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感恩 共创和谐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只有带着感恩的心,才会脚踏实地地承担责任,自我反省,不断改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自己学会感恩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校园;感恩;和谐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會有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教会学生感恩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心怀感恩。
  那天,我从走廊经过,听到一位教师将一肚子的怨气发向班上的后进生,历数自己的苦处,痛斥学生不感念他的恩情,不用心读书,考试成绩不好,导致全班总平均成绩居年级最后,令他面子上过不去,甚至说不想教这个班了。
  试问,这样做学生就会跪地叩谢你的“大恩大德”?我想未必,反而定会有不少同学心生不解,乃至怨恨。记得大学刚毕业时,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很不听话,考试成绩总是很差。笔者总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每次考完试后总要斥责学生。后来,有一位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老师,您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全体学生有目共睹,我们也知道应该努力学习。不过,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克制不了自己,还需要您的耐心教导和无私的关怀。而您的大吼大骂反而导致许多同学对您不理解,从而破罐子破摔,成绩一落千丈。敬爱的老师,您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好的奖赏,请您多给我们一点阳光吧!”读完学生的日记,我感慨万千。是啊,我难道不该感恩自己的学生吗?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有了教师这个职业,才有了我进修提升的原动力。给予我工作岗位,是不是恩情?促进我发展,算不算恩情?帮助我实现人生价值,有没有恩情?这一切,都是学生给予我的,怎能说学生无恩于我呢?想到这些,笔者豁然开朗。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学生们一起向着未来努力、进取……
  其次,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
  调查发现,约有七成中学教师感觉与学生存在“距离”与“隔膜”,有的甚至无法沟通。近些年,弑师事件不断发生:山西朔州一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拿刀捅向郝旭东老师;缙云县盘溪中学学生丁于真杀死老师潘伟仙;廉江中学校长黄兆峦在家门口遇刺……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吗?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情感的流失与教育的失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情感的培养需要教育提供平台,应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中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情感波动大,可塑性也强,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和培养。
  学校的情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一、作情感观察
  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教师对他们的爱,如:天气寒冷时老师嘱咐学生多穿些衣服,学生生病时老师细心的呵护,失败时老师的鼓励等,无不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老师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学生付出的见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其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人间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二、作情感沟通
  教师与学生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自己沟通,体会自己对他们的良苦用心。教师可以利用作业批语或者日记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一次试卷分析中,笔者因为一名同学没有写卷子而严厉地批评了他。后来,我听说他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卷子,一张写了,而另一张没有写,是我错怪了他。为此,我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是老师误会你了,请原谅,我为自己的行为向你道歉。”过了几天,他在日记里写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您还是我的好老师!”就这样,在沟通中我们积累了情感,缩短了距离。
  三、作情感体验
  学生不理解老师,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多少。我们可以让学生找机会与老师互换角色,如:在假日活动中开展“今天我当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事务,试着批改作业,使学生真正明白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恩深似海。
  总而言之,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他人之所想,哀他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学会体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样一来,教育就不会只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制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层面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感恩就像一盏灯,灯亮些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个人的一小步都将是社会的一大步!拥有感恩,你虽不能拥有整个世界,但你会更好地读懂人生、读懂自己、读懂他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郑宅初中】
其他文献
当下“微”风四起:微电影、微新闻、微讲坛、微博、微信悄然升起,微教案、微课、微探究、微演讲、微点评等微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在花样繁多的“微”中,“微班会”独树一帜,它是德育的创新方式,是传统主题班会的补充,也是传统班会的浓缩与升华,将“微班会”运用到德育教育中,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實效性。  “微班会”以“微”充分吸引学生注意,以“课”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渗透。微班会“短”“平”“
期刊
听过很多老师讲《故都的秋》,也在网上看过不少本课的讲课视频,总觉得传统教学都比较一致地重在分析秋的清、静和悲凉。这种在几幅画图中寻觅秋味的讲法没错,但要想在这种情境中真正深入作者内心深处却很难。散文本就是情感的芭蕾,美妙动人,沁人心脾。  首先,教学《故都的秋》时其写作背景和作者个人情怀不能省略或置后,而且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较为简洁地引导他们深入诗心的深处,这才是导出情感共鸣的基础和前提。跨越
期刊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本课教学设计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赏读同学的佳作或精彩片段,从中领悟写作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真谛——写出真情实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其他同学习作的优点,
期刊
二、呐喊摇旗,做“宣传达人”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政策是我们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我们的“护身符”。  1.以身作则,带头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首先得带头学习国家、省、市学生资助政策,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细读细研,根据本单位
期刊
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下《师说》一文给他的学生李蟠,借李蟠向世俗之风发起挑战,剑指社会恶劣风气,批判特定阶层。  当时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盲目从众心理,如此从师风尚愈演愈烈,正如柳宗元所说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直之人活得恐惧不安,苟且偷生者趋之若鹜,敢于批判者少之又少。可见,韩愈面对高举如此“为师”的大旗,的确需要不一般的批判精神。  环顾
期刊
读法三:读语言  【课文链接】课文中灵动鲜活的语言如珠,俯拾皆是。《秋天的雨》中写秋雨是“清凉”的、“温柔”的、“轻轻”的,它会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当写到秋天的叶子时,叶子的姿态是多样的: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当写到秋天的色彩时: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大树”
期刊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诗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无处不有诗的身影。在学生的语文考试中,诗也是必考内容之一,而且其比重逐年增加,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从小学开始,对诗的教学就要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文化,并将诗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优
期刊
摘 要:渐序快速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作文序列化和快速化相结合的作文训练方式。本文介绍了本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目标要求,对“543”渐序快速作文训练教学模式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渐序快速写作“543”模式;构建  一、项目介绍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快速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素质结构决定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虽说文化底蕴、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写作素
期刊
三、抓住关键,深入解读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些“点”是指一文的题眼、关键词和关键的句子。解读文本就是要找到这些“点”,并充分发挥这些“点”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解读文本。  1.抓住题眼,直击核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就能帮助教师快速解读文本,理清教学思路。如《草船借箭》题目中的“借”字就是题眼,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围
期刊
在学校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发憷,不知该如何下笔,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回到家里就照着作文书抄。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从三年级习作启蒙开始做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指出: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为贯彻这一精神,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