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崟琳的荒凉月亮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小说,纯粹是必要的。
   纯粹是一种有序的、有调性的、有方向性的推进或流动。周崟琳的《月亮洲》就是一部有調性的、有方向性的、很纯粹的小说。它始终沿着一个方向一种调性一种感觉向极处推进。一个“苍蝇餐馆”的外卖生、一个挣扎在存亡线上的男孩的单相思,成了内趋力的全部。一点调侃、一点嘲讽、一点幽默、一点辛辣,这就是它的调性。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调性,充满了一个底层男孩的浅调的反讽和玩世不恭。笔触自始至终跟着这种感觉、跟着这种调子这种味道走,跟着这种“意识”有序的流动。比如:
   那个老主顾看起来特老实,老板总说这种闷子干大事绝对轰动全场。真被老板说中了,老主顾带着他媳妇跑了。
   还有:
   “虽说”周齐“对咪姐没有感觉”,但却希望“咪姐”带着自己私奔,而不是那个“闷子”,“咪姐带着他双宿双飞也不是不行,哪怕只在旁边带孩子”,这样“他就可以向月亮证明,他也是个会有女人跟的人。如果走了,就可以找个理由不用留在这里”。有点阿Q。更反讽的是,“某天下班”,周齐在柜子角发现了“咪姐遗失的资料。是那位街坊所开眼镜店的验光单。原来咪姐又散光又近视的,难怪看男人这么差劲”。既是一种反讽,又是一种自我安慰。
   再比如,周齐“一骨碌起床”,“拿起推子插上电源”,把头发给“推”了。然后“周齐没事就爱把帽子脱下来摸两下”,摸他的光头,“一摸半天就过去了”,想来摸一“摸后脑勺其实是很舒服的”。这就是一个90后穷小子的存在状态。
   虽然穷,但他有权单相思,他有权瞧不上老板瞧得上的咪姐,他只瞧得上他的张月亮。不管月亮瞧不瞧得上他,反正他瞧得上月亮。——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境界。
   这个小说发生在月亮洲,周齐思念月亮洲的少女张月亮,这就是全部。不思念月亮,他就没法活。他“很想很想给他的月亮送一次饭”。他还想一直“站在老板身边,让老板炒菜时不要放辣椒。然后自费让老板给她炸一盘地瓜丸子”。周齐喜欢跑两个地方,一个是江边,一个是月亮洲的中心。因为月亮放学要经过“江边”,回到“中心”去。在“中心”的 “某条巷子之中的某栋居民楼”住着张月亮。“周齐一般会在巷子口吃一碗不要辣的素面,喝一杯冰凉的绿豆汤。面条是一根一根吃的,绿豆是一粒一粒嚼的”。他在那里等他的月亮,甚至想和月亮一齐“吃一样的面,喝一样的绿豆汤”。 这就是他的全部梦想。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和张月亮吃到同一副餐具的”。
   所以,他很安静,带着一种90后的节奏,一种90后的安静,一切都很安静——“老板安静抽烟,安静算账;咪姐安静休息,安静流汗;周齐安静发呆,安静带孩子,安静想月亮。”
   尽管他只有“一丢丢时间”,尽管他的时间“不怎么值钱”,“时间像是洗衣机脱完水的衣服,怎么拧都不太拧得出来水”,但他满眼“清亮”,他不愿像武邪子那样眼里“糊住猪油似的灰障”。
   尽管他在一家“苍蝇餐馆”,工作始终就是端盘子、送外卖,天空始终下着“毛毛雨”,身上始终“黏腻”,但他“有考虑过当一个真正的诗人”; 尽管他“不会写”,没写过一首诗,甚至笔也没拿起来过。但他还是想当一个诗人。
   爱月亮就是他的全部。爱月亮就是要当一个月亮的诗人。虽然有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他就是想吃天鹅肉。幻想成为他的一切,他的一切就是幻想。
   但调侃却成了推动叙述流动(或意识的流动)的全部动力,反过来说“推动叙述流动(或意识的流动)的全部动力”,源于一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的一种调侃,源于他的一种反讽和玩世不恭。一个在“苍蝇餐馆”工作的卑微者,虽然至死也没吃到“天鹅肉”,但他一直想“吃”,却一次也没有“吃”到,但他从未停止这种“想”。其实“天鹅”是可以吃到的,因为“天鹅”一直在可“吃”的距离低飞,他完全可以效仿武邪子的残酷,但他没有。他始终把控这种距离,不至于玷污自己。他宁可在小说作者的“调侃”中调侃自己、调侃他人、调侃社会、调侃写作。似乎人活着,连调侃一下都不可以,就太闷、太他妈没劲了。
   所以,他的这种固执和这种“孤意”,直到生命终结,幻想一直没有停止,调侃也一直没有停止。小说以此构成了语言和内部极大的张力和情感的容度。
其他文献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琴剑文学社成立于2009年。文学社依托当地优越的藏书文化资源,构建了“学、看、听、读、讲、写、评”活动体系,组织社员们学习清代四大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的历史,听文化名家的读书讲座,读经典书籍,写读书心得。社员们在丰富的文学活动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升了文学素养。  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活跃着琴剑文学社社员们的身影。他们的文章也陆续发表在报刊上。学校申报的“十三五
一支破笛,穿越时空,竟也能  吹奏出  如此婉转的笛音,令人咋舌  那几千年的厚重呢?还有那  重重迷雾  难以割舍的情怀,俱往矣,随  风而去  还有那些线装的版本,是否已  有所更改  我不得而知  从古典到现代,一路上  有花声,有虫鸣,还有春天的  呓语  和某种莫名的冲动  哥哥,宋园还在  西楼也还在,只是你的身影  啊,安在?  哥哥,锦书难托,五百年的时  限太短太短  我来时,你
知青,一代人的生命印记,一个时期的历史符号。50年前,为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千百万城市热血青年浩浩荡荡奔赴广阔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文革”结束,大批知青潮水般回到城里,少数知青却因各种原因迄今仍留守他乡。如今数十年过去,这些人的命运如何,生活怎样——  知青是共和国史上一桩大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引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女友和另一个人好了,“他”不甘心,于是写了情敌的揭发材料,几经周折却又放弃。爱与恨、制度与人性,在此激烈交锋……  上了车,他刻不容缓地扫视了车厢几眼。这是一辆从武山县开往西水市的过往车。他明显地感觉到,车内没有几个本县人。即使有,也未必认识他;即使认识他,他也没有什么可畏怯的。昨天晚上,他才下了决心,这件事要做,必须做;为这件事,他已经煎熬了几个月,犹豫了几个月。他把写好的材料压在抽屉里,并没有
“小海螺呀小海螺,呼呀嘛呵呵多快乐……”同学们,还记得童年时听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海螺》之歌嗎?今天呀,老师要给你介绍一只数学中的“小海螺”——二次根式。为啥叫它“小海螺”?嗯,快来看一看吧!
电影、电视剧翻拍是业界的常态,同一个故事,不同时代由不同演员演绎,俘获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武侠小说爱好者、金庸迷都绕不开的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就先后7次被拍成电视剧,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它的收视观众,观众们也会对比不同版本的优劣,甚至产生激烈争论。本期百戏人生,我们一起见识下射雕的靖哥哥们和蓉儿们!  1976年香港佳艺电视台出品  导演:楚原  主演:米雪、白彪、梁小龙、陈思思、秦沛等  198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臨安也一样,“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
一、点横撇捺  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从一页历史的陶片中走来,从黄河源头的清澈走来。汉字可一笔贯通气韵,豪气干云,大唱《满江红》;汉字亦繁复多画,需耐心描摹禅心静悟《四张机》。看似简单的一横一竖是乾坤是阴阳是哲学的卷轴,繁如丝绦飘逸,如惊鸿之舞暗藏玄机无数。  点、横、撇、捺,是汉字的经络,它们肢体简约、身量单薄,却蕴含无穷的力量;偏旁是汉字的骨架,是汉字的刀锋,意在笔先,神在形上;部首是汉字
一  天气渐暖,多风少雨的春季来了,正是土木工程的时节,家里盘算着翻盖居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屋顶的石板松动了,有些漏雨;屋里,长年的烟熏火燎,约有二尺粗的房柁和半尺多粗的房檩已没了木色,花架发黑还折了不少,固定石板的泥土之所以没有掉下来,完全依仗于荆条编的笆拍子。也难怪,歇山脊式的房顶本为雨水流下去顺畅,可这顶子却成了家里的一块场院,晒过草,晒过豆子,还晒过唐山地震那年阴雨绵绵、生产队分的发霉的麦
这是一篇十分“任性”也很率性的小说,写得自由而从容,尽管它所表现的世界和语境非常紧张和压抑。我知道它出自一个年轻的写作者之手,也许,这更加使作者容易在叙述中,大胆地质疑生活的真相和困境。这篇万余字的小说,就仿佛是一位少年在自己个体生命的时空段落里,演绎出的“意识流”或“生活流”,将现实聚焦于“存在”和生死的边缘。小说有意地在玛雅人那个恐怖预言的巨大阴影之下,描述一个年轻的生命,如何艰难地链接“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