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华:始终挂念着我们的企业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4岁的袁老,不只是经济界、政界、企业界老前辈,也是我们这本杂志的亲人、长辈、导师。他一生从事四十多年经济与企业的领导工作,对企业有着一种炽热的感悟。他给我们的印象从不是居高临下,而总像家里的长辈那样亲切、关爱、贴心地指点我们杂志社的工作方向。每当我们办杂志遇到困难、过不去的槛,总是先想到去拜访袁老,袁老也总是给我们指点迷津。
  
  袁老四句铭言,影响深远
  早在1991年5月袁老在我们创刊号上,就给我们杂志办刊指明了方向。袁老给我们的题词就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这四句话,不管对企业、对个人成长都是非常贴切有用的。我国著名管理学家潘承烈先生特别向我介绍了袁老这四句话提出的背景、过程、意义。时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曾特地打电话问我,这四句话是朱镕基同志的话,还是袁老的话,足见大家的重视。这也说明朱镕基同志也非常看重这四句话。
  
  袁老鼓励《中外管理》丛书
  1993年,我们杂志社以连环画方式编了一套六本《世界著名企业家经营谋略》丛书,在人民大会堂为此书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77岁高龄的袁老到会讲话,他审阅了全书并高度评价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是企业家的精神快餐”。后来这套大家喜闻乐见的图画书被评为管理学界第一项得到出版界最高奖“五个一工程”的著作。首印八万套被抢购一空。《中外管理》也选摘连载。
  
  17届恳谈会,袁老参加了15次
  此后,袁老就与《中外管理》结缘。从1993年至今16年,他几乎年年参加“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只有两次因主持全国会议或因病没有到会。有一次,他担任校长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财经学院成立大会,他都谢绝了,而来参加我们的恳谈会。2008年,我们送袁老离开会场,向他致谢时,已94岁高龄的袁老举手表示:“我明年还会来的。”在恳谈会上,袁老一再向企业家表示:“只要是与企业有关的会议,我总想参加。”
  
  袁老与企业家心连心
  袁老还特别关注企业家的处境和命运。曾有一位著名企业家犯了大错,他曾特别给有关部门写信,也给我们杂志社写文章表示:他犯错当然他自己要承担责任,但我们当领导的,以及社会各方面也有责任。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袁老一再表示:“我一看到企业领导出问题,心情就很沉重。”
  2001年第4期,袁老发表文章:《要为保护企业家立法》。文中指出:“自从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就提出要为保护企业家立法。”当有人说企业家不是弱者不应立法受保护时,袁老立即表示反对:“当前,企业家的命运还在政府手里。”“政企不分,远没有解决。只要政企不分,企业家也是弱者。”“除了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外,还要有政府的支持。”袁老已清楚看到,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袁老对《中外管理》的期待
  迄今,袁老已参加了15届恳谈会,在杂志上发表了12篇文章。每次见面、每篇文章都有指导和鼓励。现列出一二:
  在2001年,《中外管理》创刊10周年之际,他发表重要文章,语重心长地写道:
  《中外管理》的十年,就像“从小看大的婴儿”一样,是我们看着她成长壮大的,她让人喜欢,也让人放心。我像其他做顾问的老同志那样,关注她,爱护她,因为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立志“为企业服务”,并不停地为企业扎扎实实地工作。她不追求于炒作,不热衷于包装,要的只是更多地提供新鲜的经营管理知识,报道更多的、有用的经营理念。依我看,这对企业主管或经理人是最有用的。
  至今,回想18年来辛苦曲折的历程,我们全体同仁每每回味袁老期待厚望,都激动不已,奋发之情难以言表。
  此外,袁老曾明确地希望本刊,能矢志于“把一家一户企业的经验,变成全国企业的经验”,这已成为本刊永远追求的工作目标。
  而袁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这四句名言,其内涵之深刻、价值之宽广、境界之高远,更令学人无不叹服。
  十几年来,本刊创办人、总编杨沛霆教授,常常甚至可谓不厌其烦引用袁老这几句话提醒、教育、激励全社同仁后生。这几句话,已经成为每位员工行动指南,并永远作为我们工作的座右铭。
  深深感谢袁老多年来对《中外管理》的指导……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我们再次祝福袁老幸福安康!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村镇银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甚至不可思议的名词。不过,它却已经真实地出现在了政府文件中。这表明,一个艰巨而重大的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6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如果从企业史的角度来看,这是自1935年以来——而不仅仅是194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出台鼓励民间创办银行的文件,尽管它还是一个“暂行规定”。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
在《中外管理》200期之时,总想写点与此相关的特别话题。就谈谈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吧。  日益壮大的民营企业早已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综观民企整体,却还没有摆脱“野蛮生长”。而在金融海啸侵袭下,四面楚歌的民营企业,野蛮之路已至尽头。民营企业如何从野蛮生长转向文明生长?这已成为中国民企的中心问题。  正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读到了原格兰仕总裁曾和平的《正道沧桑》书稿,给我许多启发。  中国民营企业的
在德雷斯顿逗留期间,河北省省长季云石,在萨克森州部长Wolf-Eberhard Kuhl先生的陪同下,于2003年9月19日来到高宝(KBA)集团拉得博伊尔工厂访问.
期刊
最糟的过去了,最难的到来了?  美国《时代周刊》等世界各大报刊最近连篇累牍地议论“未来”。    评估现在与未来    “2009年是二战以来经济最差的一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4%。”“危机之后的世界,肯定不会是现在的世界。”“美国已失去全球经济增长主要推手的角色。”“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的出路:一靠外贸多元化,二靠自己开辟市场。”“今年二季度,德、法、日开始走出谷底,没有摆脱危机的美英也好于
让一个陈旧的商业模式焕发青春,恐怕要比开发一个新的商业  模式并获得成功要难得多。斯金纳,麦当劳的CEO却做到了。    在衰退中反败为胜    金融危机让很多CEO名声扫地,所以当人们看到有些CEO在经济衰退时期仍能带领公司前进时,不免有些惊讶。麦当劳的CEO吉姆斯金纳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他被美国《首席执行》杂志评为2009年年度CEO。担任此次评选的评委之一、2008年度最佳CEO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