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激起千尺浪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16943352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好课堂的重要标志,其重要的抓手是问题。本文结合实例总结了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四类问题类型:上位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猜想性问题,阐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教与学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最终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上位性问题 比较性问题 发散性问题 猜想性问题
  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一书中说到:“就学生的智力发展而言,学校能够或需要为学生做到的,不过是培养思考能力罢了。”这里的“思考能力”应该和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思维是同一个意思。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好课堂的重要标志。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试图解决的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记忆、轻思维的现状。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永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抓手,在教与学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最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生物课堂上,以下几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上位性问题
  所谓上位性问题就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隐含着若干个小问题(也称下位性问题)的问题。要解决上位性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下位性问题,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如:学习藻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后,可抛给合作学习小组这样一个问题:针对太湖水华,设计一个治理方案。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水华,水华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治理方案。
  学完地面上的植物后这样提问:把地面上四类植物(被子、裸子、蕨类、苔藓)按照从低等到高等排序,那么正确的顺序怎样?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需从哪些方面比较植物低等还是高等,是生活环境还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接着要回忆四类植物的基本特征,从中寻找论据。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仅说明学生已掌握苔藓、蕨类、裸子、被子四类植物的特征,也表示学生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思考方法。
  由此可见,适度的提出上位性问题,可以避免问题过于琐碎,促进学生整体思考问题,这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位性问题难度大,解决时需要的知识储备多,更适合小组合作来解决。
  二、比较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常见。如通过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实现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等。其实,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跟以前的知识不断比较解决,这类问题就称之为“比较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比较性问题非常具有隐蔽性,学生总是在回答问题时头头是道,看上去没有障碍。如《地面上的动物》中哺乳动物的胎生哺乳生殖方式有何优点?学生很快就在书上找到了答案:提高后代的存活率。但如果追问:这种生殖方式为什么能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学生很难回答完整。此时点拨学生与卵式生殖相比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提高后代成活率”的含义。只有教师具有强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才能智慧的挖掘并利用这些问题资源。
  三、发散性问题
  发散性问题是指具有开放性,需用发散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水中的动物》时,分组设计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就属于发散性问题。围绕“鱼类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每个组可以做出不同的假设,并根据不同的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和实施探究实验。再如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按课本上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后,有些学生对蚯蚓的运动、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存疑,想要改进实验方法;有些学生则觉得意犹未尽,还想探究些蚯蚓别的方面。这时可以额外准备些材料,如圆筒纸盒、干湿沙土、干湿黏土、醋、酒精、肥皂水、盐水、糖水等,鼓励学习小组先把实验步骤简单写下,然后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四、猜想性问题
  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猜想性问题就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对未知的推理性问题。
  《细胞分裂》一课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是细胞分裂的关键。在观察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后,我给出了第一个猜想性问题: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一分为二,那么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不是只有原来的一半呢?学生通过猜想认为:如果遗传物质也一分为二,那么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会越来越少,直至接近为无。由于细胞分裂后两个子细胞形态基本相同,因此推测遗传物质保持不变。我肯定了学生的猜想,接着给出第二个猜想性问题:如何才能实现细胞核分裂而遗传物质保持不变?学生在讨论时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遗传物质先平均分到两个细胞内,然后照原样复制到原来水平;第二种是先复制相同的一份,再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内。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我点拨道:哪一种方式更能保证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学生立刻理解了遗传物质先复制后平均分配。
  智力是使人能够完成社会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很显然,猜想性问题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对各种认知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设计问题应当为每一个教师重视。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 著,薛绚 译. 民主与教育[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 郅庭瑾. 为思维而教[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因此,我们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下功夫。那么怎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我在教学思路和方式上进行认真的实践和总结,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端正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
在实际教学中听得最多的议论声就是“分层次教学会不会使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其实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符合课堂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差异的实际。它既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又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切实摆脱“潜在退学”和“吃不饱”现象。那么“分层次教学”究竟应如何实施呢?我们可以从以
美术课程的教育是现代中学学科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教学组成课程,其属于学生艺术教育的范畴,对于中学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现代中学的美术课成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认真重视好现代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解决目前普通中学当中存在着美术课程资源匮乏问题。本文以现代美术馆资源的开发为例,科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2011版新课标的完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高中化学教师的心中。“生本教学”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顺遂自然。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善于发现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规律,尊重阅读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利于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活动单导学”模式从2004年在我市高中化学学科呱呱坠地,经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在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中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在执教“圆的周长”
【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
【内容摘要】初中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人或某些区域的问题,而是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罗列留守儿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切实可行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发挥美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建立“关爱留守学生青少年之家”。  【关键词】村中农村留守学生 美育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
“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策略。从此以后,“班级授课制”大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但“班级授课制”有时难免顾了共性就顾不了个性。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我在平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  其实,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孔子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不仅是语数外学科应当重视的工作,还要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思品学科一定要充分发挥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渗透,协助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困生学习自信;二是开展专题活动引导学困生融入集体;三是引导学困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四是典型引路教育学困生养成良好习惯;五是实施警示教育纠正学困生错误认识。  【关键词】初中思品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