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下,我们有必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对教师的教学身份进行再确认。
一 、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教科书上现有的知识,更需要兼顾学生在课堂外的经历,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基础教育应摆脱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质优良的人才。教师作为新课改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作用和身份的变化已成为课改的重心。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理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
(三)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入幕后,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相信学生,使课堂由“讲”到“动”,成为“享受快乐的地方”。在由知识生成能力促使生发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性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注重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过程的评价。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促进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并非塑造他们。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并组织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相违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并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帮助和指导。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教师只是围绕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导致教师只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成为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以课程为载体,用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非常需要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释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成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教学中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着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402)阶段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 、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教科书上现有的知识,更需要兼顾学生在课堂外的经历,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基础教育应摆脱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质优良的人才。教师作为新课改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作用和身份的变化已成为课改的重心。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理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
(三)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入幕后,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相信学生,使课堂由“讲”到“动”,成为“享受快乐的地方”。在由知识生成能力促使生发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性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注重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过程的评价。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促进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并非塑造他们。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并组织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相违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并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帮助和指导。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教师只是围绕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导致教师只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成为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整合。在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以课程为载体,用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非常需要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释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成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教学中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着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402)阶段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