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聘制不是解决高校问题的灵丹妙药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n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预聘制(tenure-track)与中国高校青年人才的成长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连带造成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校改革的反思。一些规则推崇者的高度自信与青年学术工作者的处境艰难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聘制到底是不是解决中国高校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呢?要想真正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三个层面上的事情。表层问题是中国高校发展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制约因素,中层问题是预聘制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中、能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而底层问题是制度到底是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切口。
  推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高校改革的主要动机,可能有如下方面。首先要解决人浮于事、冗员过多的弊病;其次,要推动真正的学术文化、学术氛围的形成,进而产生更多学术成果;此外,作为重要的公办事业单位,高校的综合治理改革也和中国整体的人事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建国以来形成的中国高校体制,更多的是模仿苏联,而苏联的传统又进一步来自欧陆的科层式专业结构,与美国高校大异其趣。但另一方面,高校事业编制又使得高校教师成为令人向往的铁饭碗,其职业稳定性又堪比美国的终身教授。因此,中国高校体制的现状与诸多因素盘根错节,并不能够简单的类比到其他国家。这一点也暗示了舶来制度的水土不服。
  反觀预聘制的产生土壤,学界早已指出它是在美国高校二十世纪初期的改革中诞生的制度,其目的是在就业市场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提升教师岗位的稳定性,使得他们可以安心工作,进而推动学术进步。所以,预聘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解决“铁饭碗”的问题,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给美国教师“铁饭碗”。只不过在通过预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淘汰率,这当然是一个合理的入闸机制。但是要想依靠这种制度来化解中国高校当前已经存在的铁饭碗问题,恐怕就有些南辕北辙了。
  不可否认的是,预聘制度的实行使得美国相关高校选拔到优质的青年人才,并进而促进了学术氛围的形成。但是也应当指出,至今实行预聘制非常成功的地方,依然仅限于美国的部分顶尖高校,其他二流、三流学校也并未因此获得更多的人才。相反,由于只能接受到一流高校预聘制竞争淘汰下来的人才,使得它们和一流学校之间的差距难以缩小。另一方面,西欧、日本等学术发达的国家,他们的顶尖高校也并未完全实行预聘制。这些事实再次说明,预聘制既不是解决中国高校发展问题的必要条件,也不是高校学术水平提升的充分条件。
  制度决定论曾经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改革思潮中的重要论调之一,它肇始于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并被推演到其他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发现制度决定论的解释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在萎缩。对于与社会治理和历史变迁这样的复杂系统而言,仅仅依靠制度一个要素的改变难以解释和决定一切变量的。就拿预聘制来说,其制度中淘汰环节的刚性,就“启发”了一些高校发明出过度淘汰,乃至用青年学者“养蛊”的假“预聘制”。这显然已经背离了制度推崇者的初衷。
  真正应当深思的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学术文化、学术氛围与学术成果又应当长成什么样式?任何一种单一的制度都不可能成为解决一切时代、一切地域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手段成了目的本身,那么离南辕北辙也就相去不远了。
其他文献
广州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  继去年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之后,千年商都广州今年再迎国际盛会。第24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9月15日至18日在广州举行。  世界航线大会(以下简称“世航会”),是全球唯一由航空公司、机场管理机构、政府和旅游机构及相关行业的决策者共同参与的盛会,被誉为全球民航界的“奥运会”和“世博会”。  本次世航会的举办,不仅使广州引入新的航空服务,为广州与国
华为的三条出路  英《经济学人》9月12日  目前来看,华为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需要华盛顿向供应商颁布许可证,以便他们以一定形式向华为出售芯片。这样,华为几乎可以运作下去。联发科技是华为主要供应商之一的台湾芯片制造商,其已向美国商务部申请了一个类似的许可。  即便是一间虚弱的华为公司也无法使美国满意。美国商务部的默认设置是拒绝申请。这样做会倒逼中国企业采取更多做法,比如以老技术来生产芯片。这样
4万亿元,体现了政府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决心,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体现了中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表现出的负责果断、高效睿智的大国风范。    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11月9日,国务院宣布未来两年投资4万亿元,投资于铁路公路、农田水利、住宅等六大领域,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扩大内
《偏见的本质》  人们常说“打破偏见”,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则认为,我们应当首先从了解偏见是什么开始。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于1954年首次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现象,是品德有缺陷的那部分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然而,奥尔波特在全书第一章就率先提出,偏见的两大基本要素:错误的泛化
2018年8月13日,船舶行驶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  世界每天都在变,但根本的运行规律数百年未变—弱肉强食。  为什么说“数百年”呢?  因为在16世纪以前,准确地说是大航海“发现新大陆”以前不是这样的。  那时的世界,分割为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比较相安无事,因为鞭长莫及。  欧洲在封建条件下,宗教与世俗权力、宗教与宗教、世俗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经常发生争端甚至战乱,但一般情况下祸不及其余。
长达近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不久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都说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了生存威胁,属于“坏破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好破坏”—创新—来与之对抗。  自工业革命以来,破坏性创新刺激了增长,创造了就业,打开了新的投资方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它可以拯救人类,加快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事实上,创新对于不抛下任何人的成功的绿色经济转型是绝对必要的。没有创新,我们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的机会就会更
“我们今天的版权法和专利法,与其说保护知识产权更像保护垄断。”布林克·林赛和史蒂文·特莱斯在有关美国经济的最新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担心过度保护知识产权会阻碍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传播,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因为现在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推动力,这种观点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散。  数字技术逐渐取代了建筑和机械等实物资产,从而使以算法和代码等软性资产为基础的“无形经济”得以实现。在这样
2020年6月13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集中式并网发电的扶贫光伏电站  “从推进人类减贫进程,到全力支持国际抗疫合作,从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到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中国共产党将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  2021年7月6日,在有梅德韦杰夫、纳扎尔巴耶夫、伊姆兰·汗、武契奇等多国政要参加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述了中国在全球层面的成就和承诺,
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第一个“10周年”。10年来,香港经历了大火小小的变化,就连体坛也吹来了一股强风——2008年北京奥运,香港协办奥运马术;2009年香港历史性主办东亚运动会;香港体坛精英继续去年在多哈亚运夺得历届亚运最佳战绩后,今年被誉为“亚洲车王”的黄金宝,又在世界单车锦标赛中勇夺金牌。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霍震霆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虽然回归祖国,但仍能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独立参加国际体
近昔与未来:总统竞选期间与其后的美国对华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时殷弘  本文节选自《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1期  应当肯定,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趋势在颇大程度上可由中国影响或塑造,因而中国方面的战略和政策与适当调整至关重要。  与彼此武力威慑升级、军事反应升级相伴,中美两国目前从各自完全相反的立场和“道德高地”出发强烈谴责对方,要求对方做整系列甚或全系列的根本让步。在拜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