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加强汉字书写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但在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被普遍推广使用,汉字书写受到严重冲击,广大中小学师生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黑板字、作业批改字,学生的作业和试卷都是字迹潦草、形态不恭,甚至难以辨认,语文教学出现了中学生书法能力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当代中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尤为重要。
  一.作文教学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及原因
  作文教学,不仅是文章写作教学,还包括文字书写教学。与听、说、读比较起来,写是强度最大的基本功,其能力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但是,大多数学校、教师都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字的正确与否,却忽视了字的规范、美观,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写字随随便便,字不成字,行不成行,潦草得让人不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写出的汉字很不规范,有的写得歪七竖八,有的写得潦潦草草,让人看起来费力、读起来费劲,更谈不上有汉字的美感了;二是有些学生提笔常常忘记汉字的写法,用笔写一篇文章,写出来的汉字不是错字,就是别字,有的少点多撇,有的多横少竖,有的张冠李戴,不胜枚举。
  笔者平时作文批改就很郁闷,两个班一百三十来篇作文,书面糊涂、字迹潦草、书写混乱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还有个别学生写出的字难以辨认,得猜他写的是什么。很多人不仅字写得难看,而且错别字层出不穷。字写得有型有体规距整洁无错别字的凤毛麟角,在工作中我也常听老师抱怨学生字写得差如鬼画符一般。
  现在中学生写字难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书法不是一门具体课程,它仅仅是一门基础性的技能,相对不如数学外语这些课程受到中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电脑的普及也变相地降低了学生对自己字迹的要求,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似乎更重视电脑的学习与操作,能主动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少之又少。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汉字书写训练的必要性
  (一)规范整洁美观的文字书写是学生作文获取高分的条件
  能正确书写汉字是语文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考作文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错别字每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在高考作文评卷时更是采用了分项分类的评分办法,按内容、表达和书写三项要求,将作文分为“好、较好、中、较差、差”五类。有些省市高考作文把“书写”作为独特而重要的评分项目,对考生书写就作了这样明确的规定:“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者,酌情加分,反之,酌情扣分。”高考作文,如此重视卷面的“书写”,其意图很清楚,写字作为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平时教学应严格要求和训练。
  但是,考试作文书写的现状令人担忧,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作文教学中的文字书写要求,已被一些同事打了折扣,对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现象熟视无睹,不制止,不劝告,不指导,随其自然蔓延。在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今天,有些考生也错误地认为,只要内容新颖语言形象生动,作文书写的好坏无关大局。再说,文面的分值也不是很高,书写的好坏对作文的得分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里我想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来说明书写的重要性。再精彩的文章,都是要通过书写这张“皮”才能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张破烂不堪的“皮”上,附着的“毛”会闪光耀眼。也许美丽的“毛”色,会因“皮”的龌龊而黯然失色。所以书写的优劣,对作文得分多少的影响,往往超出评卷标准的几倍。
  (二)写好字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写字与识字,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关系看,识字能带动写字,写字能巩固识字;作文要用文字书写,如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人家爱看,就能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学生在书写语句时其内部语言也在积极活动,书写也就成了变换形式的阅读。此外,练字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持久动力,鲁迅先生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无论是金、篆、隶、碑、楷、行、草等字体,还是“颠张醉素”、“颜筋柳骨”等风格,书法作品让人陶醉。在写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汉字的神韵中体会到书法这种静态的艺术美,让学生明白练字不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机械重复,而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
  可见,写好字不仅是一项终身受用的基本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中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写好字将有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写字训练可以陶冶学生性情
  写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对人的培养。原江苏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说过这样一句精辟论断,即“训练学生写好字,其功效远远超出练字本身”。因此写字训练最大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写一手好字这种能看得见的方面,它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完善性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恰恰是良好习惯、态度和性格使学生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专行独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在写字常规上的要求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很多年后学生才意识到这一点,但练字确实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是受益终生。而作文,从写作技术层面看是写文章的能力,从精神领域看作文连接鲜活的生命,言从心出,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因此,作文教学中文字书写训练不可丢!
  三.在作文教学中开展汉字书写训练的策略
  (一)让学生认识练字的重要性,激发兴趣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博士说过,兴趣比天才都重要,在写字教学中,没有兴趣是很难把字写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把学生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才能把字写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学生刚入学,学校就邀请陈玉秋教授给学生做讲座,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精美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一些佳作,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他们产生羡慕感,与此同时向他们介绍历代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小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这样使他们看到书法在当今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书法的好处,在内心深处便会自然而然地激荡起练字的渴望。
  我们还请书法家还给学生讲解练字的技巧和要求,让学生懂得练好书法还是很有必要的,电脑再普及,手写字在生活中的地位还是不可替代的,用笔书写文字可以表达一种情感,也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而且汉字除了表达意思外,还有一种美感在里面。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表中,“书法”被列入必修课。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把写好汉字当成一份责任。著名书法大家张大千曾说:“一手好字,是文明的标志,知识的外衣,外交的翅膀,成功的阶梯。”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字的形体结构
  在高中阶段继续帮助学生认识规范汉字的形体结构,从一笔一画做起,是练好汉字的基础。掌握汉字的形体特点,了解各种结构的安排特点,这个字肯定能写得比较漂亮。如:左右结构的字要求做到左右基本等高,还有具体分类,或左窄右宽,左宽右窄,或左右相同。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要写得窄而长,上下结构的字各部分也要均匀,左右结构的字每个部分要写得扁而且宽……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督促学生不断练习,能帮助实现规范的写作。如果学生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的基本笔画,那么这个字就写好了一半。还有大部分汉字的偏旁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触类旁通,使带这个偏旁的字的结构安排得更好,字就又漂亮了一点。写得一手好字,更可以怡静于心灵,在写作时自然表现出美好积极的情怀,这符合高考对作文立意的要求,容易取得好分数。
  (三)练字与抄写名家经典相结合
  高中生的练字不应再局限于单个字的反复练习,所以我们经常让学生把练字与抄写经典名篇结合在一起。这样写字不再是一个个字的简单堆砌,而是和大家们的心灵在对话、沟通,因而能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强学生的人文性,在作文中自然能呈现出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要告诉学生:准确书写,写一手好字,除了有装点门面之功效,也是陶冶个人情操、体现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和抄写名篇经典,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在作文中呈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健康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就是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制胜法宝了。
  (四)面向全体,统一要求
  从高一开始,学生使用统一的书法教材和书写纸张,每个学生每周练习时间不少于三课时,其中星期天和星期三晚上7:00——7:30是集中练习时间,其余每天要求学生自练10分钟。每周收一次书写练习本,老师按A、B、C、D四个等级批改,及时给以评价,每次获D等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重复多练,并与书写漂亮的同学结对子。每月小结一次,展览优秀作品,并请相关书法老师或专家开一次讲座。每月还进行一次作文书写竞赛,展示获奖作品并颁发奖品。每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按年级展出一份答题书写模范卷,由书写优秀同学讲经验体会。经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学生整体的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考试作文卷面赏心悦目。
  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是有效的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作文获取高分的基本条件,是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保证,是提升语文整体素养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和汉字书写训练必须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启功《书法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
  ④王英杰《美育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朱冬梅,教师,现居广西防城港。
其他文献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形成了“站摘”、“跳摘”、“蹲摘”果实的现象。其次,是正确理解班级“优生”、“差生”的辩证关系。作为一个教学班级,优生、差生都是客观存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归根到底,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可以展
审题即为审材料,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继而确定自己的正确立意。纵观训练过的作文材料,不外乎下列几类: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四季歌》(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第12期)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在晓苏的小说中,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晓苏的农村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油菜坡——这个有着鄂西北浓郁风俗特征的村庄作为背景的,大都是写一些小人物的辛苦悲酸,大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晓苏是讲故事的高手,人物身上都带着一点黑色幽默,叙述于从容不迫中渲染出一些调侃和玩笑,读者在玩笑的享受中,自自然然尝到一点酸楚的泪水。这就是晓苏农村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以下是笔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达到触及学生的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发展局限。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亦有新的认识。现在教师是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咨询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提倡传统文学的回归已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道德情操的对接已成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在中考语文命题上,就是古诗的阅读理解的阅读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仔细分析其考查要求,实际上可归纳为语言、形象、思想、技巧四个方面,不求面面俱到,能表现出个性化理解就为最佳,但这个性化的理解是以顺延作者情感脉络为主线,而不能随意下结论。    一、明确类别,体味思想    
再读《论语》,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千年前先圣对传道解惑的良苦用心,去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反思今人今事、自省己言己行,感慨已不是用“良深”一词来形容得了了。    之一:治学——乐在其中矣    我总觉得“学”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性相近,习相远”,生而本善的人,会因学与不学而产生日后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就从“学”开始说我对《论语》的浅薄见解了。  学习最重要的便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我做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一名普通的教育者,深知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文明,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呢?做了几年班主任,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德育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为首。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