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要教学生求真。”但是,眼下一些教师不管学生有无感受与兴趣,记事就记“有意义的事”,写人就写“值得学习的人”,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沿着教师的思路去选材、安排结构、确定中心,要么胡编乱造,要么给范文改头换面。总之,写出来的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一、作文前要有激情诱导和启发
作文是一种富有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的练习,最忌用统一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作前首要一点是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例如,有个教师在指导学生写“颂扬母爱”这篇作文时,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他们纷纷把妈妈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同时他们悟出妈妈的爱不单纯指关心、照料,妈妈的教诲、要求、督促也是母爱,在子女遇险时无私的保护,磨练子女的吃苦精神,甚至子女犯错误时的打骂等等,这都是人们颂扬的母爱。这不仅拓宽了学生选材范围,还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这也证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论述:“语言的发展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
二、选题要考虑学生特点与生活实际
儿童时期正是富于幻想的时期,只要点燃他们心头的火种,他们就抒发真情,富于想象,善于营造美的空间。作文题目就是要激发起儿童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争先恐后地去写。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确定题目的范围,题目力争做到新、幻、情、趣、小。“新”,即新颖,别具一格,有吸引力,如“假如我想……”等;“幻”即幻想,如“圣诞老人来了”等;“情”即情感,为情而造文,如“那次,我流泪了”等;“趣”即趣味性,如“当了……后”等;“小”指题目覆盖要小,如“发生在……的一件事”等,学生对这些作文内容既熟悉,又充满了感情,兴趣很浓,达到了不吐不快,不写不行的境界。
三、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培养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但自尊心强,采取激励措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的措施有多种,如经常进行作文评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竞赛,设名次和奖状,进步快的和作文有特色的,都分别给予奖励,最后把班上的佳作张贴在“作文专栏”,并加上作者简介和教师的评语。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注意进行激励性评价。我常用红笔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划出来,注上批语并在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学生见到教师充满爱心的评语会感到很受鼓舞,写作兴趣就更浓,写起来就会更认真、更努力。
不仅如此,我还注意作文批改的速度。小学生写完作文后,有一种期待的心情,他们希望马上能见到教师的反馈,想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受到教师的肯定,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等。因此,教师尽快批改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激励,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修改作文。
四、引导学生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来选材
选材一般化是大多数学生作文平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们对生活没有用心地体验,不善于甚至不会捕捉生活中一些闪光的东西,总是循规蹈矩地仿着别人的东西去写,不能注入自己的全部感情,读起来十分乏味。如写《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尽管在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思想、生活、爱好和缺点等不同角度去选材,学生一般还是都写教师带病上课,关心生病的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等等。其实他们所写材料大多凭空编造,没有具体事实。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最好采取“切身举例”、“口述下水文”等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新事来写。例如,有个教师就对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位语文教师的两件事:
1.“上小学五年级时,别班同学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唱歌非常好听。于是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就要求老师唱支歌,老师说可以,但要我们答应他两个条件:一是只能唱一支歌,二是上课要注意听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她就唱了起来……”
2.“一次,全校老师听我们班作文课时,上课铃响了几分钟,可老师还没到,听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茫然四顾,窃窃私语。终于,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起立之后,他说:‘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题目是:老师迟到了五分钟。’可想而知,大家一片哗然。每位同学对听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都有所了解,自己又有切身感受,所以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自然轻松……”
通过这位教师的切身举例,学生都活跃起来,纷纷说起自己老师的一些新颖、有趣、感人的故事,大家的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学生也知道写人记事要选择亲身经历的新颖有趣、感人的事例来写。由于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深浅度也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才各有千秋,突出了人的个性,才吸引人。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创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可以这么说,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方向,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追求。
(责编侯艳星)
一、作文前要有激情诱导和启发
作文是一种富有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的练习,最忌用统一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作前首要一点是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例如,有个教师在指导学生写“颂扬母爱”这篇作文时,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他们纷纷把妈妈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同时他们悟出妈妈的爱不单纯指关心、照料,妈妈的教诲、要求、督促也是母爱,在子女遇险时无私的保护,磨练子女的吃苦精神,甚至子女犯错误时的打骂等等,这都是人们颂扬的母爱。这不仅拓宽了学生选材范围,还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这也证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论述:“语言的发展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
二、选题要考虑学生特点与生活实际
儿童时期正是富于幻想的时期,只要点燃他们心头的火种,他们就抒发真情,富于想象,善于营造美的空间。作文题目就是要激发起儿童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争先恐后地去写。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确定题目的范围,题目力争做到新、幻、情、趣、小。“新”,即新颖,别具一格,有吸引力,如“假如我想……”等;“幻”即幻想,如“圣诞老人来了”等;“情”即情感,为情而造文,如“那次,我流泪了”等;“趣”即趣味性,如“当了……后”等;“小”指题目覆盖要小,如“发生在……的一件事”等,学生对这些作文内容既熟悉,又充满了感情,兴趣很浓,达到了不吐不快,不写不行的境界。
三、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培养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但自尊心强,采取激励措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的措施有多种,如经常进行作文评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竞赛,设名次和奖状,进步快的和作文有特色的,都分别给予奖励,最后把班上的佳作张贴在“作文专栏”,并加上作者简介和教师的评语。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注意进行激励性评价。我常用红笔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划出来,注上批语并在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学生见到教师充满爱心的评语会感到很受鼓舞,写作兴趣就更浓,写起来就会更认真、更努力。
不仅如此,我还注意作文批改的速度。小学生写完作文后,有一种期待的心情,他们希望马上能见到教师的反馈,想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受到教师的肯定,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等。因此,教师尽快批改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激励,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修改作文。
四、引导学生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来选材
选材一般化是大多数学生作文平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们对生活没有用心地体验,不善于甚至不会捕捉生活中一些闪光的东西,总是循规蹈矩地仿着别人的东西去写,不能注入自己的全部感情,读起来十分乏味。如写《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尽管在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思想、生活、爱好和缺点等不同角度去选材,学生一般还是都写教师带病上课,关心生病的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等等。其实他们所写材料大多凭空编造,没有具体事实。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最好采取“切身举例”、“口述下水文”等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新事来写。例如,有个教师就对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位语文教师的两件事:
1.“上小学五年级时,别班同学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唱歌非常好听。于是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就要求老师唱支歌,老师说可以,但要我们答应他两个条件:一是只能唱一支歌,二是上课要注意听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她就唱了起来……”
2.“一次,全校老师听我们班作文课时,上课铃响了几分钟,可老师还没到,听课老师和同学们都茫然四顾,窃窃私语。终于,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起立之后,他说:‘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题目是:老师迟到了五分钟。’可想而知,大家一片哗然。每位同学对听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都有所了解,自己又有切身感受,所以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自然轻松……”
通过这位教师的切身举例,学生都活跃起来,纷纷说起自己老师的一些新颖、有趣、感人的故事,大家的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学生也知道写人记事要选择亲身经历的新颖有趣、感人的事例来写。由于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深浅度也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才各有千秋,突出了人的个性,才吸引人。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创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可以这么说,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方向,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追求。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