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种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sb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初三化学课是初中教学的一门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由于化学教学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法,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化学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改进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第一节化学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设置许多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索、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其次要尽可能通过情境模式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又能体验到化学的趣味性,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演示“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激发学习兴趣。
  二、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物质变化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学生本来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加上学生早已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利用化学实验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境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实验中要让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铁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思考:铁为什么会生锈?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它与铁是同一种物质吗?加入酸它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魔术,如利用酸碱性质做“变色龙”实验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在学习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反差,教师应对学生所犯错误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营造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课堂上营造讨论的气氛。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显得尤为重要。初三化学新教材《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碎,与生活比较贴近,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先列出研究的提纲,让学生先准备。上课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又适当插入新的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节课,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既学习新的知识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射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一些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录像的形式播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進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实现对概念、规律及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习题课不能仅仅传播知识,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揮主观能动性,让物理学习务实高效。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习题课教学 解题方法  习题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
摘 要: ε-聚赖氨酸(ε-poly-1ysine,ε-PL)是一种防腐性能优良和商业价值巨大的微生物类食品防腐剂。与其他生物防腐剂比相较,ε-PL在防腐保鲜方面的表现更趋于完美。2003年10月,FDA批准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为安全食品保藏剂。ε-PL在日本已实现工业化的微生物发酵,但是在国内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ε-PL生物防腐剂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势必极
研究证明,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取决于遗传因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50%~55%。由此可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1992年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物理素养。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提出
设计好、利用好学案中的“有效问题”,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并终将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