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哪里人啊?
徐旺先生(以下简称徐):北京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记:您的口音听起来不像是北京话,
徐:我早年到地方上会战,口音改了很多。到地方上跟老乡说话,到野外问路,说普通话当地老百姓根本就听不懂,只有学点当地方言。我在甘肃呆了12年,就得说甘肃话,他们说水不叫水,叫fei。我在四川待了五年,学四川话,“啥子哟”。
记:听罗志立先生介绍,您是参加过历次会战的元老了。
徐:我只参加了8次,有几次,像川中会战、塔里木的会战、中原会战就没有参加了。
记:8次也不少了。我们来就是想请您谈一谈您参加这8次会战的一些经历,讲一讲中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值得今后勘探工作借鉴。您原来的专业是石油地质学吗?
徐:不是,我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的是普通地质学,而且后面两年多学的是金属矿藏。
记:您是哪一年进的北大?
徐:从1946年到1950年。在学校的时候在东北实习,像杨家山钼矿、天宝山铜矿、夹皮沟金矿,但后来国家统一分配时就分到了石油行业。
1玉门的经历
记:1950年到了石油系统?
徐:1950年毕业就分配到玉门,到1962年离开,在玉门呆了12年。我的工作就是在兰州以西一直到敦煌一带普查、详查、细测,那里的每一条沟我几乎都跑过了。
记:当时玉门油田叫玉门石油管理局?
徐:那时候是叫玉门石油局,但我们那时候是在石油总局勘探局下属的酒泉地质大队,1954年以后才合并到玉门石油管理局。
记:您主要是做地质普查?
徐:刚到兰州的半年,跟张家环教授跑了半年的野外,沿着祁连山一直到武威、山丹,看地层、看剖面,那时候在潮水盆地的窖水构造打井,需要了解地质情况。1951年在陕北的四郎庙跟陈贲①先生学了一年录井,包括怎么看岩样,怎么取岩芯,怎么测试泥浆,怎么看油气显示。因为要懂得钻井的一些情况,也在井上转转,当时有顿钻,有旋转钻机。
记:据说陈贲先生很有才华?
徐:人很好,很直爽,很关心人。
记:文革的时候为什么迫害他啊?
徐:他提的意见现在看起来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成立储量委员会,但当时认为他这样是反对党的领导,就把他打成了“右派”,他不服,就向组织上解释,就被定为“极右”。1962年,组织上让他写个检查,就给他把“右派”的帽子摘掉。他不写,他说我没有犯什么错误,我就是提些建议,这个不是反党。当时青海老总顾樹松就跟他聊,他跟顾橱松说我没有反党,我提的意见我认为都是对的,我这么大年纪了,就这样了,你跟我不一样,你还年轻,还有一家子人,你得写。顾樹松写了检讨,就“摘帽”了。
记:陈贲先生一直没有写检查?
徐:没有,他就一直戴着“帽子”。文革之前,他回四川探亲,见了他爱人,双方谈得不是太愉快,可能思想上也有点想不开。文革的时候,有一个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多先进,带着一帮人批斗陈先生,他受不了就上吊自杀了。收殓他的时候,陈先生个子比较高,棺材有点小,放不进去,还是这个同志,把陈先生的骨头踹断了,装进去的。
记: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先生,可惜了!潮水盆地的位置大概是在哪里7
徐:武威、永昌以北,就是现在金昌镍矿的地方。我跟陈贲先生学完以后就调到潮水盆地,窖水构造那时候打了三口井,窖1井、窖2井、窖3井。为什么要叫窖水构造呢?因为那个地方很早,就修水窖储水,吃窖水,所以就管那叫窖水构造。那三口井没找到油气藏,打穿了第三纪、白垩纪地层,一直打到了变质岩。当时对整个区域构造还不是完全了解,就知道构造西边有油苗,这边有一个构造,侏罗纪应该出油,结果打到了变质岩了,后来证明窖水构造实际是一个隆起带,白垩纪和第三纪下边都有不整合面,然后通过构造运动形成了背斜。那边的工作做了好几年,从1950年末到1954年结束,打的三口井都没东西。
记:那三口井钻了多深?
徐:井深大概为一千三四百米。
记:打到白垩纪地层了?
徐:打穿白垩纪,没见着侏罗纪就遇到变质岩。当初打出来的岩屑是灰绿色的,以为是侏罗纪,陈贲先生也以为是侏罗纪。窖水构造西边内蒙古的上井子有一个煤矿,是侏罗纪的,就让我们在那测量侏罗纪剖面,测完以后一对比,跟这边不一样,证明下边不是侏罗纪是变质岩。1953年的4、5月份我就调到玉门,在酒泉地质大队。玉门那时候地质队特别多,一共有8个,我在105队。当时我们的任务是详查祁连山前青草湾、老君庙、石油沟、大红圈四个构造及其关系。到11月份才收工,天气已经很冷了,把整个构造的构造图和关系都做出来了,石油沟隆起比较高,老君庙其次,青草湾和大红圈实际上形成比较晚,是祁连山向北推移的时候的表层构造。那时候还没有生油区的概念,老君庙构造的西缘一直到它的尾部打下去如Bll井,仍然喷油。四个构造就是老君庙有油,石油沟有油,石油沟和老君庙之间有个小马莲泉也有油,到东边的白杨河油砂就结束了,所以当时我们就推测油是从西边运移过来,老君庙向西应该还有油,而且老君庙构造以西发现了一个鸭儿峡构造圈闭。1953年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当时大家也没怎么重视。1954年在玉门地调处,我们搞了一个综合研究队,除了前面那四个构造,对整个盆地第三纪的情况都做了一些研究,从北边的宽台山、黑山下来以后,就是火烧沟的两个冲积扇,特别是宽台山,它的火烧沟组的厚度将近四五百米,是一个很典型的冲积扇,但是盆地南缘没有火烧沟组沉积。南缘是什么呢?实际就是白杨河组。所以那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初步概念,就是早期盆地北边有点沉降,所以有火烧沟组,南边相对比较高,到后来,北边抬升,所以白杨河组整个盆地都有沉积,第三纪地层是干旱湖带点沙漠,白杨河组的沙粒特别圆,在镜下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微微有一些风蚀的痕迹。中新世以后到上新世盆地整个沉降了,因此西部生油坳陷的油就沿着西边的鸭儿峡一直向东运移到石油沟。 1955年,中国科学院有两位研究员,一位叫陈庆宣,研究地质力学的,是李四光的学生,后来还做了院士,还有一位叫穆恩之,是研究古生物笔石的,他们带着一批人要和我们合作研究。他们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了,从整个区域构造提出,在加里东时期,玉门石油沟这一带是一个外山的边缘带,在这基础上,沉积了一些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的东西,跟祁连山是相近似的,但是后来因为祁连山隆起来了,就跟石油沟构造带分开了。这个加里东的隆起带,向西一直延伸到鸭儿峡,整个上层覆盖了很深的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经过祁连山的抬起,加快了西边阿尔金山的左行走滑断裂,所以整个向西倾斜形成了一个沉降区,正好是下白垩生油区,沉积的厚度特别大,对油气的生成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生油以后就沿着断裂一直向东运移,首先是鸭儿峡,继续向东到老君庙,再向东到了石油沟,再向东因白杨河断裂就没过去。他们提出来,石油沟、老君庙一直到鸭儿峡是加里东的一个基底褶皱带上形成的背斜带,是早期形成的,这是有利的,青草湾和大红圈形成的比较晚,含油的希望比较小,打下去结果就是这样,青草湾和大红圈打了差不多五六口井都没见东西。
1956年,我就调到玉门地调处了,负责一些业务上的领导。调查了东边的酒东盆地、武威盆地、民和盆地,一直到潮水盆地,在窖水盆地又重新做了一些研究,西边敦煌一直到安西那一带也普查了一下。敦煌主要是沉积岩比较薄,只有一千多米,当时评价希望都不是很大。后来又跟着陈庆宣沿着内蒙古走了一圈,从安西以北到内蒙边界,然后从安西回来。北边也不行,虽然有些小盆地,但是面积比较小,侏罗纪厚度比较薄,希望不是很大。
记:1956年时玉门的老君庙已经开始开采了吧?
徐:老君庙解放时就开始开采了,1956年年产量差不多已经接近100万吨了。
记:已经进入开发状态了。
徐:1953年,苏联专家来了以后就开发了。1957年以后就注水了。最高潮是1958年,那就有点就破坏性了,就是放喷,年产150万吨。当时焦局长和赵宗鼐坚决反对〔关键词〕这是破坏性的,不能这么干,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合理的产量开采。”为此,赵宗鼐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一直到文革以后才给解放。后来地调处跟钻井指挥部的地质室合并,成立了勘探室,我也调到了勘探室,是主任地质师。
记:主任地质师是职称还是职务啊?
徐:职称。
李:现在还有这个职称吗?
徐:现在没有了。原来是叫总地质师,后来因为局里叫总地质师,二级单位也叫总地质师不合适,就改成主任地质师。当时我和吴震权两个人,我负责野外勘探,他负责井下,录井、试油之类。
2吐鲁番会战
徐:1958年大跃进时,玉门局在吐鲁番盆地成立了吐鲁番矿务局,调去了几部钻机,地质队、电法队、地震队,在吐鲁番进行会战。玉门的勘探力量比较强,就想扩大地盘,增加产量,我就被调去会战,在矿务局组织人员进行地层划分和构造带划分,并进行野外调查。地面调查后发现了几个构造,如七克台、红山、雁栖、弧形带等,打了一些浅井,见油气显示但是没有工业油流,没形成气候。后来在胜金口打了一口井,叫胜4井,是工业油井。你去过火焰山吗?
记:去过。
徐:胜金口就在火焰山附近。胜4井喷油了,一天产三四十方,油质非常好,密度只有零点七几,轻质油,油砂是黄绿色的,和砂岩一样。然后又在火焰山山顶打了口井,结果出了个笑话。火焰山没抬起的时候和胜金口一样是含油的,但后来整个构造抬起了,抬到负压了,打下去以后发生井漏,那时候输水管线还没有修好,就雇了当地维族老乡的两百多头毛驴驮水,还是供不上。另外,东边苏巴什也见到油砂,但是没打井,北边在博格达山前缘的弧形带上发现三四个构造,也见到油气显示,用浅钻打了一口井,见点油气显示但是也没试油。后来地面电法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有地震队在这里做工作,但是因为台北凹陷表层都是从博格达山运移过来的砾石,有几十米厚,那时候地震队不像现在靠可控震源,要挖炮坑,一个炮坑五六个人要挖七天,这个成本太高了,就靠电法。702队在这几个构造里面发现了一个电法隆起。我们就把这个情况给负责会战的玉门局副局长陈宾汇报,他同意后,我们就在那里定了一个台北1井。台北1井设计井深3400米,打到大概不到2000米的时候,玉门局突然把我调回到湖水盆地。为什么调回去,我一会再说。
台北1井打下去以后,在中侏罗统发现了三段油砂,取出来的油砂非常饱满,油珠都向外冒,可惜没有下套管。当时负责测井的是赵文元,他是带着右派帽子去的,压力很大,非常害怕,他就耍了个滑头,说这是含油水层。当时领导决策没下套管。推迟了26年才发现吐鲁番油田。
过了26年,第二次吐鲁番会战。这次会战做了全盆地覆盖的数字地震,做完后,在前山带发现了一系列构造,包括这个弧形带都有。就在台北1井旁边500米打了吐参1井,打下去了以后,在侏罗纪试油,每天喷油50多方,从而发现了吐哈油田,拖了26年。当时打了三口井,一个是吐参1井;一个是伊参1井,就在吐鲁番南边的伊拉湖,伊参1井在上三叠纪出油,现在吐鲁番稠油储量最大的一个地方就在托克逊南边的伊拉湖,储油量是9000万吨;另外还在哈密打了哈参1井,有油气显示,没成气候,压裂后每天产气3000方。这是第二次吐哈会战。从1988年到1995年,主要是玉门的队伍、领导过去,另外中石油总公司研究院也去了几个人,大概投入十几台钻机,经过四年多勘探,拿下了3.5亿吨的储量,发现了9个油田,就是现在的吐哈油田。吐哈油田年产300万吨石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气主要是供给乌鲁木齐。
3武腾会战
我为什么被调回潮水盆地?当时是这样,1959年我离开了以后,玉门局派杨祖序负责组织潮水盆地的研究工作,他是1954年西北大学毕业的。当时潮水盆地也有地震队、电法队,还有些浅钻,研究后在现在的金昌镍矿的旁边的黄毛石墩发现了一些高的隆起,另外在金昌旁边的窖南坳陷打了窖南5井,窖南5井在中侏罗统见了几颗油砂,再加上一些地面工作,杨祖序就让地震队的队长高望钺把构造图做出来。高望钺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队长,现在是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的总工程师,就说只有三条剖面,没有联络剖面,层位都没有闭合,不能做。杨祖序拿着油气显示、测井的资料再加上这三条剖面,自己画了个构造图,自己到大庆给部领导汇报。部领导一听,潮水盆地有油气显示,还有十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构造,挺好啊,开展会战,就开始了武腾会战(武威一腾格里会战)。会战指挥部设在武威,组织了两台大钻,两台小钻,还调了五个地质队、两个地震队、两个电法队,想把从潮水、武威一直到腾格里整个区域扩大,找寻一些比较好的油气储量。这个会战很短,1960年开始,1962年结束。1961年在黄毛石墩,就是现在金昌镍矿隆起的地方,打了一口井,设计打3200米到侏罗系,结果打到1500多米时见着花岗岩了,那就说明是原来的解释不对,而且窖南5井试油以后,只见油花不见产量。会战进行不下去了,管理局就把我从吐鲁番调回来,做收尾工作。 记:见了花岗岩之后把您调回来的?
徐:对。发现花岗岩以后就总结,管理局地质上的负责人王鉴之、吴震权,保卫处、干部处都来人了,地质队、地震队、电法队会上都发言,感觉为了买功有点弄假。保卫处希望刑事处分,这将近几千万的浪费,管理局不愿意把这事闹大,我们通过座谈,考虑他不属于有意破坏,还是属于技术方面的个人表功,最后局里给他了一个党内警告处分,把他的主任地质师给撤了。后来他就调回玉门了。
记:他后来去哪里了?
徐:后来,他又从玉门调到了江汉,参加江汉会战。后来在吉林油田给他提了一个副局级。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的时候,他又到了中海油研究院,就负责地质上的工作。原来的爱人去世以后,跟他新的爱人出国了,现在一直在国外。
我在窖南坳陷工作到1962年初,试油一直都试不出来。这个主要就跟它本身的地质条件有关系,构造本身没落实。它是在坳陷里打了一口井,侏罗纪的生油层比较薄,见了油气显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没出什么东西。后来玉门局又在窖南坳陷打了几口井,也是见了油气显示,但没形成工业产量。所以潮水盆地的评价相对比较差。武腾会战搞不下去就收尾,把队伍该收的收,已经撒出去的队伍该做工作的还得做,像腾格里的普查,两个地质队都已经进到腾格里沙漠里面去了,接近银川那一带都做了普查,摊子铺得很大。
4大庆会战
徐:潮水盆地的工作结束后,1962年我被调到大庆勘探指挥部。当时大庆会战已经开始,我主要是参加总结规律,后来在田在艺的主持下,专门出了一本书,总结了松辽盆地九大规律。我刚去情况还不是很熟悉,主要就是看资料。当时主要是东西之争,就是大庆长垣发现后,继续勘探是向东发展还是向西发展,向西发展就是太康隆起,向东发展就是陆梁隆起、长春岭这一带,争的很激烈。后来,两边都有发现。当时主要向西勘探,打了一些井,发现了几个油田,一口井的日产量都是十几方、二十方,不像大庆长垣上的井产量都是成百方,因为它虽然是隆起但生油层比较薄,跟大庆长垣不一样,大庆长垣跨了两个生油坳陷。另外,在吉林发现了扶余等油田,里面比较好的是红岗子,年产量几十万方。
记:红岗子和扶余当时是归大庆局管吗?
徐:是,也是属于大庆的。但是文革的时候不都讲下放么,把吉林的那一部分划给了吉林省了,现在又收到中石油总公司。
记:据说太康隆起现在还在勘探。
徐:对,但是没有大的发现。现在不但太康隆起,大庆长垣最南端跟外围的边缘砂体都在勘探,有个三吨五吨也要。另外在徐家围子侏罗系找深层气,每年有20几亿方。
5大港会战
徐:1963年底,我又被调去参加大港会战,那时候叫华北石油会战。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在胜利村跟陀庄之间发现了几个构造,打下去都有油,胜2井一天喷油555吨,黄骅坳陷的黄3井也见了油气显示,羊三木一天产10方油,情况很不错,党中央就批准了华北会战。余部长和康部长坐镇山东,我们被调到天津北仓,在一个钢铁厂设立了“641厂”,因为是1964年1月成立的。首先开展地震,第二就是选比较有利的地方打井,刚来情况还不了解,打了一些参数井。半年多以后,地震就摸清了构造带,南大港构造、北大港构造都比较清楚了,北大港北边的板桥构造带也显示出来了。打了一批井,港1、港3、港5,港4,而且在塘沽隆起就是塘沽码头的边上,打了塘1井,见了油气显示但没有工业油流,码头提意见,打井影响他们的作业,石油部后来就撤了。另外,在塘沽市里打了一口井,塘10井,这口井现在还在出油,每天10方。它本身是一个隆起,沙河街的沙三段比较好。还有在塘沽盐场那附近的塘4井,在沙河街的下边发现了很厚的砂层,见油气显示,但不是油层。除了这些以外,大港的港1井,打下去以后喷出了大量的油,当时的工程师不太有经验,直接就压井,压下去后再下套管试油,就不出油了,所以重泥浆看起来不行。这个事,指挥杨文彬还批评了这个负责人。孔店构造上也见到油气显示,还见了油砂。羊三木除了原来打的那口井,后来又打了几口井,都很稳产,每天每口井10吨。
根据这些情况,我带着两个人向唐克部长汇报,他问砂层怎么样?我说砂层还可以,有油气显示。他又问向南怎么样?我说向南高。高多少?我说根据剖面来看高120米。他说向南追,就定了港5井。定下来以后,我到胜利汇报,康部长也同意了。除了这以外,在南大港还定了几口井。1964年12月,港5井喷油,结果钻具出事故捞不上来,用原钻具试油,一天只出几方油,后来又在旁边拉开十米打了一口井,叫港7井,港7井一天出30多方。所以港5井就是大港油田的发现井。实际上大港油田的发现井应该是港3井。那时候我们在北仓整风,把我下放到港3井、港4井蹲点。我在港3井跟井口技术员一起录井,看见有黑沫上来,闻起来有油味,但是时有时无,用荧光测试有显示。就把这个情况给指挥部汇报,就说下边有显示,能不能进行中途电测,如果是油层的话就可以完井了。当时指挥部请示领导,不知道是哪位领导决策,不要管这个,往下打,打到沙河街组,找大的、深层的。结果打到下边,没有沙河街组,大港下面是凸起,直接打到白垩纪了,在快完井提钻机的时候喷了,一天三十多方。
记:港3井喷油是在港5井之后?
徐:对,但是它见油气显示是在港5井之前。
6四川“开气找油”大会战
徐:大港就是这样,蹲完点之后,副指挥田在艺让我作为先遣组到四川准备会战。当时在搞三线建设,毛主席提出在四川找点油、找点气。毛主席的意见是1964年提的,石油部在四川会战是在1965年。1964年底,田在艺让我带了三十多个人到四川,一个是熟悉地质情况,一个是布置井位。当时威基井已经出气,我们就奔着威远去了。先跟着四川石油管理局的人熟悉了一些地层剖面,像川西剖面,另外请他们给介绍一下地质情况,最后到威远看一下,把井位落实。前面这些工作进行了大概三个月,一直到1965年的3月份才基本完成,完成以后我回去汇报了情况。 原来准备整个“641厂”都去四川会战,后来因为港5井、港3井喷油,三分之二的队伍留下了,只过去了一个加强处,五个钻井队、一个试油队、一个研究所。1965年的5月,我们到了川新店,张文彬和总部在“红村”。我们到了之后,除了井队就位跑一跑之外,就是建“红村”,男的女的一起建基地,我们就干些抬石料、和泥之类的活,两个多月就建起来了。为什么要建在山坡上呢,是因为四川地比较少,不占农田。我们一些研究力量,叫川西南指挥部,驻在川新店,重点是威远一带,包括自贡都管。
记:川西南指挥部和“红村”是什么关系呢?
徐:“红村”是会战总部,我们是川西南指挥部,有川南指挥部,川中指挥部,还有川西北指挥部。开始勘探的时候,张部长就提出来,威远到底是不是一个大气田,得定下来。让我们首先要把测试工作做好,当时威2井已经完井了,测试产量并不高,大概日产二十几万方,还不太稳定,就派我和邱中建两个人蹲点在那搞测试,酸化压裂两次,第一次酸化压裂以后日产三十几万方还不行,又酸化一次,第二次酸化压裂以后日产74.1万方。给张部长汇报的时候,张部长说:“好,大气田”。就正式开始会战。
那时候除了“641厂”去了,大庆油田也派队伍去了,物探局的也去了,物探局去了两个大队十个队,这样包括威远、川南都布置了地震队。当时四川不太认地震,因为它地质比较复杂,水田也多,他们一般都是人抬的,华北去的地震队一般都是机械化的,但是没办法有时还得要人抬,做了一些工作以后发现地震还是真有用。比如说川中一些构造的落实,川南的“糖葫芦”一系列构造,其中有个付家庙,打了两口井一直找高点,根据地面构造找不着高点,后来做了地震,高点一下就清楚了,打下去日产100万方气。威远做了地震以后发现确实是志留纪的古隆起,顶部剥蚀确实,而且向西南延长了一个大的尾巴。有了构造的轮廓了,打下的井都在气田范围之内,最高的时候一年产几百万方。我们算储量是四百亿方,是根据取芯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的丰度计算的,上报给国家,这是中国第一个大气田。这样工作就开展了。
记:您当时在这里做什么工作7
徐:我就在井上搞测试、酸化压裂,在那蹲点蹲了差不多有两个月。除了威远,川中主要是在桂花一带,在那主要是搞解剖,全取心,然后做孔隙度,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分析说明它的裂缝不是立缝,是水平缝还有斜缝,而且跟灰岩含量有关系,如果灰岩含量多,裂缝就比较发育,如果裂缝不发育,灰岩层就比较薄,产量就比较低,这是侏罗纪大安寨的,不是深层的。
记:大安寨地层主要是灰岩?
徐:大安寨是灰岩加页岩,是湖相的。在含有机质丰富的页岩里有一些灰岩,有一些灰岩条带比较厚,裂缝比较发育就高产,可以日产一百方,但是产量很快就下来了,产量最高的时候,川中一年也产30万方,建了一个小炼厂,现在大概也二十多三十万方。这是在蓬安一带,后来真正解剖是在桂花实验区。解剖以后认为,在川中侏罗系要找大油田看来是不行的,但是搞一些中、低产量的,年产十万二十万吨的油田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在川南的付家庙、长垣坝这些地方也打了些井,在川西南自贡也打了一些井。我们刚去的时候,自2井喷气,初日产一百万方,后来降到七八十万方,一直到现在还在产,这是一口功勋井,产层是二叠系,累计产了将近八十亿方。威远气田现在一年就是二十几万方,就是那么四五口井维持着。最近他们准备搞页岩气,中石化在川西南的页岩气搞得比较火,威远有一套海相的页岩,有机质很丰富,所以威远也准备试一试。
四川的第二次会战就取得了这些成果。之后“516通知”,我们这些人都集中起来接受批判,到“红五村”山上劳动。1967年中,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又被派到生产一线,跑野外、到井上做些工作,原来的工人监督,重活我们来干,工人指挥,跑野外,我们背着标本。川西北的厚坝一带有油苗,稠油特别多,在那调查、取样。那时候没事就研究厚坝的油,储存在侏罗系里头,油很多很稠,对原油做了一些分析,跟陆相油田的油样对比,有差异。离开四川的时候我还写了一个报告,提出厚坝的油的来源问题值得研究,它可能是海相的,有可能是深层来的,另外提出川西北还是比较有利。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在厚坝东边一点,川中的隆起斜坡带打了两口井,在茅口组和栖霞组都发现了高产气层,日产百万方。厚坝的油砂可能是二叠纪的,下边是气,到上边凝聚成油了。
记:这个地方的主力产层是灰岩还是砂岩?
徐:茅口组是灰岩,在川西北侏罗纪是砂岩。当时油源问题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本地形成,但是侏罗纪生不了那么多油,地面的油砂较厚,遍地都是油砂,不好解释,一定是深层油源沿着断裂上来才有可能。另外川西北上二叠的长兴组灰岩含油希望非常好,当时就考虑值得重视,现在元坝气田的主力产层就是长兴组。
7江汉会战
记:您离开四川是哪一年?
徐:1969年底通知要到江汉会战,1970年大概元月一号就到了江汉。江汉会战是湖北军区和石油部共同领导的,总指挥是武汉军区的副司令员韩东山,康世恩部长是副总指挥。我们是先遣组,先去了解地层情况。过去以后属于十四团,团部在沔阳,地质连住在一个棉花仓库里头,用竹片隔成了几十间,一家一间,大人孩子都住里面,站起来就可以跟隔壁说话。我被派到监利县新沟嘴,前线的一个指挥点,负责沔阳东部地区的调查,十三团在西边的江陵,是胜利油田过来的,潜江凹陷由老江汉负责。我们在的那个地方,实际上是潜江凹陷南斜坡的东部,那边的地层跟华北是近似的,潜江组就相当于沙河街组,我们在监利的新沟嘴组相当于孔店组。正好那边有地震队的一些地震资料,我们就收集这些资料分析,另外有一个现成的构造图,我们用这个剖面分析断裂、区块。先定了一口井,没出东西,后来打了第二口井,我们根据构造图把井位稍微挪了几十米,结果第二口井就出油了,日产十几方。当时地质连的连长陈田民,是苏联留学回来的,听说出油了就急着去看,在东荆河没等到渡船,他就准备游过去,结果不幸溺亡。之后连着打了几口高产井,42、52、62、72井,最高的像72井日产六十多方,同时我们在试井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负压。算下来,这么多井每年产个九万方还是可以的,指挥部要求达到一年十万方,但工业产量和初产不一样,他有一个稳定、合理产量。1980年我写石油地质志的时候,到那看了一下,当时年产三万多方,前两天我在《中国石油报》上看到,新沟油田又发现了几口新油井,那就说明不错。 江汉会战我们团主要是发现了新沟油田,另外在毛嘴、洪湖、老新口、堰桥也打了井,在堰桥打的井发现了河道沙,新沟嘴组分三段,新1段、新2段、新3段,新1段里发现1 4米厚的河道沙,见了油气显示,但是指挥部决定把这部钻机调到洪湖去,没下套管就走了,后来江汉油田接着打下去,喷油了。那时候工人有意见,说你们怎么白吃饭,咱们打没油,人家打有油。洪湖打了一口井也见油气显示了,日产四方,油质非常轻,跟新沟嘴组的不一样,当时怀疑油源可能不一样,那个地层情况有可能是白垩纪,但是不敢定,因为白垩纪地面上都是红的,不可能生油,这个就放下了。1980年,我去了江汉访问他们,他们做了油源对比以后,证实是白垩纪的。
记:原来认为白垩纪地层氧化了,不能生油?
徐:全是红的,但是洪湖这个地方可能特定的,可能就是一个白垩纪的坳陷。
8大港南区会战
徐:江汉结束后,又回了大港。
记:哪一年回的大港?
徐:1972年5月回到大港,在南大港南区,就是孔店以南,住在沧州。我还是先遣组,负责收集资料、定井位。我在那里当过地质研究所所长,人员都很熟悉,了解了情况,他们也提供了资料,把井位也落实下来。一直到1975年,在孔店发现了孔店王官屯、枣园等油田,发现它的地层是以孔店组沙4段为主的。孔店组是这样的,孔3段是一组砂层,也有一些页岩,孔2段是一套良好的生油岩,孔1段比较粗。整个黄骅坳陷南部是以孔店组为沉积中心的,黄骅坳陷东北海上是在迁移的,孔店靠南是沉降中心,大港这一带是在沙河街组沉降的,主要是沙3段和沙2段,再往北到唐山一带沉降中心以沙1段东营组为主,这个坳陷沉降中心是迁移的。
记:有比较大的发现吗?
徐:杨二庄油田是很好的,年产三十到四十万吨呢,枣园油田年产也有几十万吨,小集油田储量上亿吨。
记:全是孔店组的?
徐:是有区别的,南部以孔店组沙4段为主。
记:这些油田现在归大港油田管理?
徐:现在都是大港油田。我们去的时候就属于大港了,当时叫钻井二部,钻井一部就是老大港,原来的研究力量、原来的实验室、原来的管理部门都在一起。在这个期间,一方面做大港南区的工作,一方面调查研究任丘,任丘油田就是钻井二部发现的。
9任丘会战
徐:任丘油田的勘探,我是断续的参加。我到了大港了以后,就调到物探公司。当时是钻井二部在冀中勘探,因为光在黄骅凹陷南部勘探范围比较小,钻井二部想能多做一些贡献。咸雪峰副指挥跟着史训之(现在总公司的一个领导)等,一起到冀中转了两天,觉得冀中盆地还是大有可为。唐克部长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个勘探会,决定要重上冀中坳陷,首先要上地震。我那时候是物探公司地质上的负责人,就到物探局找到他们地质上的负责人,一起设计任丘油田的地震剖面。先把他们过去的工作看了一下,过去的炮检距100米特别大,偏移距八百到一千米,剖面又短,什么内容也看不出来,所以我们考虑要把剖面设计得长一点,按照任丘构造,长短结合,覆盖整个构造。之后两个地震队进入冀中盆地,一个是2203队,一个是2205队,经过实验,发现偏移距400米,炮检距为50米的时候效果最好。两个队一年做了800多公里的剖面,质量比较好,把深层一直到浅层都显示出来了,物探局也承认,说质量比较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构造,物探局和大港物探合作,把任丘构造解释得比较清楚。与此同时,钻井二部先上了任4井,打下去以后见到了白云岩,有油气显示,这个井队是从四川过来的,四川的井队善于先期完井,完井之后初步测试,日产100方,那是24小时连续测试的。这就肯定了任丘有高产油流,全指挥部就皆大欢喜。然后就酸化,酸化以后日产1000方,任丘油田就这样发现了。这时候构造图也出来了,就按照构造图的高点打,打一个准一个,都是日产一千方以上的,任9井日产4500方,任11井日产3300方。当时大家就以为找到了一个像伊拉克那样的油田,一定要高产,放大油嘴。那一年的产量是1870万吨,那是创纪录的。但是两年时间,产量就下来了。所以就是说,再好的油田都要有合理的产量。
任丘油田发现以后,在它南边的白洋淀边上发现了一个构造,打下去以后也是高产。当时连着两三年,每一年华北的产量都是1000乃吨以上。领导很高兴,李先念等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到油田去看。华国锋就问余秋里、康世恩,中国石油怎么发展?后来就提出建设十来个大庆。这说得很活,十来个,可以是三个五个,也可以更多,但大家理解是搞十个大庆。后来没有完成,除了大庆,渤海湾一个大庆,胜利油田原来也准备建成一个大庆,没搞成,还是3500万吨。
任丘油田的发现,应该说一下地质部也有功劳。在任4井之前,地质部打了冀门1井,除了在沙河街组发现油气显示外,还在雾迷山组发现了一些油斑油砂。那时候地质部和石油部有点互相保密,地质部发现了就没吭气儿,但是他们在完井的过程中套管没下好,灌了香肠了,固井的时候套管里头都固上了,固上了以后又要钻开,请石油部来帮忙,最后也没弄成。但是,最先发现雾迷山组有油斑油迹的是冀门1井,这个功劳应该是地质部的。
任丘油田原来是一个古隆起,长期剥蚀以后就把顶部的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等的地层给剥蚀掉了,只剩下元古代地层,两侧的古近系坳陷经过压实作用后,油气都运移到顶部形成基岩油气藏。后来华北油田管这叫古潜山油气藏①,但是潘钟祥一直认为是基岩油气藏,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基岩油气藏》,但是石油部没改,还是叫古潜山油气藏。
记:潘钟祥先生当年就认为是基岩油气层?
徐:对,他到华北看过后,说这是基岩油气藏,但石油部认为是古潜山油气藏,后来华北油田专门出了一本书叫《古潜山油气藏>,还有一本叫《古潜山油气藏的开发》。
记: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华北油田的油气是存在基岩里的?
徐:是,是存在雾迷山组的灰岩裂缝里的。还有一种,像辽河油田,它的基岩油气藏存在太古代的花岗岩里。 记:花岗岩里?
徐:在花岗岩里。它也是古潜山,属于基岩油气藏,是在花岗岩的顶部风化壳,但主要是在基底裂缝里面,打下去几百米后有隔层,在隔层里仍发现高产油气藏。
记:辽河油田打穿过花岗岩基底没有7
徐:没有,只是打下去几百米。
记:这些油气是怎么生成的?
徐:还是沙河街组的油运移过去的。因为它这里拉伸断裂比较发育,落差有1000多米2000米,你看任丘它从隆起的项面一直到文安的坳陷有3000多米,在压实的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任丘油田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目前,任丘油田落实的储量就是5亿吨。
记:现在年产大概是500多万吨,
10几次没参加的会战
徐:后面的四次会战我没有参加。第一个是中原会战,就是在濮阳的中原油田,1980年开始会战,1986年结束,最高年产量曾经达到750万吨,建设了一条到洛阳的输油管线,在洛阳建了一个炼厂。但是现在年产量只有300万吨,比较低了。第二个是第二次吐哈会战,从1980年一直到1985年,重新做了地震,发现3亿吨的储量,最高年产量达到300万吨,还有50亿方的天然气,现在天然气年产量可能到100亿方了。第三个是第二次塔里木会战,开始的时间跟吐哈会战差不多,都是1980年前后,刚开始,是自己勘探开发、还是与国外合作开发上有不同意见,最后决定自己开发,由邱中建负责。前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塔里木会战是因为地质部的沙参2井在奥陶纪喷油,才决定进行会战,所以会战一开始决定主打奥陶纪,但是不理想,在塔北隆起打了三口井没有高产,后来打的井,见了油气显示。之后,塔中在奥陶纪发现油藏,邱中建就决定主攻库车凹陷。在库车凹陷做了地震,请了法国的一个地球物理总工程师参与了解释,把构造落实下来,在库车前山带部署了沙参2井。沙参2井产量很高,测试后,日产两三百万方。这样就算打开局面了。库车凹陷是这样的,它下面有一套下第三纪的烃源岩,除此之外,上三叠纪也是烃源岩,白垩纪是很好的储层,那里的第三纪是海相的含盐地层,是很好的盖层,打出来以后在白垩纪发现了砂层,100多米厚。因为砂层比较厚,算出来的储量有4000亿方。第四个是塔西南会战,是阎敦实主持的,有一度叫甘青藏会战。塔西南会战开始的要早些,大概是1976年,1983年就结束了。塔西南会战是因为在柯克亚构造上的柯参1井发生井喷,发现了高产的凝析油和天然气,阎敦实就组织了会战。没做地震,直接打钻,结果打下去以后,除了柯克亚,都是空的。
记:当时是过于乐观了。
徐:是。后来总结就是,要会战,必须先做地震,先把构造搞清楚。
11中国石油勘探的经验教训
记:您参加过这么多会战,又是学地质的,您对石油地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看法?
徐:大庆会战以后有总结,就是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到华北会战以后,就简化一些,就是“源控论”,就是只要有生油凹陷,就可以找到油。现在又进一步总结“富油凹陷”控制高产油气田的分布。
记:这个理论能成立吗7
徐:可以成立。我看你们之前对无机成油论谈的比较多,无机成油论,道理上讲得通,门捷列夫就做过实验,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一个无机成因的油气田。
记:国外据说有。
徐:有的学者说有,但现在还有争议。国内戴金星院士提出的那个指标,其实也不清楚。咱们考虑问题还要实际一些,比如杜乐天先生说要打幔源气,他设计的井深是6000米,那口井没打成,打成了也有好多问题要解决。比如钻具,真遇到了地幔流,跟火山喷发一样,几千度高温,我们的钻具就都成了面条了。即便是打出来了,怎么开采?工艺上也有很多问题。石油工业是一个复合工程,光说不行,还得找,怎么找就是很复杂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有机论,在目前的条件下,还是应该按照海相或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勘探,这样比较合适一些,少走弯路,给国家少造成一些损失。在任何地方进行钻探,必须得有一个区域上的综合评价才行,一定得找着可靠的指标。玉门油田最近在南祁连山的褶皱带里头打了一口祁深1井,这就是有点违反找油的规律,在变质岩褶皱带里头打井,在石油史上从来没有过,目的是什么?结果花了几千万,最后一无所获。
记:您觉得中国石油界有那些成功的经验值得继续发扬?
徐:还是应该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目前来讲,根据中国的地质条件,主要还是陆相和海相生油理论。另外一定要技术民主,在会战的时候,领导各方面的意见都听,开会什么意见都可以说,最后归纳总结。为什么大庆走的弯路比较少一点?就在于余秋里、康世恩能够接受大家的意见,开展大型座谈会,什么意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说,他们就听,听完了以后,可取的就记下来实施,这样就少走一些弯路。历次的会战都是这样的。我们在美国的时候,雪佛龙公司、埃克森公司,他们也讨论,也争论。技术民主可以减少失误,一定要有一个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的研究班子,这是很需要的。后来有一个阶段,总公司领导忙于外事,忙于管理,很少听勘探上、开发上的汇报了,以前中石油每两年要举行一次大型技术座谈会,现在有十年没开技术座谈会了,这是不正常的,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决策失误。
记:非常感谢您的精彩讲述。
徐旺先生(以下简称徐):北京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记:您的口音听起来不像是北京话,
徐:我早年到地方上会战,口音改了很多。到地方上跟老乡说话,到野外问路,说普通话当地老百姓根本就听不懂,只有学点当地方言。我在甘肃呆了12年,就得说甘肃话,他们说水不叫水,叫fei。我在四川待了五年,学四川话,“啥子哟”。
记:听罗志立先生介绍,您是参加过历次会战的元老了。
徐:我只参加了8次,有几次,像川中会战、塔里木的会战、中原会战就没有参加了。
记:8次也不少了。我们来就是想请您谈一谈您参加这8次会战的一些经历,讲一讲中间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值得今后勘探工作借鉴。您原来的专业是石油地质学吗?
徐:不是,我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的是普通地质学,而且后面两年多学的是金属矿藏。
记:您是哪一年进的北大?
徐:从1946年到1950年。在学校的时候在东北实习,像杨家山钼矿、天宝山铜矿、夹皮沟金矿,但后来国家统一分配时就分到了石油行业。
1玉门的经历
记:1950年到了石油系统?
徐:1950年毕业就分配到玉门,到1962年离开,在玉门呆了12年。我的工作就是在兰州以西一直到敦煌一带普查、详查、细测,那里的每一条沟我几乎都跑过了。
记:当时玉门油田叫玉门石油管理局?
徐:那时候是叫玉门石油局,但我们那时候是在石油总局勘探局下属的酒泉地质大队,1954年以后才合并到玉门石油管理局。
记:您主要是做地质普查?
徐:刚到兰州的半年,跟张家环教授跑了半年的野外,沿着祁连山一直到武威、山丹,看地层、看剖面,那时候在潮水盆地的窖水构造打井,需要了解地质情况。1951年在陕北的四郎庙跟陈贲①先生学了一年录井,包括怎么看岩样,怎么取岩芯,怎么测试泥浆,怎么看油气显示。因为要懂得钻井的一些情况,也在井上转转,当时有顿钻,有旋转钻机。
记:据说陈贲先生很有才华?
徐:人很好,很直爽,很关心人。
记:文革的时候为什么迫害他啊?
徐:他提的意见现在看起来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成立储量委员会,但当时认为他这样是反对党的领导,就把他打成了“右派”,他不服,就向组织上解释,就被定为“极右”。1962年,组织上让他写个检查,就给他把“右派”的帽子摘掉。他不写,他说我没有犯什么错误,我就是提些建议,这个不是反党。当时青海老总顾樹松就跟他聊,他跟顾橱松说我没有反党,我提的意见我认为都是对的,我这么大年纪了,就这样了,你跟我不一样,你还年轻,还有一家子人,你得写。顾樹松写了检讨,就“摘帽”了。
记:陈贲先生一直没有写检查?
徐:没有,他就一直戴着“帽子”。文革之前,他回四川探亲,见了他爱人,双方谈得不是太愉快,可能思想上也有点想不开。文革的时候,有一个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多先进,带着一帮人批斗陈先生,他受不了就上吊自杀了。收殓他的时候,陈先生个子比较高,棺材有点小,放不进去,还是这个同志,把陈先生的骨头踹断了,装进去的。
记: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先生,可惜了!潮水盆地的位置大概是在哪里7
徐:武威、永昌以北,就是现在金昌镍矿的地方。我跟陈贲先生学完以后就调到潮水盆地,窖水构造那时候打了三口井,窖1井、窖2井、窖3井。为什么要叫窖水构造呢?因为那个地方很早,就修水窖储水,吃窖水,所以就管那叫窖水构造。那三口井没找到油气藏,打穿了第三纪、白垩纪地层,一直打到了变质岩。当时对整个区域构造还不是完全了解,就知道构造西边有油苗,这边有一个构造,侏罗纪应该出油,结果打到了变质岩了,后来证明窖水构造实际是一个隆起带,白垩纪和第三纪下边都有不整合面,然后通过构造运动形成了背斜。那边的工作做了好几年,从1950年末到1954年结束,打的三口井都没东西。
记:那三口井钻了多深?
徐:井深大概为一千三四百米。
记:打到白垩纪地层了?
徐:打穿白垩纪,没见着侏罗纪就遇到变质岩。当初打出来的岩屑是灰绿色的,以为是侏罗纪,陈贲先生也以为是侏罗纪。窖水构造西边内蒙古的上井子有一个煤矿,是侏罗纪的,就让我们在那测量侏罗纪剖面,测完以后一对比,跟这边不一样,证明下边不是侏罗纪是变质岩。1953年的4、5月份我就调到玉门,在酒泉地质大队。玉门那时候地质队特别多,一共有8个,我在105队。当时我们的任务是详查祁连山前青草湾、老君庙、石油沟、大红圈四个构造及其关系。到11月份才收工,天气已经很冷了,把整个构造的构造图和关系都做出来了,石油沟隆起比较高,老君庙其次,青草湾和大红圈实际上形成比较晚,是祁连山向北推移的时候的表层构造。那时候还没有生油区的概念,老君庙构造的西缘一直到它的尾部打下去如Bll井,仍然喷油。四个构造就是老君庙有油,石油沟有油,石油沟和老君庙之间有个小马莲泉也有油,到东边的白杨河油砂就结束了,所以当时我们就推测油是从西边运移过来,老君庙向西应该还有油,而且老君庙构造以西发现了一个鸭儿峡构造圈闭。1953年就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当时大家也没怎么重视。1954年在玉门地调处,我们搞了一个综合研究队,除了前面那四个构造,对整个盆地第三纪的情况都做了一些研究,从北边的宽台山、黑山下来以后,就是火烧沟的两个冲积扇,特别是宽台山,它的火烧沟组的厚度将近四五百米,是一个很典型的冲积扇,但是盆地南缘没有火烧沟组沉积。南缘是什么呢?实际就是白杨河组。所以那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初步概念,就是早期盆地北边有点沉降,所以有火烧沟组,南边相对比较高,到后来,北边抬升,所以白杨河组整个盆地都有沉积,第三纪地层是干旱湖带点沙漠,白杨河组的沙粒特别圆,在镜下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微微有一些风蚀的痕迹。中新世以后到上新世盆地整个沉降了,因此西部生油坳陷的油就沿着西边的鸭儿峡一直向东运移到石油沟。 1955年,中国科学院有两位研究员,一位叫陈庆宣,研究地质力学的,是李四光的学生,后来还做了院士,还有一位叫穆恩之,是研究古生物笔石的,他们带着一批人要和我们合作研究。他们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了,从整个区域构造提出,在加里东时期,玉门石油沟这一带是一个外山的边缘带,在这基础上,沉积了一些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的东西,跟祁连山是相近似的,但是后来因为祁连山隆起来了,就跟石油沟构造带分开了。这个加里东的隆起带,向西一直延伸到鸭儿峡,整个上层覆盖了很深的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经过祁连山的抬起,加快了西边阿尔金山的左行走滑断裂,所以整个向西倾斜形成了一个沉降区,正好是下白垩生油区,沉积的厚度特别大,对油气的生成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生油以后就沿着断裂一直向东运移,首先是鸭儿峡,继续向东到老君庙,再向东到了石油沟,再向东因白杨河断裂就没过去。他们提出来,石油沟、老君庙一直到鸭儿峡是加里东的一个基底褶皱带上形成的背斜带,是早期形成的,这是有利的,青草湾和大红圈形成的比较晚,含油的希望比较小,打下去结果就是这样,青草湾和大红圈打了差不多五六口井都没见东西。
1956年,我就调到玉门地调处了,负责一些业务上的领导。调查了东边的酒东盆地、武威盆地、民和盆地,一直到潮水盆地,在窖水盆地又重新做了一些研究,西边敦煌一直到安西那一带也普查了一下。敦煌主要是沉积岩比较薄,只有一千多米,当时评价希望都不是很大。后来又跟着陈庆宣沿着内蒙古走了一圈,从安西以北到内蒙边界,然后从安西回来。北边也不行,虽然有些小盆地,但是面积比较小,侏罗纪厚度比较薄,希望不是很大。
记:1956年时玉门的老君庙已经开始开采了吧?
徐:老君庙解放时就开始开采了,1956年年产量差不多已经接近100万吨了。
记:已经进入开发状态了。
徐:1953年,苏联专家来了以后就开发了。1957年以后就注水了。最高潮是1958年,那就有点就破坏性了,就是放喷,年产150万吨。当时焦局长和赵宗鼐坚决反对〔关键词〕这是破坏性的,不能这么干,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合理的产量开采。”为此,赵宗鼐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一直到文革以后才给解放。后来地调处跟钻井指挥部的地质室合并,成立了勘探室,我也调到了勘探室,是主任地质师。
记:主任地质师是职称还是职务啊?
徐:职称。
李:现在还有这个职称吗?
徐:现在没有了。原来是叫总地质师,后来因为局里叫总地质师,二级单位也叫总地质师不合适,就改成主任地质师。当时我和吴震权两个人,我负责野外勘探,他负责井下,录井、试油之类。
2吐鲁番会战
徐:1958年大跃进时,玉门局在吐鲁番盆地成立了吐鲁番矿务局,调去了几部钻机,地质队、电法队、地震队,在吐鲁番进行会战。玉门的勘探力量比较强,就想扩大地盘,增加产量,我就被调去会战,在矿务局组织人员进行地层划分和构造带划分,并进行野外调查。地面调查后发现了几个构造,如七克台、红山、雁栖、弧形带等,打了一些浅井,见油气显示但是没有工业油流,没形成气候。后来在胜金口打了一口井,叫胜4井,是工业油井。你去过火焰山吗?
记:去过。
徐:胜金口就在火焰山附近。胜4井喷油了,一天产三四十方,油质非常好,密度只有零点七几,轻质油,油砂是黄绿色的,和砂岩一样。然后又在火焰山山顶打了口井,结果出了个笑话。火焰山没抬起的时候和胜金口一样是含油的,但后来整个构造抬起了,抬到负压了,打下去以后发生井漏,那时候输水管线还没有修好,就雇了当地维族老乡的两百多头毛驴驮水,还是供不上。另外,东边苏巴什也见到油砂,但是没打井,北边在博格达山前缘的弧形带上发现三四个构造,也见到油气显示,用浅钻打了一口井,见点油气显示但是也没试油。后来地面电法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有地震队在这里做工作,但是因为台北凹陷表层都是从博格达山运移过来的砾石,有几十米厚,那时候地震队不像现在靠可控震源,要挖炮坑,一个炮坑五六个人要挖七天,这个成本太高了,就靠电法。702队在这几个构造里面发现了一个电法隆起。我们就把这个情况给负责会战的玉门局副局长陈宾汇报,他同意后,我们就在那里定了一个台北1井。台北1井设计井深3400米,打到大概不到2000米的时候,玉门局突然把我调回到湖水盆地。为什么调回去,我一会再说。
台北1井打下去以后,在中侏罗统发现了三段油砂,取出来的油砂非常饱满,油珠都向外冒,可惜没有下套管。当时负责测井的是赵文元,他是带着右派帽子去的,压力很大,非常害怕,他就耍了个滑头,说这是含油水层。当时领导决策没下套管。推迟了26年才发现吐鲁番油田。
过了26年,第二次吐鲁番会战。这次会战做了全盆地覆盖的数字地震,做完后,在前山带发现了一系列构造,包括这个弧形带都有。就在台北1井旁边500米打了吐参1井,打下去了以后,在侏罗纪试油,每天喷油50多方,从而发现了吐哈油田,拖了26年。当时打了三口井,一个是吐参1井;一个是伊参1井,就在吐鲁番南边的伊拉湖,伊参1井在上三叠纪出油,现在吐鲁番稠油储量最大的一个地方就在托克逊南边的伊拉湖,储油量是9000万吨;另外还在哈密打了哈参1井,有油气显示,没成气候,压裂后每天产气3000方。这是第二次吐哈会战。从1988年到1995年,主要是玉门的队伍、领导过去,另外中石油总公司研究院也去了几个人,大概投入十几台钻机,经过四年多勘探,拿下了3.5亿吨的储量,发现了9个油田,就是现在的吐哈油田。吐哈油田年产300万吨石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气主要是供给乌鲁木齐。
3武腾会战
我为什么被调回潮水盆地?当时是这样,1959年我离开了以后,玉门局派杨祖序负责组织潮水盆地的研究工作,他是1954年西北大学毕业的。当时潮水盆地也有地震队、电法队,还有些浅钻,研究后在现在的金昌镍矿的旁边的黄毛石墩发现了一些高的隆起,另外在金昌旁边的窖南坳陷打了窖南5井,窖南5井在中侏罗统见了几颗油砂,再加上一些地面工作,杨祖序就让地震队的队长高望钺把构造图做出来。高望钺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队长,现在是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的总工程师,就说只有三条剖面,没有联络剖面,层位都没有闭合,不能做。杨祖序拿着油气显示、测井的资料再加上这三条剖面,自己画了个构造图,自己到大庆给部领导汇报。部领导一听,潮水盆地有油气显示,还有十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构造,挺好啊,开展会战,就开始了武腾会战(武威一腾格里会战)。会战指挥部设在武威,组织了两台大钻,两台小钻,还调了五个地质队、两个地震队、两个电法队,想把从潮水、武威一直到腾格里整个区域扩大,找寻一些比较好的油气储量。这个会战很短,1960年开始,1962年结束。1961年在黄毛石墩,就是现在金昌镍矿隆起的地方,打了一口井,设计打3200米到侏罗系,结果打到1500多米时见着花岗岩了,那就说明是原来的解释不对,而且窖南5井试油以后,只见油花不见产量。会战进行不下去了,管理局就把我从吐鲁番调回来,做收尾工作。 记:见了花岗岩之后把您调回来的?
徐:对。发现花岗岩以后就总结,管理局地质上的负责人王鉴之、吴震权,保卫处、干部处都来人了,地质队、地震队、电法队会上都发言,感觉为了买功有点弄假。保卫处希望刑事处分,这将近几千万的浪费,管理局不愿意把这事闹大,我们通过座谈,考虑他不属于有意破坏,还是属于技术方面的个人表功,最后局里给他了一个党内警告处分,把他的主任地质师给撤了。后来他就调回玉门了。
记:他后来去哪里了?
徐:后来,他又从玉门调到了江汉,参加江汉会战。后来在吉林油田给他提了一个副局级。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的时候,他又到了中海油研究院,就负责地质上的工作。原来的爱人去世以后,跟他新的爱人出国了,现在一直在国外。
我在窖南坳陷工作到1962年初,试油一直都试不出来。这个主要就跟它本身的地质条件有关系,构造本身没落实。它是在坳陷里打了一口井,侏罗纪的生油层比较薄,见了油气显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没出什么东西。后来玉门局又在窖南坳陷打了几口井,也是见了油气显示,但没形成工业产量。所以潮水盆地的评价相对比较差。武腾会战搞不下去就收尾,把队伍该收的收,已经撒出去的队伍该做工作的还得做,像腾格里的普查,两个地质队都已经进到腾格里沙漠里面去了,接近银川那一带都做了普查,摊子铺得很大。
4大庆会战
徐:潮水盆地的工作结束后,1962年我被调到大庆勘探指挥部。当时大庆会战已经开始,我主要是参加总结规律,后来在田在艺的主持下,专门出了一本书,总结了松辽盆地九大规律。我刚去情况还不是很熟悉,主要就是看资料。当时主要是东西之争,就是大庆长垣发现后,继续勘探是向东发展还是向西发展,向西发展就是太康隆起,向东发展就是陆梁隆起、长春岭这一带,争的很激烈。后来,两边都有发现。当时主要向西勘探,打了一些井,发现了几个油田,一口井的日产量都是十几方、二十方,不像大庆长垣上的井产量都是成百方,因为它虽然是隆起但生油层比较薄,跟大庆长垣不一样,大庆长垣跨了两个生油坳陷。另外,在吉林发现了扶余等油田,里面比较好的是红岗子,年产量几十万方。
记:红岗子和扶余当时是归大庆局管吗?
徐:是,也是属于大庆的。但是文革的时候不都讲下放么,把吉林的那一部分划给了吉林省了,现在又收到中石油总公司。
记:据说太康隆起现在还在勘探。
徐:对,但是没有大的发现。现在不但太康隆起,大庆长垣最南端跟外围的边缘砂体都在勘探,有个三吨五吨也要。另外在徐家围子侏罗系找深层气,每年有20几亿方。
5大港会战
徐:1963年底,我又被调去参加大港会战,那时候叫华北石油会战。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在胜利村跟陀庄之间发现了几个构造,打下去都有油,胜2井一天喷油555吨,黄骅坳陷的黄3井也见了油气显示,羊三木一天产10方油,情况很不错,党中央就批准了华北会战。余部长和康部长坐镇山东,我们被调到天津北仓,在一个钢铁厂设立了“641厂”,因为是1964年1月成立的。首先开展地震,第二就是选比较有利的地方打井,刚来情况还不了解,打了一些参数井。半年多以后,地震就摸清了构造带,南大港构造、北大港构造都比较清楚了,北大港北边的板桥构造带也显示出来了。打了一批井,港1、港3、港5,港4,而且在塘沽隆起就是塘沽码头的边上,打了塘1井,见了油气显示但没有工业油流,码头提意见,打井影响他们的作业,石油部后来就撤了。另外,在塘沽市里打了一口井,塘10井,这口井现在还在出油,每天10方。它本身是一个隆起,沙河街的沙三段比较好。还有在塘沽盐场那附近的塘4井,在沙河街的下边发现了很厚的砂层,见油气显示,但不是油层。除了这些以外,大港的港1井,打下去以后喷出了大量的油,当时的工程师不太有经验,直接就压井,压下去后再下套管试油,就不出油了,所以重泥浆看起来不行。这个事,指挥杨文彬还批评了这个负责人。孔店构造上也见到油气显示,还见了油砂。羊三木除了原来打的那口井,后来又打了几口井,都很稳产,每天每口井10吨。
根据这些情况,我带着两个人向唐克部长汇报,他问砂层怎么样?我说砂层还可以,有油气显示。他又问向南怎么样?我说向南高。高多少?我说根据剖面来看高120米。他说向南追,就定了港5井。定下来以后,我到胜利汇报,康部长也同意了。除了这以外,在南大港还定了几口井。1964年12月,港5井喷油,结果钻具出事故捞不上来,用原钻具试油,一天只出几方油,后来又在旁边拉开十米打了一口井,叫港7井,港7井一天出30多方。所以港5井就是大港油田的发现井。实际上大港油田的发现井应该是港3井。那时候我们在北仓整风,把我下放到港3井、港4井蹲点。我在港3井跟井口技术员一起录井,看见有黑沫上来,闻起来有油味,但是时有时无,用荧光测试有显示。就把这个情况给指挥部汇报,就说下边有显示,能不能进行中途电测,如果是油层的话就可以完井了。当时指挥部请示领导,不知道是哪位领导决策,不要管这个,往下打,打到沙河街组,找大的、深层的。结果打到下边,没有沙河街组,大港下面是凸起,直接打到白垩纪了,在快完井提钻机的时候喷了,一天三十多方。
记:港3井喷油是在港5井之后?
徐:对,但是它见油气显示是在港5井之前。
6四川“开气找油”大会战
徐:大港就是这样,蹲完点之后,副指挥田在艺让我作为先遣组到四川准备会战。当时在搞三线建设,毛主席提出在四川找点油、找点气。毛主席的意见是1964年提的,石油部在四川会战是在1965年。1964年底,田在艺让我带了三十多个人到四川,一个是熟悉地质情况,一个是布置井位。当时威基井已经出气,我们就奔着威远去了。先跟着四川石油管理局的人熟悉了一些地层剖面,像川西剖面,另外请他们给介绍一下地质情况,最后到威远看一下,把井位落实。前面这些工作进行了大概三个月,一直到1965年的3月份才基本完成,完成以后我回去汇报了情况。 原来准备整个“641厂”都去四川会战,后来因为港5井、港3井喷油,三分之二的队伍留下了,只过去了一个加强处,五个钻井队、一个试油队、一个研究所。1965年的5月,我们到了川新店,张文彬和总部在“红村”。我们到了之后,除了井队就位跑一跑之外,就是建“红村”,男的女的一起建基地,我们就干些抬石料、和泥之类的活,两个多月就建起来了。为什么要建在山坡上呢,是因为四川地比较少,不占农田。我们一些研究力量,叫川西南指挥部,驻在川新店,重点是威远一带,包括自贡都管。
记:川西南指挥部和“红村”是什么关系呢?
徐:“红村”是会战总部,我们是川西南指挥部,有川南指挥部,川中指挥部,还有川西北指挥部。开始勘探的时候,张部长就提出来,威远到底是不是一个大气田,得定下来。让我们首先要把测试工作做好,当时威2井已经完井了,测试产量并不高,大概日产二十几万方,还不太稳定,就派我和邱中建两个人蹲点在那搞测试,酸化压裂两次,第一次酸化压裂以后日产三十几万方还不行,又酸化一次,第二次酸化压裂以后日产74.1万方。给张部长汇报的时候,张部长说:“好,大气田”。就正式开始会战。
那时候除了“641厂”去了,大庆油田也派队伍去了,物探局的也去了,物探局去了两个大队十个队,这样包括威远、川南都布置了地震队。当时四川不太认地震,因为它地质比较复杂,水田也多,他们一般都是人抬的,华北去的地震队一般都是机械化的,但是没办法有时还得要人抬,做了一些工作以后发现地震还是真有用。比如说川中一些构造的落实,川南的“糖葫芦”一系列构造,其中有个付家庙,打了两口井一直找高点,根据地面构造找不着高点,后来做了地震,高点一下就清楚了,打下去日产100万方气。威远做了地震以后发现确实是志留纪的古隆起,顶部剥蚀确实,而且向西南延长了一个大的尾巴。有了构造的轮廓了,打下的井都在气田范围之内,最高的时候一年产几百万方。我们算储量是四百亿方,是根据取芯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的丰度计算的,上报给国家,这是中国第一个大气田。这样工作就开展了。
记:您当时在这里做什么工作7
徐:我就在井上搞测试、酸化压裂,在那蹲点蹲了差不多有两个月。除了威远,川中主要是在桂花一带,在那主要是搞解剖,全取心,然后做孔隙度,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分析说明它的裂缝不是立缝,是水平缝还有斜缝,而且跟灰岩含量有关系,如果灰岩含量多,裂缝就比较发育,如果裂缝不发育,灰岩层就比较薄,产量就比较低,这是侏罗纪大安寨的,不是深层的。
记:大安寨地层主要是灰岩?
徐:大安寨是灰岩加页岩,是湖相的。在含有机质丰富的页岩里有一些灰岩,有一些灰岩条带比较厚,裂缝比较发育就高产,可以日产一百方,但是产量很快就下来了,产量最高的时候,川中一年也产30万方,建了一个小炼厂,现在大概也二十多三十万方。这是在蓬安一带,后来真正解剖是在桂花实验区。解剖以后认为,在川中侏罗系要找大油田看来是不行的,但是搞一些中、低产量的,年产十万二十万吨的油田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在川南的付家庙、长垣坝这些地方也打了些井,在川西南自贡也打了一些井。我们刚去的时候,自2井喷气,初日产一百万方,后来降到七八十万方,一直到现在还在产,这是一口功勋井,产层是二叠系,累计产了将近八十亿方。威远气田现在一年就是二十几万方,就是那么四五口井维持着。最近他们准备搞页岩气,中石化在川西南的页岩气搞得比较火,威远有一套海相的页岩,有机质很丰富,所以威远也准备试一试。
四川的第二次会战就取得了这些成果。之后“516通知”,我们这些人都集中起来接受批判,到“红五村”山上劳动。1967年中,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又被派到生产一线,跑野外、到井上做些工作,原来的工人监督,重活我们来干,工人指挥,跑野外,我们背着标本。川西北的厚坝一带有油苗,稠油特别多,在那调查、取样。那时候没事就研究厚坝的油,储存在侏罗系里头,油很多很稠,对原油做了一些分析,跟陆相油田的油样对比,有差异。离开四川的时候我还写了一个报告,提出厚坝的油的来源问题值得研究,它可能是海相的,有可能是深层来的,另外提出川西北还是比较有利。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在厚坝东边一点,川中的隆起斜坡带打了两口井,在茅口组和栖霞组都发现了高产气层,日产百万方。厚坝的油砂可能是二叠纪的,下边是气,到上边凝聚成油了。
记:这个地方的主力产层是灰岩还是砂岩?
徐:茅口组是灰岩,在川西北侏罗纪是砂岩。当时油源问题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本地形成,但是侏罗纪生不了那么多油,地面的油砂较厚,遍地都是油砂,不好解释,一定是深层油源沿着断裂上来才有可能。另外川西北上二叠的长兴组灰岩含油希望非常好,当时就考虑值得重视,现在元坝气田的主力产层就是长兴组。
7江汉会战
记:您离开四川是哪一年?
徐:1969年底通知要到江汉会战,1970年大概元月一号就到了江汉。江汉会战是湖北军区和石油部共同领导的,总指挥是武汉军区的副司令员韩东山,康世恩部长是副总指挥。我们是先遣组,先去了解地层情况。过去以后属于十四团,团部在沔阳,地质连住在一个棉花仓库里头,用竹片隔成了几十间,一家一间,大人孩子都住里面,站起来就可以跟隔壁说话。我被派到监利县新沟嘴,前线的一个指挥点,负责沔阳东部地区的调查,十三团在西边的江陵,是胜利油田过来的,潜江凹陷由老江汉负责。我们在的那个地方,实际上是潜江凹陷南斜坡的东部,那边的地层跟华北是近似的,潜江组就相当于沙河街组,我们在监利的新沟嘴组相当于孔店组。正好那边有地震队的一些地震资料,我们就收集这些资料分析,另外有一个现成的构造图,我们用这个剖面分析断裂、区块。先定了一口井,没出东西,后来打了第二口井,我们根据构造图把井位稍微挪了几十米,结果第二口井就出油了,日产十几方。当时地质连的连长陈田民,是苏联留学回来的,听说出油了就急着去看,在东荆河没等到渡船,他就准备游过去,结果不幸溺亡。之后连着打了几口高产井,42、52、62、72井,最高的像72井日产六十多方,同时我们在试井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负压。算下来,这么多井每年产个九万方还是可以的,指挥部要求达到一年十万方,但工业产量和初产不一样,他有一个稳定、合理产量。1980年我写石油地质志的时候,到那看了一下,当时年产三万多方,前两天我在《中国石油报》上看到,新沟油田又发现了几口新油井,那就说明不错。 江汉会战我们团主要是发现了新沟油田,另外在毛嘴、洪湖、老新口、堰桥也打了井,在堰桥打的井发现了河道沙,新沟嘴组分三段,新1段、新2段、新3段,新1段里发现1 4米厚的河道沙,见了油气显示,但是指挥部决定把这部钻机调到洪湖去,没下套管就走了,后来江汉油田接着打下去,喷油了。那时候工人有意见,说你们怎么白吃饭,咱们打没油,人家打有油。洪湖打了一口井也见油气显示了,日产四方,油质非常轻,跟新沟嘴组的不一样,当时怀疑油源可能不一样,那个地层情况有可能是白垩纪,但是不敢定,因为白垩纪地面上都是红的,不可能生油,这个就放下了。1980年,我去了江汉访问他们,他们做了油源对比以后,证实是白垩纪的。
记:原来认为白垩纪地层氧化了,不能生油?
徐:全是红的,但是洪湖这个地方可能特定的,可能就是一个白垩纪的坳陷。
8大港南区会战
徐:江汉结束后,又回了大港。
记:哪一年回的大港?
徐:1972年5月回到大港,在南大港南区,就是孔店以南,住在沧州。我还是先遣组,负责收集资料、定井位。我在那里当过地质研究所所长,人员都很熟悉,了解了情况,他们也提供了资料,把井位也落实下来。一直到1975年,在孔店发现了孔店王官屯、枣园等油田,发现它的地层是以孔店组沙4段为主的。孔店组是这样的,孔3段是一组砂层,也有一些页岩,孔2段是一套良好的生油岩,孔1段比较粗。整个黄骅坳陷南部是以孔店组为沉积中心的,黄骅坳陷东北海上是在迁移的,孔店靠南是沉降中心,大港这一带是在沙河街组沉降的,主要是沙3段和沙2段,再往北到唐山一带沉降中心以沙1段东营组为主,这个坳陷沉降中心是迁移的。
记:有比较大的发现吗?
徐:杨二庄油田是很好的,年产三十到四十万吨呢,枣园油田年产也有几十万吨,小集油田储量上亿吨。
记:全是孔店组的?
徐:是有区别的,南部以孔店组沙4段为主。
记:这些油田现在归大港油田管理?
徐:现在都是大港油田。我们去的时候就属于大港了,当时叫钻井二部,钻井一部就是老大港,原来的研究力量、原来的实验室、原来的管理部门都在一起。在这个期间,一方面做大港南区的工作,一方面调查研究任丘,任丘油田就是钻井二部发现的。
9任丘会战
徐:任丘油田的勘探,我是断续的参加。我到了大港了以后,就调到物探公司。当时是钻井二部在冀中勘探,因为光在黄骅凹陷南部勘探范围比较小,钻井二部想能多做一些贡献。咸雪峰副指挥跟着史训之(现在总公司的一个领导)等,一起到冀中转了两天,觉得冀中盆地还是大有可为。唐克部长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个勘探会,决定要重上冀中坳陷,首先要上地震。我那时候是物探公司地质上的负责人,就到物探局找到他们地质上的负责人,一起设计任丘油田的地震剖面。先把他们过去的工作看了一下,过去的炮检距100米特别大,偏移距八百到一千米,剖面又短,什么内容也看不出来,所以我们考虑要把剖面设计得长一点,按照任丘构造,长短结合,覆盖整个构造。之后两个地震队进入冀中盆地,一个是2203队,一个是2205队,经过实验,发现偏移距400米,炮检距为50米的时候效果最好。两个队一年做了800多公里的剖面,质量比较好,把深层一直到浅层都显示出来了,物探局也承认,说质量比较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构造,物探局和大港物探合作,把任丘构造解释得比较清楚。与此同时,钻井二部先上了任4井,打下去以后见到了白云岩,有油气显示,这个井队是从四川过来的,四川的井队善于先期完井,完井之后初步测试,日产100方,那是24小时连续测试的。这就肯定了任丘有高产油流,全指挥部就皆大欢喜。然后就酸化,酸化以后日产1000方,任丘油田就这样发现了。这时候构造图也出来了,就按照构造图的高点打,打一个准一个,都是日产一千方以上的,任9井日产4500方,任11井日产3300方。当时大家就以为找到了一个像伊拉克那样的油田,一定要高产,放大油嘴。那一年的产量是1870万吨,那是创纪录的。但是两年时间,产量就下来了。所以就是说,再好的油田都要有合理的产量。
任丘油田发现以后,在它南边的白洋淀边上发现了一个构造,打下去以后也是高产。当时连着两三年,每一年华北的产量都是1000乃吨以上。领导很高兴,李先念等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到油田去看。华国锋就问余秋里、康世恩,中国石油怎么发展?后来就提出建设十来个大庆。这说得很活,十来个,可以是三个五个,也可以更多,但大家理解是搞十个大庆。后来没有完成,除了大庆,渤海湾一个大庆,胜利油田原来也准备建成一个大庆,没搞成,还是3500万吨。
任丘油田的发现,应该说一下地质部也有功劳。在任4井之前,地质部打了冀门1井,除了在沙河街组发现油气显示外,还在雾迷山组发现了一些油斑油砂。那时候地质部和石油部有点互相保密,地质部发现了就没吭气儿,但是他们在完井的过程中套管没下好,灌了香肠了,固井的时候套管里头都固上了,固上了以后又要钻开,请石油部来帮忙,最后也没弄成。但是,最先发现雾迷山组有油斑油迹的是冀门1井,这个功劳应该是地质部的。
任丘油田原来是一个古隆起,长期剥蚀以后就把顶部的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等的地层给剥蚀掉了,只剩下元古代地层,两侧的古近系坳陷经过压实作用后,油气都运移到顶部形成基岩油气藏。后来华北油田管这叫古潜山油气藏①,但是潘钟祥一直认为是基岩油气藏,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基岩油气藏》,但是石油部没改,还是叫古潜山油气藏。
记:潘钟祥先生当年就认为是基岩油气层?
徐:对,他到华北看过后,说这是基岩油气藏,但石油部认为是古潜山油气藏,后来华北油田专门出了一本书叫《古潜山油气藏>,还有一本叫《古潜山油气藏的开发》。
记: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华北油田的油气是存在基岩里的?
徐:是,是存在雾迷山组的灰岩裂缝里的。还有一种,像辽河油田,它的基岩油气藏存在太古代的花岗岩里。 记:花岗岩里?
徐:在花岗岩里。它也是古潜山,属于基岩油气藏,是在花岗岩的顶部风化壳,但主要是在基底裂缝里面,打下去几百米后有隔层,在隔层里仍发现高产油气藏。
记:辽河油田打穿过花岗岩基底没有7
徐:没有,只是打下去几百米。
记:这些油气是怎么生成的?
徐:还是沙河街组的油运移过去的。因为它这里拉伸断裂比较发育,落差有1000多米2000米,你看任丘它从隆起的项面一直到文安的坳陷有3000多米,在压实的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任丘油田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目前,任丘油田落实的储量就是5亿吨。
记:现在年产大概是500多万吨,
10几次没参加的会战
徐:后面的四次会战我没有参加。第一个是中原会战,就是在濮阳的中原油田,1980年开始会战,1986年结束,最高年产量曾经达到750万吨,建设了一条到洛阳的输油管线,在洛阳建了一个炼厂。但是现在年产量只有300万吨,比较低了。第二个是第二次吐哈会战,从1980年一直到1985年,重新做了地震,发现3亿吨的储量,最高年产量达到300万吨,还有50亿方的天然气,现在天然气年产量可能到100亿方了。第三个是第二次塔里木会战,开始的时间跟吐哈会战差不多,都是1980年前后,刚开始,是自己勘探开发、还是与国外合作开发上有不同意见,最后决定自己开发,由邱中建负责。前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塔里木会战是因为地质部的沙参2井在奥陶纪喷油,才决定进行会战,所以会战一开始决定主打奥陶纪,但是不理想,在塔北隆起打了三口井没有高产,后来打的井,见了油气显示。之后,塔中在奥陶纪发现油藏,邱中建就决定主攻库车凹陷。在库车凹陷做了地震,请了法国的一个地球物理总工程师参与了解释,把构造落实下来,在库车前山带部署了沙参2井。沙参2井产量很高,测试后,日产两三百万方。这样就算打开局面了。库车凹陷是这样的,它下面有一套下第三纪的烃源岩,除此之外,上三叠纪也是烃源岩,白垩纪是很好的储层,那里的第三纪是海相的含盐地层,是很好的盖层,打出来以后在白垩纪发现了砂层,100多米厚。因为砂层比较厚,算出来的储量有4000亿方。第四个是塔西南会战,是阎敦实主持的,有一度叫甘青藏会战。塔西南会战开始的要早些,大概是1976年,1983年就结束了。塔西南会战是因为在柯克亚构造上的柯参1井发生井喷,发现了高产的凝析油和天然气,阎敦实就组织了会战。没做地震,直接打钻,结果打下去以后,除了柯克亚,都是空的。
记:当时是过于乐观了。
徐:是。后来总结就是,要会战,必须先做地震,先把构造搞清楚。
11中国石油勘探的经验教训
记:您参加过这么多会战,又是学地质的,您对石油地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看法?
徐:大庆会战以后有总结,就是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到华北会战以后,就简化一些,就是“源控论”,就是只要有生油凹陷,就可以找到油。现在又进一步总结“富油凹陷”控制高产油气田的分布。
记:这个理论能成立吗7
徐:可以成立。我看你们之前对无机成油论谈的比较多,无机成油论,道理上讲得通,门捷列夫就做过实验,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一个无机成因的油气田。
记:国外据说有。
徐:有的学者说有,但现在还有争议。国内戴金星院士提出的那个指标,其实也不清楚。咱们考虑问题还要实际一些,比如杜乐天先生说要打幔源气,他设计的井深是6000米,那口井没打成,打成了也有好多问题要解决。比如钻具,真遇到了地幔流,跟火山喷发一样,几千度高温,我们的钻具就都成了面条了。即便是打出来了,怎么开采?工艺上也有很多问题。石油工业是一个复合工程,光说不行,还得找,怎么找就是很复杂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有机论,在目前的条件下,还是应该按照海相或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勘探,这样比较合适一些,少走弯路,给国家少造成一些损失。在任何地方进行钻探,必须得有一个区域上的综合评价才行,一定得找着可靠的指标。玉门油田最近在南祁连山的褶皱带里头打了一口祁深1井,这就是有点违反找油的规律,在变质岩褶皱带里头打井,在石油史上从来没有过,目的是什么?结果花了几千万,最后一无所获。
记:您觉得中国石油界有那些成功的经验值得继续发扬?
徐:还是应该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目前来讲,根据中国的地质条件,主要还是陆相和海相生油理论。另外一定要技术民主,在会战的时候,领导各方面的意见都听,开会什么意见都可以说,最后归纳总结。为什么大庆走的弯路比较少一点?就在于余秋里、康世恩能够接受大家的意见,开展大型座谈会,什么意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说,他们就听,听完了以后,可取的就记下来实施,这样就少走一些弯路。历次的会战都是这样的。我们在美国的时候,雪佛龙公司、埃克森公司,他们也讨论,也争论。技术民主可以减少失误,一定要有一个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的研究班子,这是很需要的。后来有一个阶段,总公司领导忙于外事,忙于管理,很少听勘探上、开发上的汇报了,以前中石油每两年要举行一次大型技术座谈会,现在有十年没开技术座谈会了,这是不正常的,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决策失误。
记:非常感谢您的精彩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