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翻阅《中国德育》2008年第5期时,看到《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惩罚》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 惩罚是通过给学生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减少不良行为发生频率或者降低不良行为程度的过程。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具有三个要素:(1)一个或多个不良的行为;(2)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3)不良行为的频率降低或者程度减轻。第一个因素决定了使用惩罚的条件,即必须要有不良
孟令图,很聪明的孩子,由于读的书多,整天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号称班里的小大人。但他对班里的活动从来不热衷,一遇到事就开始往后缩。比如学校的轮滑队开始招生了,免费学特长,多好的事,但他摇着头说:“太危险了,妈妈肯定不同意,我可不参加。”小记者开始报名了,他皱着眉头说:“还得交钱,爸爸肯定不答应的。”要举行征文比赛了,他摆着手说:“我的作文写得不够好,肯定选不上,还是别参加了。”他的表现让我看在眼里,
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由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相同文化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于辖区之内的居民,社区肩负着某些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德育的责任。 目前,我国社区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社区往往陷入“经济工作为主,思想工作为辅”的误区,道德建设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第二,方法落后。社区德育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方法呆板、生硬,更不用说运用先进传播媒介(如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