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突破了美术教学固有的课堂模式,扩大美术课堂视野,提升了美术教学思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支持平台,改变了美术教育的很多传统模式,使美术教学手段走向多元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突破;美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43-02
  [作者简介]任建学(1984—),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茂名市第十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和各教育学科的整合影响着课程改革。特别是在美术学科,信息技术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改革中,已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突破美术教学固有的课堂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美术课堂大都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这种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谈不上家长、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交流,这是传统课堂的局限。而且,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或“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今,信息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师生和家长的青睐。信息技术把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通过多元化互动统合成一个整体。在现有的条件下,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使用达到了网络上的家长、教师、学生三方互动协调,信息技术网络工具也使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了在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互动交流模式。信息技术教学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教师、学生、家长不受时空限制的对话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在平等、和谐的信息网络平台上,学生和家长可以各抒己见,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家长参与其中。
  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影响还可以表现在课后,如建立美术教学QQ群,在课后能不定时、不定点地设立“网上课堂”。学生课后可在网上课堂继续学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家长也借助网络参与学校教学。家长、教师、学生的三方参与正改写着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来促进美术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敞开了大门。美术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性课堂。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总之,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和规模,提高了美术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扩大美术课堂视野,提升美术教学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术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今天画画苹果,明天画画公园,后天捏捏胶泥,再有就是剪剪纸或者拼一幅风景画等。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美术教学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跟紧时代的步伐,结合地区文化、环境等特点,大胆优化,不断创新,向着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面延伸。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兴趣和丰富感情基础上的。美术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就必须为其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呈现美丽情境和漂亮画面。所以,美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结合的优势,给美术课堂创设一个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心情愉快地学习美术,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6课《美丽的花园》,这节课的知识含量很大,内容较抽象,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课前在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运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插入大量表现花园风景的照片和绘画作品。借助信息技术,寓教于乐,让学生欣赏、感受鲜花的美,让学生主动进行视觉思维分析,如同走进美丽的花园之中。学生们在游戏、图片、音乐的和谐交融中受到美的感染,达成美术课堂学科的知识和情感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运用,打破了几支笔、几张范画、几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眼、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支持平台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的实施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网站、美术教学知识内容等,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传统的备课资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备课本,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即使教师的个人智慧丰富,也无法让大家及时共享。备课中出现需讨论的地方,也不能得到集体的及时反馈和补充。而依靠网络开展电子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学初,美术组先集体备课,研讨全书各章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每位教师各自备课时,可以从学校教学资源库里查找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帮助学生课前准备或课后拓展的学案,然后设计自己的教案,最后上传到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学校的教学资源每年得以丰富。美术教学课堂上有个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起来,将学生的美术作品上传到学校建立的学习网站上,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学生美术作品资源库。通过网站展览,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也增强了对美术的热爱。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的教学辅助功能越来越明显。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既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有效地实施愉快教育,让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11.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高文利,秦忠翼,王琼.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第2卷 第17期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导入,引起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巧用多媒体,保持兴趣;激情导读,提高兴趣。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关键词]兴趣;启发;情境;导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24-03  [作者简介]潘秀丽(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正在进行深化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新颖而独到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性教学,不失为一股活水,它对语文课程的整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教育从记忆型教育、被动性学习向信息型教育、自主创造性学习转变,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现代语文课堂艺术魅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艺术魅力
公元2002年5月19日,是一个愁云密布的日子。这一天,数千人自发地在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美乐街上隆重悼念一位年仅48岁的女教师。人们眼里饱含泪水,沿街排成长长的两行,护送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课堂活动教学,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生活味”“信息量”“探究性”三个维度入手,旨在强化数学活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36-02  [作者简介] 朱亮亮(
【目的】探讨整合式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放化治疗的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整
注重学情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比拟法对相似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信息化教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
[摘要]情境教学寓教于情,寓学于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审美情境和创造力思维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有效地将情境教学渗透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挖掘音乐源泉,创设生活情境;丰富课堂容量,导入多媒体教学;勇于音乐实践,创编演绎情境;启迪想象与思考,营造问题情境。  [关键词]情境;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PTC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