞麦  9.薏米  10.藜麦  不仅是我国
我自学医之时就与《大众医学》相伴,得益于其启蒙,我从一名忠实的读者逐渐成长为从医之余也热心于医学科普创作的撰稿人。随着医学知识的增长及从医经验的积累,我深切认识到民众对疾病防治的认知与专业人员有较大差距,對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影响很大。与疾病作斗争是一场多层次、立体化的群众战争,既需要不同专业的医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也需要广大民众对疾病及维护自身健康的正确理解及认识,有病治之,无病防之。我从事肿瘤防治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名,全国范围内听力障碍残疾人口达2000万,长期居于各类残疾之首。一个听力障碍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干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其家庭将要承受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而如果能早期发现,大多可以进行有效治疗,使孩子融入正常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护理也可极大避免听力损失的发生。  那么,哪些问题会影响宝宝听力?家长怎样才能发现宝宝听力异常?孩子听力有问题,该如何治疗?本
专家简介  姜林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动脉炎、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风湿疾病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
赴韩整容,小心被骗  整容在韩国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产业。不少游客都选择了去韩国整容。据统计,2009年仅791名中国人赴韩整容,2013年增至逾1.6万人。但是据韩国媒体披露,非法中介在韩国整容业大赚黑钱,许多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被骗,去年通过合法中介赴韩整容的外国人仅占13%。韩国的海外整容市场被非法中介掌控,其招揽中国顾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中国当地的公司合作将顾客带到韩国,二是在网络上
2016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团队开展的糖尿病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证明,配偶之间一些相同的生活方式会影响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糖尿病是怎么“传染”的呢?本文特邀王卫庆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2型糖尿病2大病因:遗传与环境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糖尿病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