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小与事大的平衡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l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政治上,中国“以大事小以仁”所赢得的善意,成为协助西方国家解决问题的资本。但在“负责任的大国”和“不干预外国内政”之间矛盾的时候,中国也还未拿出明确的一套应对,更遑论清楚阐述,这就容易给人口实指责中国。
  
  笔者在《南风窗》写了多篇有关中国国际关系的文章,读者其实都很清楚,我是想藉一些具体的例子,尝试与大家一起寻求我们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的坐标。读者亦多少会注意到,我从未接触过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这样继续下去,很容易就像一些评论员一样,只看到中国“以大事小”的一面,而忽略了“以小事大”的另一面。笔者生活在香港,对这方面的感受其实更加直接和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最恰当的描述,因而也是在直至本世纪下半期时的最佳定位。对于听惯了把本世纪说成“中国世纪”这类奉承或者吹牛的话的人来说,这好像很没有志气,甚至泄气。但是我们且看看一些事实和数字:不少人引用外国学者的数据,指出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GDP是全球的1/3。他们大多没有详细看过出处。如以人均GDP计算,当时的中国,还是落后于欧洲。现在许多人说,中国GDP将于2030前后超越美国,全球第一。到时候,人均GDP中国依然是个中等发展国家,不但远不及美国,也不如欧洲。我们更不要忘记,有利中国发展的所谓“人口红利”,到时将消失,整个国家进入人类历史从未经历过的“未富先老”困境当中。
  这里我们不妨多举一条更令人泄气的数据:2006年我国在连续5年双位数字的增长之后,人均GDP从1703美元暴长20%至2042美元,厉害了吧!而美国于2006年的人均GDF,只微增4%,由42076美元增至43395美元,但绝对的增长是1919美元。2006年中美人均GDP的差距更是拉大了1580美元,而不是缩小了。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是大而不强,今天如是,许多年之后仍然如是。我们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过早翘尾巴。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处境和定位出发,在国际上,我们是既小且大;某些场合我们小,但另一些场合,我们是大。幸好我们历史悠久,什么事例都见识过,并且有记载,更有先贤为我们作出十分有智慧的总结。文首所引的《孟子》,“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就给我们非常恰当的指引。
  
  以小事大以智
  
  
  《孟子》里有一段话谈到外交策略——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以大事小以仁”,这一点随着中国国力日强之后,就越发贯彻于我们与第三世界发展国家的交往之中。中国对于这些国际弱势社群的每一个成员,都抱着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態度,不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对方,不干涉对方的内政。这一外交上的“仁政”,与西方国家自以为是,并且不顾对方实际状况和感受,凭借手中实力,软硬兼施,非要人家接受不可,必要时甚至颠覆人家政权,甚至出兵入侵的霸权逻辑相比,是两个极端。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大国、强国;都是大买家和大投资者。但是中国愿意对这些小国弱国给予实惠,却又平易近人,不以救世主自居;平等交易,不带附加条件;在国际场合,中国站稳第三世界一分子的立场,并且给足面子这些穷兄弟,更与他们一道争取更大的声音和更多的权益。因此中国在第三世界之间,越来越受欢迎,而西方国家的政策,则在现实上窒碍难行,在情绪上遭遇当地人的抵制。与西方国家交往,中国到今天客观上仍然是个弱国。在经济上,去年中国还未能超越德国,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只能排个第四。在军备方面,中国的家底已经不如人家,现在急起直追。但光是美国一个国家,军费已经占了全球一半,是中国的10倍。欧盟和日本,军费也都比中国高,而且都联合起来,对中国禁售军备和高新科技产品;同时更刻意培植印度,就近制衡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制华大联盟,中国只能采取“以小事大以智”的策略去对付,而且也很成功。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既能坚持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却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维持一个和平的发展空间。
  这策略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就是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指示。这一策略除了平时不露锋芒,低头默默耕耘之外,还要不时受点委曲。当年美国强搜我“银河号”、“误炸”我大使馆、在我领空上撞毁我飞机,中国除了微弱的抗议之外,基本上是不为已甚地哑忍了。这在一个民族主义高涨,面子十分重要的国家来说,绝对不是好受的经历,也难以举国上下咽了下去。俄罗斯在最穷、最弱的时候,也不会如此示弱的;但是“韬光养晦”的这句指示被广泛流传,举国上下都形成了共识,中国就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就这样咽了下去。战略上的示弱忍辱,客观上挨过了美国的有意挑衅,“9·11”之后,美国的针对重点转移了,“十年生聚”的结果,中美之间力量对比起了质的变化,中美关系也起了质的变化。
  “韬光养晦”的背后是冷静地清楚自己要什么,这决定了什么能忍,什么不能忍。美国的挑衅主要是伤害我们的面子和感情,只要不损害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利益,就可以忍。但一接触到台湾独立分离的底线,中国便明确表示不能忍。中国的军事发展,也不会像前苏联那么愚蠢,硬要与美国作军事竞赛。我们只集中力量反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这方面的阻吓能力,在最近台湾“大选”这几个月之内,已有力地表现出来。美国和日本,也不敢在台海上贸然与中国对碰。
  “韬光养晦”的成功,是中国的忍让行为,使美国没有借口进一步直接打击中国。但并没有降低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和压抑,如果没有“9·11”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敌人排名榜,挑衅会源源不绝。但中美关系虽然表面处于“最良好时期”,但美国依然收紧对中国的包围,把最利害的武器搬到东亚和卖给东亚、南亚国家,同时坚持禁止欧盟和以色列对中国军售,连签了的合约也要取消、卖了的也不许依约提升。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则不断要求中国提高其军事透明度,紧紧盯住中国的军事发展。这一连串事实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表面那么良好和谐。
  
  夹在大国与小国之间
  
  现在看来,中国政府已经逐步走出了“韬光养晦”的低谷,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一脉相承,对大国来说,就是希望藉此化解“中国威胁论”。宣传了几年,也陆续在西方国家之间开始化解了一些疑虑。但是说到底,中国是在制度上、想法上、行为上与西方主流不一样的发展中大国,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管你今天说什么,都难保你5年、10年之后会说 或者做什么,因此很难完全消除一个一个被我们赶上和超越的国家的警惕,也难免长期被美国视为“潜在竞争对手”。
  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地变化,以利益为主轴的国际关系也随之变易。西方国际疑忌中国将来的壮大,是基于中国今天的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动作。目前我国期望解除“中国威胁论”的所有论据,所有许诺,对抱怀疑态度的人,可能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与其挖空心思去找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我们不妨放弃随着西方国家的指挥棒走,在不给人家进一步直接打击中国的借口这底线之上,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而该干的事情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做传统的统战工作,有针对性地与西方國家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加强合作。
  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系统的论述,但实践得还不错。在经济上,中国以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使在中国生产和进口的外国企业赚大钱,使消费者广泛得益,降低通胀压力,支持美元稳定。另一方面,在资源方面,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大量输入国家有共同利益,正一起努力开拓市场,集体讨价还价,防止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在国际政治上,中国“以大事小以仁”所赢得的善意,成为协助西方国家解决问题的资本。在美国大力破坏国际秩序的时候,中国反而成了维持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并且在美国不能单独收拾残局的情况之下,帮助它脱离困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经利益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方国家就不会轻易与中国闹翻。我们还要不时提醒它们的政府和人民,它们如要伤害中国,首先受损的,就是它们自己,而且受损会比中国更大。
  在这基础之上,中国大可正面和系统地让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我们毋须忌讳对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手法作批判。这些批判不妨对内对外都同时进行,正面突出中国独特的思路、行事和作风的合理性,从而对内取得共识,对外建立智慧和道德的制高点。因为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最尴尬的,是夹在大国与小国之间,左右为难。比如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问题之上,我们内外批判得不够深、不够透,宣传得不够广。就算对于科索沃事件引起的各种负面反响,我们内部的报道也嫌单薄。在“负责任的大国”和“不于预外国内政”之间矛盾的时候,中国也未拿出明确的一套应对,更遑论清楚阐述,这就容易给人口实指责中国。
  “韬光养晦”之后,中国需要体面地昂然阔步出场。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要实现中国梦。一年来,中国梦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国梦的世界对话”研讨会上说,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使中国梦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而且,中国梦不仅影响着中国。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所说的那样,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摘要】在新課改政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当前各学科教学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对于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都存在着好奇心重、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而英语又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当学生在接触英语学习时很难融入学习氛围中,所以要想显著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那么一定要注重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围绕让课堂
今天,中国与美国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是利益冲突,但中国主张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分歧,推动与美国构建“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甚至形容“中美是夫妻关系”。尽管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和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中国在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中也并不示弱,但中国领导人仍然强调,美国是伙伴,明确表示,中美关系难以割裂。中国在努力争取两国关系的最好结果
陕西省渭南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追赶超越”为主线,认真贯彻“五个扎实”要求,着力在服务经济发展、加强检察监督、深化司法改革、建设过硬队伍上下功夫、求实效,各项检察工作迈出新步伐。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维护公共利益始终是我们检察机关的核心使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我们检察工作的基本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检察工作的核心价值最求,保障人民安居乐
孙绍振先生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笔者在具体的中学教学实践中,深有同感。我们老师很少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课文文本的,对节选课文的全文也不好好地仔细通读,更不要说凭自我的原创精神加以阐述和思考了,很多时候都是借助现有的参考书进行讲解。这样导致我们老师对所分析的内容和观点也是一知半解,最终陷入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境地,实在令人汗颜。  在此,笔者认
【摘要】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综合能力。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需要改变以往片面认知,并要结合目前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使校园英语文化可以发挥出教学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参考当下发展形态,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建设策略  【作者简介】 许春雷,男,汉族,安徽蚌埠
3月3日,总统选举前的“沉默日”,莫斯科天气不错,下午的一场足球赛在卢日尼基体育场举行,对阵的其中一支球队——圣彼得堡泽尼特队,其队长是普京阵营的一员大将,最近常出现在宣传普京的广告招贴里。这场比赛最后以2∶2告终。在警察的疏导下,球迷们秩序井然地离开了球场。选举前的莫斯科就这样又一切安静如常了。  3月4日凌晨,莫斯科下了一场雪,国旗悬挂在大街小巷,前几天街边的选举招贴广告上被覆盖着的“选举舞弊
北京还要再呼吸16年雾霾?  《纽约时报》【美】7月3日  中国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的一篇题为《北京空气质量有望在2030年达标》的报道称,北京地区的危险细颗粒物浓度降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平”需要16年的时间。16年的时间意味着,如今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儿童,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将呼吸有害空气。  据《中国日报》报道,PM2.5浓度的“健康”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北京有望在2030年达标。《中国日
9月13日,陕西省蒲城县人民检察院召开水务系统暨重泉水库工程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活动动员会。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闫永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围绕大局,强化理念。重泉水库工程建设是改善民生、优化成效的好事,要全力保障项目资金取用途径,积极做好工程建设预防職务犯罪工作,从关爱党员干部所需出发,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强化措施,抓好重点。检察机关要积极配合水利部门有创造性、有重点领域、有重点项目、有重点环节、有的放矢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方式与策略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和革新,素质教育教学方式逐步替代了传统应试教学的模式。初中英语课程作为中学学习的重要组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英语写作在英语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学生英语课程综合学习能力的集中表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习情况。反思性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