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当前课改号召,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赢”模式,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去塑造,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学生“产品”;双赢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心理等
在这里,我大胆的把学生作为“产品”来塑造,不是否定学生做为一个活生生人的客观存在,更不是把学生作为一种商品去兜售,而把其看作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赢”模式下的“特殊产物”。
何谓“双赢”?“双赢”是本着不同目标通过合作关系使当事人双方从中都有赢利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在政治、市场经济的合作伙伴中多有体现。
实行“双赢”的必要性
“双赢”跟教学又有何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学课程的实施要靠当事人双方即教师、学生的鼎立合作。从这方面来讲,教学过程亦是一“双赢”过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学到知识,双方必须协作,为此,建立“双赢”模式实有必要。
践行“双赢”模式的成效性
“双赢”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相互学习、互动互利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而然学有所得;教师亦能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受一些启迪,不期然便实现了“双赢”之宗旨。
我们在了解了何谓“双赢”、为何构建双赢模式的问题后,下面研讨如何在“双赢”模式下塑造学生“产品”。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就此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研究学生、认识学生
(一)认识 “产品”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指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认识到自己原料的性状、特点),其次是教师怎么利用这个规律去生产自己的产品。因此,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中应用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成功打造每一个产品。
(二)了解“产品”素材的特殊性
学生作为我们要塑造产品的最原始素材,他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学生首先是人,他跟一般产品的区别在于其思想性。
因此要塑造学生这个特殊产品,必须有学生的配合,让他在思想上和老师达到共识,而这一切的形成必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完成。故我们提出下一个问题。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必要。而“双赢”模式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是被教师引导进入这个模式的,故建立此关系的最佳途径为: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能倾心于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四)发挥“产品”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学生是独立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个体的独立存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学什么。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以上认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方面,我较崇尚当代大教育家魏书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室不应该叫教室,而应叫学室。顾名思义,教室者,教师教书之所在,教学主体为教师;而学室者,学生学习之要所,学习主体则为学生。
基于以上观点,我建议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外还不行,因他仅是我们获得高优产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除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做到什么呢?即我们要说的另一方面。
潜心教学、钻研业务
(一)确立教学新理念
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先导,他的实施影响着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确立教学新理念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来自教学新理念实践的结果。
(二)狠抓业务素质
俗话说:“水涨才能船高”,因此,教师要想教出高质量的学生,自己必有相应更高的文化水准。教师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一边教学,一边学习,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料;通过书本学习未知领域;通过老教师求得经验;通过学生感受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在业务素质的提炼上,不能有丝毫懈怠。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研究教育心理,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而为人。人,都有思想,而要作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工作,就必须研究教育心理,吃透每一个学生“产品”的心理动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个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着,虽然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加深和拓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理念任何时代都适用。
总之,教育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在“双赢”模式下,打造学生“产品”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吧。
参考文献
[1]何晓文著:《教育: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启辉著:《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习手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学生“产品”;双赢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心理等
在这里,我大胆的把学生作为“产品”来塑造,不是否定学生做为一个活生生人的客观存在,更不是把学生作为一种商品去兜售,而把其看作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赢”模式下的“特殊产物”。
何谓“双赢”?“双赢”是本着不同目标通过合作关系使当事人双方从中都有赢利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在政治、市场经济的合作伙伴中多有体现。
实行“双赢”的必要性
“双赢”跟教学又有何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学课程的实施要靠当事人双方即教师、学生的鼎立合作。从这方面来讲,教学过程亦是一“双赢”过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学到知识,双方必须协作,为此,建立“双赢”模式实有必要。
践行“双赢”模式的成效性
“双赢”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相互学习、互动互利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而然学有所得;教师亦能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受一些启迪,不期然便实现了“双赢”之宗旨。
我们在了解了何谓“双赢”、为何构建双赢模式的问题后,下面研讨如何在“双赢”模式下塑造学生“产品”。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就此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研究学生、认识学生
(一)认识 “产品”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指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认识到自己原料的性状、特点),其次是教师怎么利用这个规律去生产自己的产品。因此,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中应用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成功打造每一个产品。
(二)了解“产品”素材的特殊性
学生作为我们要塑造产品的最原始素材,他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学生首先是人,他跟一般产品的区别在于其思想性。
因此要塑造学生这个特殊产品,必须有学生的配合,让他在思想上和老师达到共识,而这一切的形成必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完成。故我们提出下一个问题。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必要。而“双赢”模式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是被教师引导进入这个模式的,故建立此关系的最佳途径为: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能倾心于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四)发挥“产品”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学生是独立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个体的独立存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学什么。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以上认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方面,我较崇尚当代大教育家魏书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室不应该叫教室,而应叫学室。顾名思义,教室者,教师教书之所在,教学主体为教师;而学室者,学生学习之要所,学习主体则为学生。
基于以上观点,我建议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外还不行,因他仅是我们获得高优产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除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做到什么呢?即我们要说的另一方面。
潜心教学、钻研业务
(一)确立教学新理念
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先导,他的实施影响着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确立教学新理念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来自教学新理念实践的结果。
(二)狠抓业务素质
俗话说:“水涨才能船高”,因此,教师要想教出高质量的学生,自己必有相应更高的文化水准。教师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一边教学,一边学习,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料;通过书本学习未知领域;通过老教师求得经验;通过学生感受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在业务素质的提炼上,不能有丝毫懈怠。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研究教育心理,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而为人。人,都有思想,而要作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工作,就必须研究教育心理,吃透每一个学生“产品”的心理动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个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着,虽然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加深和拓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理念任何时代都适用。
总之,教育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在“双赢”模式下,打造学生“产品”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吧。
参考文献
[1]何晓文著:《教育: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启辉著:《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习手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