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智能是由多种能力综合表现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智能可以用多种手段、多样灵活的方法。而科学地运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图像是由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其作用不可低估。
一、运用地理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首要步骤,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活动中利用间接观察是大量的,但怎样进行观察呢?
1 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要有目的,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来。当学生初见地图时。就会被明显和具有较强刺激作用的内容所吸引。没有目的去观察,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效果。所以。观察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所表示地理事物的主要方面,集中注意力,使其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的目的要求。例如,观察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2 说明观察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提出合理的观察程序。如观察“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变化图”其程序应是:①哪一条是温度曲线,哪一条是盐度曲线,两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②两曲线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哪些纬度范围内,分析其原因;⑨盐度曲线60°N与60°s盐度值有何差异,分析其原因。通过正确观察的方法与步骤,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第二,引导学生用分析比较逐步深入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教师演示自制可移动投影片)。先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②观察各纬度昼夜长短情况。③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情况。④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情况,最后概括出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观察要全面。细节应注意。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二、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观察过的地理图像记忆甚少,无从进行智力活动。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等直观教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离开地图,片面强调死记硬背会导致智能和知识之间的失调,结果使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那么怎样发展记忆力呢?
1 图文结合,把知识建立在地图上
学生阅读课文或教师重点讲授都必须密切结合地图。例如:学习世界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及成因时,让学生看一月、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去记忆、理解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布及形成原因,把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地图上。
2 注意地名、地物和地理区的位置特点、特殊轮廓和邻近地理事物的联系
例如:太行山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与南亚东北季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南季风的联系等。
3 注意黑板略图。加强理解记忆
黑板略图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形成时。要边讲边画气压带、风带黑板略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气压带和风带,也为学习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打下基础。
4 填绘地图,建立地图轮廓的形象
学生通过填绘地图。逐步熟悉地图上的经纬线、颜色、轮廓,就能在头脑中再现。这种再现越明显,越具体,越准确,地理知识就越巩固,地理思维能力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运用图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活动。它能使人们知晓自己没有直接实践过的事物,也能预见事物的进程和结果。
1 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要落实到地图上。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师最好把中国政区和世界政区空白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养成学生用图习惯。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学习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图。找出地中海式气候在世界上的分布。
2 让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闭合等值线示意图”,若为等高线地形图。中间比周围高则表示的地形是什么,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地形是什么,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为等压线图中间比周围高则表示的是什么气压中心,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是什么气压中心,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这样。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3 既要注意整体性。又要注意化整为零;既要注意规律性,也要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4 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养成学生的动手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昆山市陆家中学)
一、运用地理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首要步骤,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地理教学活动中利用间接观察是大量的,但怎样进行观察呢?
1 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要有目的,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来。当学生初见地图时。就会被明显和具有较强刺激作用的内容所吸引。没有目的去观察,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效果。所以。观察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所表示地理事物的主要方面,集中注意力,使其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的目的要求。例如,观察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2 说明观察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提出合理的观察程序。如观察“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变化图”其程序应是:①哪一条是温度曲线,哪一条是盐度曲线,两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②两曲线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哪些纬度范围内,分析其原因;⑨盐度曲线60°N与60°s盐度值有何差异,分析其原因。通过正确观察的方法与步骤,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第二,引导学生用分析比较逐步深入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教师演示自制可移动投影片)。先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②观察各纬度昼夜长短情况。③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情况。④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情况,最后概括出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观察要全面。细节应注意。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二、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观察过的地理图像记忆甚少,无从进行智力活动。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等直观教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离开地图,片面强调死记硬背会导致智能和知识之间的失调,结果使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那么怎样发展记忆力呢?
1 图文结合,把知识建立在地图上
学生阅读课文或教师重点讲授都必须密切结合地图。例如:学习世界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及成因时,让学生看一月、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去记忆、理解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布及形成原因,把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地图上。
2 注意地名、地物和地理区的位置特点、特殊轮廓和邻近地理事物的联系
例如:太行山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与南亚东北季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南季风的联系等。
3 注意黑板略图。加强理解记忆
黑板略图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形成时。要边讲边画气压带、风带黑板略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气压带和风带,也为学习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打下基础。
4 填绘地图,建立地图轮廓的形象
学生通过填绘地图。逐步熟悉地图上的经纬线、颜色、轮廓,就能在头脑中再现。这种再现越明显,越具体,越准确,地理知识就越巩固,地理思维能力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运用图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活动。它能使人们知晓自己没有直接实践过的事物,也能预见事物的进程和结果。
1 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要落实到地图上。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师最好把中国政区和世界政区空白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养成学生用图习惯。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学习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图。找出地中海式气候在世界上的分布。
2 让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闭合等值线示意图”,若为等高线地形图。中间比周围高则表示的地形是什么,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地形是什么,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为等压线图中间比周围高则表示的是什么气压中心,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若中间比周围低则表示的是什么气压中心,等值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是什么?这样。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3 既要注意整体性。又要注意化整为零;既要注意规律性,也要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4 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养成学生的动手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昆山市陆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