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道兵这个兵种脱胎于战斗部队,他们当年还有护路任务,编有一个装甲列车纵队,战斗力很强。老侯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建设,属于505工程,505工程的政治部主任徐诚之,便是亲手判处座山雕死刑的剿匪英雄,这支部队的军事素质相当高。而且,老侯他们的枪法,可不是打靶子练出来的。施工的地方,常常人少动物多,为了自卫,走哪儿都带着枪。工作艰苦,生活也有些枯燥,打猎便是他们改变这种枯燥生活的一大手段。那时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大家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不强,这样,铁道兵们打活物的机会比较多。
  老侯回忆说,有一次,他认识的一个参谋,在山上找蘑菇,碰上狗熊和他抢,对峙之中,老侯和另一名战士赶到,一阵混战之后,三人乱枪打死狗熊,四只熊掌,其中,一只送北京总部(行话称“兵部”),一只送师部,另外两只加上熊肉,部队专门请了厨子来料理,吃得一营尽欢。
  鄂伦春族以熊为图腾,此前,老侯他们见到狗熊,谁也不敢打,怕犯纪律。曾有一次,13团吴团长带干部到额木尔河支流勘查,遇到狗熊,情况十分危险,大家都不敢开枪,大眼瞪小眼,一直瞪到狗熊消失。
  等到退役后才知道,鄂伦春人虽然把熊当图腾,他们自己也猎熊,只是打完猎要唱歌,请熊原谅而已。得知这一情况,大家面面相觑。
  几年前,曾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采访奇峻山老书记,这个大青山骑兵纵队出身的老盟长和好搭档杨达赖政委的故事,曾让我荡气回肠。采访时,在当地交了几个好朋友,于是便向人打听铁道兵和鄂伦春人比枪法的事。
  一问之下,真有人记得这回事儿。呼盟林校的鄂伦春族教授张向晖老先生,甚至还记得老侯的一件趣事。老侯虽然是个知识分子,身材魁梧,极有威势,尤其是逢开会、出发等临行之际,他总是慢吞吞的(施工中,腿受过伤,老侯实际上是三级伤残军人),多大的官都要等他,每到一个新地方,人家老把他当“1号首长”。
  老张记得比赛,却不记得谁输谁赢。他说,至少有一件事得说清楚,鄂伦春猎手的枪法好,是他们的生活决定的,部队的人打枪次数可能比不上這些鄂伦春猎手。
  之所以不记得比赛胜负,原因是张教授对那次比武的记忆里还有另一件事印象更深刻。
  在这次比武中,解放军方面更看重的是“加强民族团结”,争取地方少数民族支援铁道建设的效果,不大在乎输赢。比赛可以说是宾主尽欢,双方一起载歌载舞,气氛很好。
  当时,部队经常会传唱一些比较新的歌,鄂伦春人听了十分好奇,有些就学着唱起来。
  鄂伦春人跟铁道兵学唱歌,这不是挺好的事吗?然而,有一首歌出了问题。
  这首歌是1962年新疆伊犁军分区干部李之金创作并传唱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它是一首带有新疆民歌风格的军歌,旋律优美动听,在当时,属于相当新颖和受欢迎的一首歌。
  参加联欢的鄂伦春人,能歌善舞,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有一段时间,经常有人唱。应该算是当地鄂伦春人最早学会的汉语歌曲之一。鄂伦春人当时只有几千人,是一个几乎每个族人都是半熟脸的民族。鄂伦春人唱歌不拘常法,有些纯朴的鄂伦春猎人,唱着唱着,便会改歌词,结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被他们唱成“贵德布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一开始,大家觉得挺有意思,后来,可能是贵德布旗长亲自干预,就不再这么唱了。可能贵德布旗长认为,“贵德布的战士”提法欠妥,容易引起误解。
  至于老侯,他对这个事就没有印象了,他记得唱的是“日落西山红霞飞”,而且鄂伦春朋友极为热情,拉着他们喝酒。老侯他们有任务,先走了,有一位战友被拉住了,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不喝,结果酩酊大醉,回来睡了整整两天。
  看来,朋友的热情,有时候也挺难承受的。
  (摘自《冰血》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新世纪出品图/贾雄虎)
其他文献
肘子大俗,却也大雅。  冰糖猪肘绝对是老饕心头的一道白月光———酱油、冰糖、黄酒、葱结、姜片,配合小火慢慢炖烧,把琥珀色的酱汁调成人世间最诱人的味道。吃冰糖肘子必须要配大碗米饭———一口肉就一口饭,直令食客满足得眼睛弯成一个月牙,吃得饭净、肉光、肚子撑才肯罢休。  肘子不一定是油膩的,素肘就很清淡。取豆腐皮两张,入锅炸酥定型,轻轻捞到开水里浸软,待用。把水发香菇、菜花、胡萝卜、木耳、黄花菜、青豆等
期刊
记忆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鸡蛋价格长期稳定在每斤六七角钱。有段时间,每个副食本每月供应五斤鸡蛋。  买鸡蛋,最好的容器是竹篮子,稳当。有孩子嫌篮子土,是老太太用的,他们买鸡蛋用当年的时髦货———网兜。  副食店柜台上都有一个用三合板钉成的箱子,挖出鸡蛋大小的槽,槽下垫一层玻璃。箱内安有灯泡,名曰“灯箱”。其目的是把称好的鸡蛋挨个放进槽内照照,看有无“坏蛋”。  每个副食店都会剩下一些蛋壳被碰破、
期刊
孙小姐的父亲得了疝气,在腹股沟的地方鼓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平卧在床后可消失,而且不痛不痒,因此老父并不着急;听说这个病要做手术,更加不乐意,总是一拖再拖,不去治疗。孙小姐是个孝女,于是趁工休时到医院咨询医生,像她父亲这种情况,需不需要治疗?何时治疗?怎样治疗?  对于孙小姐连珠炮似提出的问题,医生一一回答:第一,疝气需要治疗;第二,疝气拖不得,需要立即治疗;第三,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方法,其他方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對清代国家和社会影响甚大。  庸医“杀人”  面对难以治疗的天花,医家容易治疗失误,或者干脆束手无策。  曹锡宝的三个孩子都死于痘疮,在患痘之际,曹氏延请的多位医家都诊断为险症,无法治疗,结果三个小孩夭折。事后,他阅读《痘疹定论》后认为,三个小孩的天花都可以治疗,只是自己当时昧于医理,听信医家的误诊,眼见三个爱子死于庸医之手。  宫廷中也有“高级”庸
期刊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一位腰缠万贯,家有数万存款的老人,却每天在捡破烂。  刘老太今年73岁,丈夫在10年前去世。膝下二个儿子一个女儿,早已成家。刘老太每天去捡破烂,然后去废品回收站变卖。吃的粗茶淡饭,衣着也很俭朴。她与大儿子生活在一起,平时总对别人说儿子、媳妇待她不好,不让她吃饭。为此,工厂退管会和里弄干部找到刘老太的儿子,叫他孝顺母亲,不要虐待老人。刘老太的儿子深感委屈,说刘老太每月退休金150
东北地区,曾让不慎获罪者闻虎色变。以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为例,清朝称为“宁古塔”,臭名昭著,一直是士人和官员们最不祥的符咒。  鼠疫肆虐人间  当时的白山黑水,人迹罕至,森林莽莽,野兽纵横,生活资源匱乏,冬日滴水成冰,极不适合人类居住。  雪上加霜,东北的疫病,也是许多人的噩梦,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不一而足。1911年冬天,六七万东北人被一场瘟疫夺去生命。  鼠疫杆菌喜欢低温,在冰冻的组织或尸体
期刊
我是个毫无赌性的人,从来不相信特别好或特别坏的运气会降临在我身上。对我来说,飞机遇到乱流上下剧烈波动时可以用搭云霄飞车的心情安然享受,和始终不会动念买一张几百万分之一概率中奖的彩票,是一回事。  所以股票市场对我很难有现实的吸引力。股票行情涨跌,绝大部分不在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中。或者該说,能够在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中的部分,不是投资股票的重点。  然而不管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我们这一代台湾人,很难不受
期刊
谈到“祖传秘方”,当首推张仲景的《伤寒论》。唐代大医孙思邈当年在收集整理仲景方剂时,就曾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的经历。可见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把别人的方子当“秘方”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张仲景的医书成为业界的必读之书,其神秘色彩才渐渐淡化。  一些有效治疗方剂和治疗方法,曾是某些人的偶然发现,后经反复验证,证实疗效確实可靠,终成中医学的一砖一瓦。明朝的两大名著《普济方》《本草纲目》,就曾搜
期刊
汤婆子过去是大户人家的必备,入冬之后,再暖和的房间晚上进被窝也冷。那时室内温度十四五度算高的,家中棉衣棉裤棉鞋都穿上甚至棉帽捂上是百姓生活的常态。尤其平房,全家靠一個小煤炉取暖,火不旺时室内极速降温,被窝如同冰窖一点也不夸张,这时汤婆子就来救急了。  汤婆子的名称既科学又文学,汤在古汉语中指热水,恰好又是姓氏;婆子叫着温暖,塞进被窝还多一份感情。这一名称至少在宋代就流行了,大文豪黄庭坚写过《戏咏暖
期刊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往往变得比动物还可悲可笑,为了一件今天看起来绝对荒唐的小事,也能把生命赌上去。  我家庭出身不好,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党员的女儿谈情说爱,可谓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从邻居们投来的疑惑与嘲讽的目光中,我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使我愧疚不已,觉得对不起爱上我的姑娘。我痛不欲生,朝思暮想,苦苦寻觅,想找一个方法证明自己。最终发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结婚这一天摆几桌丰盛的酒菜,让亲朋好友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