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皮肤黑不是你的错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NUMBER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皮肤黑屡遭歧视和捉弄,
   少年忍无可忍奋起抗争
  小誉是一名高一男生,因拒绝上学,在其父亲祁先生陪同下找到我寻求帮助。
  父子俩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我微微吃了一惊:他们该不是黑人吧?父子俩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皮肤一样黝黑,嘴唇一样厚,身材一样魁梧,肌肉一样发达,但他们向我问候时说的是标准的汉语。
  “我们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祁先生看出了我的疑惑,自嘲地解释道。
  “对不起!”我连忙道歉,“你们的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怎么晒出来的?”
  “天生如此。”祁先生说,“不过,皮肤黑并不让人愉快,事实上,它给我带来了许多麻烦。现在,同样的麻烦找上了小誉,这是我们来求助的原因。”
  祁先生告诉我,因为皮肤黑,小誉高一开学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学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都认定他有黑人血统。
  “令人难堪的是,我和小誉的妈妈确实在非洲工作了五六年。”祁先生说,“学校知道我们这段经历,不知怎么就把小誉当成了混血儿。我和妻子故意在学校现身,向老师和同学们证明小誉是正宗的龙的传人,但是弄巧成拙,同学们都跑出教室来围观‘小誉的黑人爸爸’。更可气的是,小誉的英语老师居然用英语跟我打招呼!”
  我几乎要笑出声了:“这样的误会不难解除啊,说清楚就是了。”
  祁先生苦笑:“这样的误会的确不难说清楚,但老师和同学们似乎喜欢这样的误会。同学们给小誉起外号,好听的有‘博尔特’‘科比’‘奥巴马’,难听的就不提了,反正是最伤人的称呼,要是在美国,这样的称呼可以认定为种族歧视!”
  “如果不是开玩笑,这样的歧视可以算做校园霸凌。”我问,“老师也参与这样的歧视吗?”
  小誉感受到了我的支持,主动开口:“昨天,体育老师找到我,捏捏我的胳膊和大腿,问我想不想参加学校篮球队或者田径队,还说他有信心激活我体内的运动基因。我提醒他,我是中国人。他笑笑说,知道你是中国国籍,但你可以利用你的黑人基因为国争光。您说说看,这有多气人!”
  我气愤道:“究竟是以讹传讹还是蓄意捉弄?我不相信老师也会参与这等无聊的恶作剧!”
  祁先生怅然道:“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被嘲笑,被歧视。我小时候也因为长得黑被同学孤立,说我一年只洗一回澡,我百口莫辩,只好忍受。后来我习惯了。但是,小誉不愿意习惯,非要跟同学争个短长不可,结果就惹出了事端。”
  小誉告诉我,前不久他在教室里跟两个男同学打了一架,因为对方奚落他,说他将来应该报考采煤专业,如果考不上就去当特种兵,这样夜里执行任务时脸上不用抹鞋油。“本来我也不想揍他俩,可是他俩的话逗笑了几个女生,我就忍不住了。”小誉挠挠头说。
  “这么说,是打赢了?”见小誉点头,我接着问,“出了一口恶气,是不是感觉很痛快?”
  祁先生截住话头:“痛快什么呀,打破了人家的头,害得我赔了每人200元治疗费。要不是有同学作证是对方先挑衅,学校一定会处分小誉。”
  “處分就处分,我正不想上学呢!”小誉硬着脖子嚷嚷,转念一想,又说,“敢处分我,我就去市教育局告他们校园霸凌!”
  “这不是重点。”祁先生叹了一口气,对小誉说,“这样的误会和歧视不会停止的,可能会伴随你一生,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你忍受,就会消耗大量心力,甚至要赔上自尊、自信和对世界的信任;如果你咽不下这口气,奋起抗争,就像你对两个同学所做的那样,同样会耗费大量心力,最后,顶多是两败俱伤,最大的可能是鸡蛋碰石头——你总不能跟全世界的人过不去吧?”
  我呆呆地听着,对这个舐犊情深的父亲肃然起敬。
  他们嘲笑我皮肤黑,
   其实他们的心理更阴暗
  祁先生问我:“小誉被老师、同学合起伙来捉弄,在心理学上叫什么?算不算冷暴力?”
  我点头:“这样的境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暴力’,属于冷暴力的一种。这种被人不怀好意地贴上负面标签,被贬低、被恐吓、被孤立,其伤害不像身体伤害那样狂暴和显而易见,但也不容小觑。”
  祁先生问:“会有哪些伤害?”
  我告诉他们,创伤心理学研究显示:心理暴力无异于灵魂的谋杀。接连不断的辱骂、嘲笑、轻视、捉弄,会像身体伤害那样,给人造成创伤和羞耻感。这种心理上的无形伤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具体来说,心理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如下负面情感体验:
  1.被羞辱感。孩子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同龄人面前被嘲笑和捉弄,一定会产生被羞辱感。当他无力反抗时,这种被羞辱感会成倍增强。如果这种羞辱持续不断,受害者表面上可能会麻木,但对潜意识的伤害依然强烈。
  2.不安全感。受到群体的心理暴力,受害者都想抗争,为自己正名,但往往力不从心,因为个体不可能对抗群体。此时,受害者会感觉挫败、无助,更会失去安全感。
  3.愤怒感。对受害者来说,愤怒这种强烈的情绪可以用来表明态度,也可以用来阻止伤害,但愤怒不会获得同情,只会让人们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受害者将被集体孤立。
  4.低人一等感。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当糟糕的评价纷至沓来,他不仅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还会责怪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活该被歧视和捉弄。
  “这些是短期可见的后果,深远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我总结道,“心理暴力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它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僻。如果心理暴力很严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敏感,不敢轻易信任他人,外表冷漠,内心自卑又缺乏安全感,生活自闭,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对待别人的事情也漠不关心。这就是孤僻性格的形成过程。孤僻的孩子无法融入集体,未来也无法融入社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祁先生一拍大腿:“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小誉大惑不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我又没有做错什么,难道仅仅因为我长得黑吗?”   我说:“是的,人性中有许多恶习,歧视便是其中之一。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缺陷歧视、外貌歧视等等。最常见的便是外貌歧视,比如身体肥胖、身材矮小、面貌丑陋,都容易被人不怀好意地取笑。你只是皮肤黑,算是比较轻的。”
  对我的安慰,小誉不领情:“可是,他们从歧视和捉弄中获得什么好处了吗?他们为什么要对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如此热衷?”
  我说:“心理学研究证明,实施心理暴力的往往是少数主导者,其余跟随者不过是起哄罢了。主导者通常有不幸的童年,长大后他们依然无法释怀,内心的创伤使他们感到愤怒、恐惧和无助。他们既没有建立起健康的應对机制,也不懂得如何发展健康的关系,于是出现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也就是说,应该来我这里接受心理辅导的更应该是歧视和捉弄你的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得病了。”
  小誉哈哈大笑:“没错!他们嘲笑我皮肤黑,其实他们的心理更阴暗!”
  面对歧视和捉弄,
   不忍受,不讨好,不愤怒,不解释
  我对小誉说:“客观地说,完全没有歧视的群体是不存在的,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遭遇过这样的伤害。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被老师嫌弃,可能被同学瞧不起,可能被父母带去测智商。我们权且称之为‘成绩歧视’。你所在的班级有这种情况吗?”
  小誉连连点头:“当然有!成绩歧视几乎天天发生。我的同桌每次月考后都要被爸爸打一顿,仅仅因为他没有进入班里前20名。另外,老师不乐意给成绩不好的学生讲题,还说‘给你这样的学生讲题真费劲’之类的刻薄话。”
  祁先生对我说:“所以,歧视无处不在,与其用暴力反抗暴力,不如改善自身,比如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是我们来咨询的目的,请您帮帮孩子吧。”
  心理辅导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告诉小誉,对抗心理暴力,首先要明确两个观念:
  第一,歧视是歧视者的错,被歧视者不必自卑。换言之,歧视无正义可言,无论歧视者怎样合理化自己的伤害行为,被歧视者都不能认可,否则就是在助长歧视者的气焰。
  第二,即使终止关系,也不能忍受歧视行为。因为实施心理暴力的人是在宣泄自己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是在转嫁自己的痛苦,如果得逞,此类行为将会一再出现。
  小誉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这话我爱听!阿姨,您就直说吧,我该怎么做?”
  我告诉他,回击歧视和捉弄的策略包括以下7条:
  1. 保持警惕,一旦感觉到被歧视和被捉弄,要立刻提醒自己,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息事宁人地认为那只是一个玩笑,否则伤害将没完没了。
  2. 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明确告诉实施心理暴力的人,你不再忍受这种侵犯,但要注意言辞不要过激,要小声而坚定地说话,直视对方的眼睛。
  3. 面对歧视者的挑衅,不要被激怒,不要过多解释,保持安静或走开就好。
  4. 不要退让,否则歧视者会得寸进尺。比如,当歧视者用刻薄的绰号称呼你,千万不要答应,否则会收到更多更不堪的绰号。
  5. 保持自尊,不要讨好歧视者,因为公平待遇从来就不是讨来的。
  6. 寻求支持。在学校遭受心理暴力,一定要告诉家人、信任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并尽可能远离伤害你的人。靠近那些给你温暖和支持的人,这会让你在不得不和伤害者对抗的时候,仍觉得被人接纳。
  7. 制订抽身计划。谁也不愿意永远留在不健康的关系中,如果歧视和捉弄持续不断,并有升级为身体虐待的倾向,应该考虑换个环境。
  咨询结束时,小誉自信满满,仿佛他有力量抵抗任何无礼。
  大约半年后,我在电话回访时得知,小誉去了美国,在休斯敦一所私立高中读书。
  我说:“出国也好,在肤色不那么单一的环境中,小誉的麻烦或许能少一些。”
  祁先生苦笑两声:“美国的歧视现象更严重。不过,小誉经常在电话中提到您,说您教他的策略在美国的学校里很实用。”
  听他这样说,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伤。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上周,我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前天出门,孩子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东西吃。我等了六七分钟没见他回,就去找他。结果发现,他躲在小吃店的角落里玩手机。他一见我,赶紧收起手机。我问他手机是谁的,他说借同学的。之前,我俩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这次我没逼他把手机交出来,而是让他把手机尽快还给同学,今后不许再借。他答应了,但我已经很难相信他。  请问,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亚宁  答:孩子沉迷手
用变形膝盖激励儿子  2016年6月30日,是刘兰芬42岁生日,正好也是公布中考成绩的前一天。丈夫严洪波在酒店为她庆生。她满怀期待地对儿子严昊说:“再过几个小时,中考成绩就要公布了,希望你考上重点高中,那才是妈妈最渴望的生日礼物!”  当晚一家人都没睡,等到凌晨将近1点时,他们第一时间查到了严昊的中考分数,居然距普高录取分数线还差24分。刘兰芬顿时情绪失控,把手机杵到儿子眼前责备道:“瞧你考的垃圾
日前,美国心脏协会联合美国营养学会、美国儿童牙科学会、美国儿科学会,针对母乳、婴儿配方奶粉、水和纯牛奶,并基于年龄(从出生到5岁)列出了一系列饮品的饮用建议。  建议指出,0~6个月的婴儿只需要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6~12个月婴儿,除了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外,要添加辅食,此时应给宝宝少量饮用水,进餐时啜饮几口即可。1岁以内婴儿最好不要喝果汁;1~2岁幼儿,推荐全脂牛奶和普通饮用水。少量的100%纯果
最近,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青少年吸烟上瘾的速度比一般人想象的要迅速得多。负责这项研究的迪佛兰萨教授表示,过去一直认为青少年要花两年时间才会吸烟上瘾,“事实上,青少年成为瘾君子只要几星期”。  迪佛兰萨教授的研究小组对681位12~13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与追踪,结果发现,每星期抽2~3根香烟的青少年,在短短几周的时间内,就已经开始对尼古丁产生依赖。  研究人员在这些青少年身上发现了一
几句嘲笑,  小自行车睡起了大觉  儿子会骑小自行车已经三四年,算是个“老骑兵”了。不过,是带着辅助轮骑的。如今,六七岁的他早就可以拆掉辅助轮骑车了。  我曾几十次劝过他:“儿子,咱们把小自行车的辅助轮拆了吧?那样可以减少阻力,你骑起来更轻松更快。”  儿子总是不自信地说:“不行不行!妈妈,我怕摔倒。我不敢骑。”  儿子从小就胆小,这点应该随我,所以我理解他,也就没有勉強他。以前总想着等他再大点,
“给孩子存份脐带血吧,能治白血病!”“存上一份脐带血,全家都能用得上!”“存了脐带血,就是上了一份生命保险!”……  在医院的产检室旁,妈妈们总能听到关于脐带血的宣传,这些宣传无一例外都鼓励家长们花钱给孩子存上一份脐带血。自存脐带血的价格不一,有的是3万存20年,有的是每年交6000元,一连交3年或5年。这笔钱说多不多,可不明不白地花出去也很可惜,因此常常有准妈妈问:脐带血到底要不要存?也有些家长
在预防孩子性早熟的道路上,总有太多荆棘和雷区,我们总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但你真的了解性早熟吗?当孩子出现性早熟征兆时,你能够辨别吗?下面这些,为人父母一定要知道!  性早熟,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称为性早熟。由于发育年龄提前,身高短期内加速增长,导致骨骺提前闭合,成人期身高反而矮小,甚至影响生殖能力,提前绝经,引发心理疾病及不良性格养成。  男
1.牛奶怎么选?  看配料表。配料表中只有生牛乳的,就是真牛奶;如果除了生牛乳,还有水、白砂糖、食用香精等的,就不是真牛奶。  选完真牛奶,我们就要选好牛奶了。选好牛奶,看营养成分表。国标规定,牛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8g/100ml。从营养角度考虑,孩子喝的牛奶蛋白质越高越好。所以,正确的牛奶选购方式是:首先买纯牛奶或巴氏鲜奶,其次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  除纯牛奶和巴氏鲜奶外,其他牛奶要
英国权威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在出席一个国际儿童保育会议时指出,各国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智力发育。  许多家长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2~3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脑,认为这样能够使孩子在走向科技世界的起点上“抢先一步”。但是,从幼儿的身心特点来看,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是弊大于利的。  电脑的电磁辐射影响幼儿脑细胞的发育,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
很多妈妈有洁癖,非把宝宝弄得干干净净才放心。其实,适度的脏反而能够保护宝宝。比如,宝宝身上的这四个部位,看起来脏脏的,可如果过度清洁,反而有损健康。  鼻屎恶心还有碍呼吸?乱挖害处多!  有妈妈问:我每天都给宝宝清理鼻屎,怎么还有这么多?答案是你清洁过度了。  宝宝的鼻腔比较短,不像成人有鼻毛保护,鼻黏膜也柔嫩,如果老给孩子挖鼻孔、清理鼻屎,鼻黏膜受到刺激,反而更容易流鼻涕和发痒,鼻屎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