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学习带来的愉悦,成了众多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快乐教学”的理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深入探究该理念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应用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中学音乐课堂中“快乐教学”思维的渗透和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快乐教学 农村初中 音乐课堂
一、引言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快乐感。”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中,对“愉悦”、“快乐”情操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已做了具体要求。因此,注重快乐,倡导愉悦,自然应该成为我国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设计和组织充满“快乐氛围”的音乐课堂,成了教改思考的关键点。
二、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理论探索
(一)“快乐教学”理念的界定。
何为“快乐教学”?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概念性界定,很多音乐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些自我见解,例如,德国的奥尔夫声势教学体系主张:“音乐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奥地利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提倡:“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式音乐创造,营造生动而快乐的音乐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快乐感。”上述著名音乐教育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音乐快乐教学”的内涵,可谓各有千秋。
音乐课堂中的“快乐教学”指: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为中心,通过设计和组织多元化的课堂实施流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快乐教学”的应用价值。
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第一,具有提高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价值。长久以来,很多农村初中阶段音乐教师以“满足现状”的心态开展教学,即教学活动中不求进取,以传统、老套的模式实施,完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快乐感”。将“快乐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后,教师必须以激活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更多元化的教学流程,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课堂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第二,具有融洽师生关系的价值。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学往往以“师授生学”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快乐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创设更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师生之间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关系自然更加融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游戏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让·皮亚杰在《游戏教学理论》中指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是培养他们认知的良好途径。”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特征,设计多元化的“游戏式”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体验“快乐感”。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歌唱祖国》歌曲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乐句和旋律的节奏比较难以掌握,很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厌烦、焦躁的情绪,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接龙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组第一位同学开始演唱第一句,然后一个接一个向后面同学传,当传到最后一位同学时,全班同学齐声演唱,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点评,看哪3位同学演唱得最标准。
上述教学过程中,在游戏竞赛氛围下,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原来弥漫在同学们中的焦躁、厌烦情绪瞬间消失,大家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快乐的课堂氛围随之而生。
(二)构建“儿歌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的乐理知识,对于大多数生长在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来说,乐理知识都是十分难懂甚至枯燥的,记忆起来则显得更加困难。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起到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快乐感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显得十分“空洞”。为使音乐知识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我引入“快乐教学”理念,通过创设“儿歌式”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感”。
例如,在乐理符号教学中,我编写了如下儿歌:
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同学们,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
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
上述儿歌形象有趣,我将它们谱成乐曲,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教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说唱、分组合唱等形式,轻松掌握了看似枯燥的乐理知识,快乐、愉悦的氛围弥漫了整个课堂。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理念,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广大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尝试教学新法,融入“快乐教学”理念,让孩子们体验音乐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邹倩.快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教师,2012(24).
[2]万昇艳.论音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关键词: 快乐教学 农村初中 音乐课堂
一、引言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快乐感。”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中,对“愉悦”、“快乐”情操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已做了具体要求。因此,注重快乐,倡导愉悦,自然应该成为我国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设计和组织充满“快乐氛围”的音乐课堂,成了教改思考的关键点。
二、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理论探索
(一)“快乐教学”理念的界定。
何为“快乐教学”?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概念性界定,很多音乐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些自我见解,例如,德国的奥尔夫声势教学体系主张:“音乐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奥地利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提倡:“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式音乐创造,营造生动而快乐的音乐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快乐感。”上述著名音乐教育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音乐快乐教学”的内涵,可谓各有千秋。
音乐课堂中的“快乐教学”指: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为中心,通过设计和组织多元化的课堂实施流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快乐教学”的应用价值。
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第一,具有提高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价值。长久以来,很多农村初中阶段音乐教师以“满足现状”的心态开展教学,即教学活动中不求进取,以传统、老套的模式实施,完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快乐感”。将“快乐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后,教师必须以激活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更多元化的教学流程,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课堂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第二,具有融洽师生关系的价值。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学往往以“师授生学”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快乐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创设更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师生之间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关系自然更加融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融“快乐教学”理念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游戏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让·皮亚杰在《游戏教学理论》中指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是培养他们认知的良好途径。”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特征,设计多元化的“游戏式”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体验“快乐感”。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歌唱祖国》歌曲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乐句和旋律的节奏比较难以掌握,很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厌烦、焦躁的情绪,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接龙游戏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组第一位同学开始演唱第一句,然后一个接一个向后面同学传,当传到最后一位同学时,全班同学齐声演唱,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点评,看哪3位同学演唱得最标准。
上述教学过程中,在游戏竞赛氛围下,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原来弥漫在同学们中的焦躁、厌烦情绪瞬间消失,大家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快乐的课堂氛围随之而生。
(二)构建“儿歌式”课堂,体验“快乐”感。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的乐理知识,对于大多数生长在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来说,乐理知识都是十分难懂甚至枯燥的,记忆起来则显得更加困难。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起到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快乐感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显得十分“空洞”。为使音乐知识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我引入“快乐教学”理念,通过创设“儿歌式”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感”。
例如,在乐理符号教学中,我编写了如下儿歌:
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同学们,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
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
上述儿歌形象有趣,我将它们谱成乐曲,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教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说唱、分组合唱等形式,轻松掌握了看似枯燥的乐理知识,快乐、愉悦的氛围弥漫了整个课堂。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理念,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广大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尝试教学新法,融入“快乐教学”理念,让孩子们体验音乐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邹倩.快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教师,2012(24).
[2]万昇艳.论音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