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本文简要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以及历史现实意义。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流派;差异性;历史意义
中职历史教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作了简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化异常繁荣,各哲学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取得了思想变革上的重大成就。这个时期的思想成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本文以中职历史教材为基础,充分结合史实深入探讨研究,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政治也进行了较大的转变。同时,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促使许多思想学家从不同立场、角度对时政发表看法,形成百家争鸣。而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纷纷网罗人才,也为思想流派的繁荣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下文结合史实与历史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历史教材中指出,百家争鸣的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由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逐渐向注重农业的铁器时代演变。而且由于牛耕技术的运用和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意识的加强,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基本满足了人类温饱,所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对思想文化的深入追求。这就促使他们的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成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基础。第二,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族阶级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力条件,拓宽了其的传播方向。
除此之外,在历史研究领域还存在几种关于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第一就是口语传播的促进作用。在春秋时期,纸质媒介还未出现,竹简和帛作为当时文明记录的主要工具,但是二者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所以口头传播就作为记录文明的主要形式。余志鸿教授在其著作中将春秋时期的口语传播方式总结为:各流派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盛行、论辩群体的兴起以及讲演之风的开辟。多伦多学派的鼻祖英尼斯也曾在其著作《传播与偏向》中指出,社会对文明的认知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传播媒介的性质,口语的丰富传播性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伟大而灵活的文明。这种理论同样适合与探析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时代的口语传播媒介对春秋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二,具有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传播食物链。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条由“士”作为主要角色的传播食物链。士族阶级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建立了我国古代社会平等合作,相互依赖的传播食物链。
二、简要分析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中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中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学派。其中各个学派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生地的地域范围不同,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各地区文化风俗传统的差异性造成春秋思想中学科思想论证的特色。
儒家学说是政治学的突出典范。孔孟也都是怀有极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孟子也曾提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入仕言辞。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其思想与行动不具有一致性。儒家学派崇尚礼、义、仁等,儒家思想中主要强调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爱惜民力,还提出要对政治制度等进行逐步改良等。因此,孔子对管仲的思想评价不高,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但是,孔子又对其的不对自己的君主从一而终的行为进行辩护,这就又体现出了孔子从政的现实主义思想。
道家学派又与儒家学派不同。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由著名教育家老子创立,庄子等继承发展。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水平,其思想以“道”作为研究世间万物的基础,用“道”来解释自然、社会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孔子的学说只是单纯的智慧累积,不具有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而老子的学说中则拥有浓厚的哲学思辩氛围,其中的认识论、宇宙论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中是独一无二的。道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某方面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成为政治处事为官之道,有效缓解了儒家思想中的为政治而尊,体现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法家学派在早期思想不成熟,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这就造成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多为政客。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中唯一没有进入政坛重要地位的韩非子也充分表现出了政客的形象。他认为儒家、墨家称颂古代先王的目的是借古讽今,鼓励人民进行造反。在法家的后期发展过程中,韩非子充分结合到道家思想,丰富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但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了浓厚的政客气息,体现出了现代管理学的某些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兵家、阴阳家、农家等思想流派,虽然这些学派的思想内容不相同,但是在探讨问题方面却具有一致性。
由于地域范围的不同,导致各流派思想的形成环境也有所差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各流派思想之间进行了论辩,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丰富了我国先秦文明。
三、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历史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产生对当时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流派不同的治国方针,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在文化方面,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增加了平民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有利于人类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部分思想经过历史的过滤与验证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例如,儒家的德治,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墨家的兼爱、尚贤以及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理念,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中职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并且以文化地域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差异性,最后简要概括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百家争鸣局面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历史的转型及中华文明的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 贺红.《百家争鸣》教学设计[J].昭通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流派;差异性;历史意义
中职历史教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作了简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化异常繁荣,各哲学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取得了思想变革上的重大成就。这个时期的思想成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本文以中职历史教材为基础,充分结合史实深入探讨研究,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政治也进行了较大的转变。同时,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促使许多思想学家从不同立场、角度对时政发表看法,形成百家争鸣。而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纷纷网罗人才,也为思想流派的繁荣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下文结合史实与历史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历史教材中指出,百家争鸣的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由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逐渐向注重农业的铁器时代演变。而且由于牛耕技术的运用和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意识的加强,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基本满足了人类温饱,所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对思想文化的深入追求。这就促使他们的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成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基础。第二,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族阶级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力条件,拓宽了其的传播方向。
除此之外,在历史研究领域还存在几种关于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第一就是口语传播的促进作用。在春秋时期,纸质媒介还未出现,竹简和帛作为当时文明记录的主要工具,但是二者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所以口头传播就作为记录文明的主要形式。余志鸿教授在其著作中将春秋时期的口语传播方式总结为:各流派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盛行、论辩群体的兴起以及讲演之风的开辟。多伦多学派的鼻祖英尼斯也曾在其著作《传播与偏向》中指出,社会对文明的认知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传播媒介的性质,口语的丰富传播性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伟大而灵活的文明。这种理论同样适合与探析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时代的口语传播媒介对春秋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二,具有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传播食物链。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条由“士”作为主要角色的传播食物链。士族阶级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建立了我国古代社会平等合作,相互依赖的传播食物链。
二、简要分析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中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中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学派。其中各个学派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生地的地域范围不同,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各地区文化风俗传统的差异性造成春秋思想中学科思想论证的特色。
儒家学说是政治学的突出典范。孔孟也都是怀有极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孟子也曾提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入仕言辞。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其思想与行动不具有一致性。儒家学派崇尚礼、义、仁等,儒家思想中主要强调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爱惜民力,还提出要对政治制度等进行逐步改良等。因此,孔子对管仲的思想评价不高,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但是,孔子又对其的不对自己的君主从一而终的行为进行辩护,这就又体现出了孔子从政的现实主义思想。
道家学派又与儒家学派不同。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由著名教育家老子创立,庄子等继承发展。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水平,其思想以“道”作为研究世间万物的基础,用“道”来解释自然、社会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孔子的学说只是单纯的智慧累积,不具有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而老子的学说中则拥有浓厚的哲学思辩氛围,其中的认识论、宇宙论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中是独一无二的。道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某方面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成为政治处事为官之道,有效缓解了儒家思想中的为政治而尊,体现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法家学派在早期思想不成熟,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这就造成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多为政客。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中唯一没有进入政坛重要地位的韩非子也充分表现出了政客的形象。他认为儒家、墨家称颂古代先王的目的是借古讽今,鼓励人民进行造反。在法家的后期发展过程中,韩非子充分结合到道家思想,丰富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但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了浓厚的政客气息,体现出了现代管理学的某些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兵家、阴阳家、农家等思想流派,虽然这些学派的思想内容不相同,但是在探讨问题方面却具有一致性。
由于地域范围的不同,导致各流派思想的形成环境也有所差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各流派思想之间进行了论辩,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丰富了我国先秦文明。
三、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历史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产生对当时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流派不同的治国方针,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在文化方面,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增加了平民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有利于人类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部分思想经过历史的过滤与验证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例如,儒家的德治,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墨家的兼爱、尚贤以及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理念,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中职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并且以文化地域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差异性,最后简要概括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百家争鸣局面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历史的转型及中华文明的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陈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 贺红.《百家争鸣》教学设计[J].昭通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