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老m家吃饭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ul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生人,就读于山东大学世界史专业,现于法国里尔政治学院交流一年。曾出版《云在青天水在瓶》一书。

  到老m家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在济南平淡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毕竟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时间之后,难免有难以打发的孤独,这里就成了我的一块自留地。其实我是去老m家上课的,但是感觉却像是小学的我借口写作业,躲到同学家打了一个下午游戏一样。
  去老m家的那条路,我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嘈杂、拥挤、味道复杂。实在很适合一个既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的小孩晃荡。路上有骑着板车卖馍的大妈,路边一溜酱货店、粮油店,还有定制羽绒服的裁缝铺,有一家店我每次经过都要多看两眼,因为门框上到店里全挂着腊肉,简直要撩开腊肠帘子才能进去。
  我在路上的点心店买了几块蛋糕,一边晃荡一边吃,最后仔细思考如何在公共场所不失优雅地舔塑料袋底的蛋糕屑。路上有拿着一兜子鸡蛋的白大褂大妈,有提笼架鸟的大爷,还有一次,我遇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老大爷,窝在一辆三轮车的斗里,仰面读书,在一群用酒肉杀死时间的人中挺格格不入的。
  大多数时候,我在去的路上看到什么就顺手捎上,到家把米饭煮上,把黄瓜拍上,这顿饭就算妥当了。我们都有空的时候,就花上一个下午或者上午,慢慢做一顿饭。老m的做饭风格,是典型北方年轻人的大刀阔斧与青涩生疏。刀法惊人地不拘一格,掐时间全凭感觉,最后直接举起锅,连汤带水倒进碟子里,但是每次却都让我吃得挺带劲儿。
  我最喜欢和老m一起喝羊汤,虽然北方人对汤的理解很多时候有偏差,往往是清汤寡水一大锅地在饭后端出来。但是好在全国人民对羊汤是有共识的,羊肉软烂,分量扎实,骨头都酥了,奶汤让味道更加醇厚,滋味有些像流水,羊肉像是昏鸦,我小桥流水人家地在桌前喝汤,和老m挥斥方遒地吹牛。
  老m在法国待过几年,因此在不经意间染上了很多法式的矫揉造作。我总能吃到吞拿鱼吐司和烤面包,还有配流心蛋的意粉。老m炒的鸡蛋蓬松柔软,吸足了酱汁,就像一朵云,是味道的储蓄罐,是所有食物的小胡子。我爱这盘炒鸡蛋,就像我爱老m一样。
  除此之外,我最喜欢和老m一起买菜。家门口有一个小市场,一个小小的门口钻进去,里面别有洞天。分菜档和肉档,还有北方人必不可缺的面食档口,棉布下是一筐筐的大白面馒头。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北方人赖以过冬的白菜,比脸还大,比头还大,比梦想还大。水箱里泡着牛肚,箱子里堆着鹌鹑蛋,墙角的麻袋里装着香菇,好像突然闯入了说济南话的大爷大妈的宝库。
  远一点还有一条青龙街市场,沿着护城河长长的一条,东边卖鱼,西边卖蔬菜水果,中间还混杂着卖煎饼的大娘。越往深处走越能看到坦诚霸道的晾衣杆,从两边住户的窗前支楞出来,盆子里养着葱,狭窄道路两旁破旧的小商户看起来永远不会有人走进去。
  从老m家出来,转到崇明寺旁边,晃荡一圈,拐進县东巷,再去青龙街市场看两眼,慢慢溜达回来。反正闲人一个,无所谓消磨时间。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到高雄出差。因为晚上没事,我就跟当地的朋友坐在爱河边欣赏夜景。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远方的河面上隐约传来咚咚的声响,那声调十分有规则,有些像鼓,却又不及鼓声响亮,我就好奇地问:“那是什么声音啊?”  “这个你都不知道?”朋友有点好笑地说,“这是拖木船的马达声,等下你就会看到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拉着几十根长长的木头在河面上行驶,有时浮木上还坐着人呢!他们抽烟、聊天,比我们更惬意。”  “真的
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径直向他主人庄园的住宅走去。因为他是奴隶,他得去当仆人,去那所富丽堂皇的大宅院里听候使唤。他躯体瘦小,神情柔弱,衣衫破旧,模样十分可怜。  当小个子在宅院的门廊里向庄园主请安的时候,庄园主老爷忍不住大笑起来。庄园主当着在场的所有男女仆从询问道:  “你是人还是什么东西?”  这个仆人低下头,没有回答。他战战兢兢,两眼发呆地站在那里。庄园主说:“好吧!用你那双像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手,
小学三年级前的暑假,怕是最没有烦恼的假期了,那时课业压力还未上来,没有培优、竞赛的烦恼,暑假一大早起来会去旁边的体育馆游一两个小时的泳,接着又打一两个小时的乒乓球,再满身大汗地回家冲凉,中午吃上一大碗肉菜米饭,下午在房间不那么给力的老式空调的吭哧吭哧声中,在铺着凉席的床上睡一下午,躺在床上那种感觉就像自己从头到脚都软绵绵得要飘起来一样。黄昏的时候母亲会带着我去广场上,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一旁,任我和
北方三月的春,尚带寒意,却吹开了满树的桃花,那样稚嫩的花朵在尚是苍茫的天地间招摇,是言语难以描绘的奇异景象,但此时,若吟上一句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抑或是呢喃一句汤显祖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实在是格外应景了。  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折勾。寥寥几笔,构成了端端正正的方块字,而字又排列在一起,组成奇巧美妙的语句,抒发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乡情。  文字,是打开一个民族记忆的钥匙。  
古人的闲帖是一页故纸,不能把它揉皱,而是展开。纸上有微风,还有花香、心情、眼神、节气、温度,甚至,语气和手势。  喝茶吹风,读闲帖。黄庭坚《花气薰人帖》中说:“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年岁渐长的老黄在家里闭目养神,有人给他送花。他曾应允过给人写诗,过了好久,不见动静,对方送花提醒,没想到浓郁的花气扰了老黄的禅定。本来,人过中年,心境远江湖,微波不兴,春
你想长寿吗?那就节食吧,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有效的延寿之法。  这里所说的节食,科学术语叫作“卡路里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即在保证营养充分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卡路里的摄取量。但是,食物是人类获得满足感的重要途径,整天饿肚子肯定会让人不爽,没几个人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于是有不少科学家试图搞清节食的作用机理,以便能发明出一种药物,能够模仿节食的效果,让人不必挨饿就能长寿。  
她和他高中邻班。现在想来,似乎一天真正的同学也没有做过,虽然,他们彼此介绍给自己以后的圈子,总是说,同学关系。  他们似乎不记得怎么认识的,似乎一上高中就很熟稔。她父母在外地,寄居在姑姑家,和他家住得很近。初来骑车路上遇到只是一起同路,渐渐开始一起回家。虽然没有约定,但是总是那么“巧合”地每次遇到,即便他们不同班。有时候遇到一个拖课的老师,另一个就也会“有点事”,在夕阳西下人稀车少的自行车车棚里斜
CCTV9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用六集再现了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甚至还从多个角度演繹了苏东坡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不过,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理所当然地没有涉及科学,没有展现苏东坡的科学素养,更没有涉及苏东坡与科学有关的奇闻趣事。  今天就用这篇文章讲一讲。苏东坡的小学老师……是个道士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四川人,小时候在眉山生活。  苏家在眉山并不穷。苏东坡的曾祖是殷实农
1  人在两种状态下,大概会思考关于快乐的命题:一是快乐将逝,想要留住的时候;二是已然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中。我开始思考“快乐是什么”时处于后者。  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于初二的时候,写的是在班上受排斥被孤立的女主角,在一趟江南之旅中了悟如何保持快乐的方式。在那段时间里,写它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寄托。  在我从小经历的数次孤立中,初二那年的集体孤立最难忍。大概是因为人长大到一定程度,懂得的事越多,感知力越强
独化 我常对学生说,对你们而言,写作是一粒盐一星光。学生反问我,对老师来说呢?我说,对我来说,写作是一杯酒,一克镭,一粒舍利子。  1、古马的诗句“花朵不会停止飞翔,/鸟儿正迎风一瓣瓣开放。”(《西风古马·花或鸟》),“飞翔”和“开放”是否用错了?  2、王维“人闲桂花落”,朱东润说可是“人间桂花落”,朱说历来不被重视不被采纳。说说你的看法。  3、“独立寒秋”(毛泽东)“独钓江雪”(柳宗元)“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