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翻阅《中国德育》2008年第5期时,看到《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惩罚》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
  惩罚是通过给学生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减少不良行为发生频率或者降低不良行为程度的过程。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具有三个要素:(1)一个或多个不良的行为;(2)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3)不良行为的频率降低或者程度减轻。第一个因素决定了使用惩罚的条件,即必须要有不良行为的出现;第二个因素决定了惩罚的两个方式,即增加消极的刺激或减少积极的刺激;第三个因素决定了惩罚的目的,即改变不良行为。从惩罚的三个要素看,正如作者所说,“教师惩罚学生,不是为了出气,伤害学生,而是为了警戒学生,为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进步的欲念”,从而真正改正不良的行为。但是,作者随后所引入某班《班规》中的三条惩罚措施却有些不妥。下面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三条措施。
  其一,在讲台上唱国歌(面向国旗、严肃认真)。国歌是国家的一种代表形式,在很多重要场合,我们会唱国歌,以此表示对国家的尊重,传达一种爱国之情。例如,在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我们会奏冠军国家的国歌,运动员也会跟着唱国歌,这既是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也是为了感谢祖国对自己的培养,传达对祖国的感谢之情、热爱之情。在星期一早上的集体晨会上,全体师生也会唱国歌,既是为了表示对升旗仪式的尊重,也是为了传达我们的爱国之情。但是,根据惩罚的原理,当唱国歌被列为惩罚的措施,成为一个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刺激时,那显然代表的是消极的刺激。也就是说,通过唱国歌这件不好、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来惩罚学生,以此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当老师把唱国歌列为惩罚的方式,学生也认为唱国歌是在惩罚自己,唱国歌已不再是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它折射出的是爱国教育的失败。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并不是把唱国歌当成消极的刺激行为,那么他们确实会在微笑中接受这一“惩罚”,但是这种“惩罚”是否有效,即改善不良行为呢?此外,通过多次建立这样的联系,那些原先认为唱国歌是光荣而神圣的事情的同学,也定会逐渐认为唱国歌是件不好的、我们不喜欢的事情。
  其二,罚写500字以上的励志文章,并在讲台上演讲。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文章确实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愿意写文章,尤其是字数较多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文章确实可以起到惩罚的效果,但是选择励志的文章却有些不妥。我认为还是写魏书生先生所说的“心理分析书”好。写“心理分析书”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自己犯错的心理过程中,发现深层的原因,更清楚地认清事情的错误性,从而产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写“心理分析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担当的过程,它更容易触及学生的灵魂,因而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在出现不良行为后,让学生去写激励性的文章,不符合学生犯错后的心理状况,更容易导致学生写出些大而空的话,不利于帮助他们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变的内在动力。正因为写激励性的文章不需要学生触及心灵地分析自己的错误,只需要说些大而空的话,学生当然愿意微笑的接受,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起到惩罚的作用。让学生写过文章之后,还要他们在讲台上演讲,也有不妥。对社会化还没有完成的孩子来说,上台演讲可能会使他们在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错误,吸引大家的注意,常常会起到反面效果。
  其三,男生罚俯卧撑15个,女生罚跳绳600次(在讲台上或者走廊外)。俯卧撑和跳绳原本是非常好的体育锻炼,但是,如果这样的惩罚有效,则表明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这样的体育锻炼是不好的。常此以往,学生不再喜欢体育运动,更会对老师们的教育产生怀疑,为什么老师们总要我们热爱体育锻炼,而又用体育锻炼来惩罚我们呢?这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我们教育缺乏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很多教师都知道这种不一致会对教育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已经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这种影响。
  如果老师们可以做到就事论事的惩罚,不伤害学生人格,不把惩罚作为发泄自己愤怒的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真的让惩罚发挥效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到老师严厉惩罚的背后却包含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关注,我想学生定会在内心中微笑地接受惩罚。如果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惩罚,采用了让学生感到愉快的方式,却忽视惩罚的目的是改变不良行为,虽然学生表面上微笑接受了,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伤害学生。这就是我赞成作者观点,却反对这样的三个惩罚措施的原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赵
其他文献
近来,重庆丰都县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位于丰都县城丁庄码头的星火学校校长郑天云,在全校的家长会上,当着1200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面,给母亲下跪洗脚。有人认为,该校长纯属作秀;有人觉得,校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值得称道。  笔者以为,为母洗脚,“秀”出了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秀”出了感恩父母的生动教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显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真善美、学会做人之道,是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呈现出较为普遍、明显的双重性。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学校道德生活与社会道德生活的隔离,人文涵养与科学素养的对峙,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基本表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导致了其学习与生活的困惑和不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依凭大学生的这一人格特征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促使其道德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双重人格;时代征候
小学一二年级,家庭总是处于激烈争吵中,到了三四年级时,家庭基本处于破裂状态。这种家庭的纷争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的成长,但它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让我愈加沉默。我开始更依靠自己,到了现在,我更信赖自己而不是别人,遇到事情总是单独解决(虽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犯错)。[材料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在争吵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向封闭,不相信周围的人,对生活悲观。所以,负责任的父母亲在争吵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  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民谣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
一、立志的意义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便会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目标,进而树立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理想,这就叫做“立志”。所谓“志”,如陈淳所言,亦即志向、志愿,就是一个人恒久的、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一直为了得到的物事或为了达到的结果:“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生一方面具有很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而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道德矮人”。学生在理想的道德世界和现实的道德世界里成长、困惑、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多,而最不易受人重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化行为在起着抵消作用,例如下面几种教育行为。  1.指标、投票  人最害怕的就是有等级之分,有了等级就有了强弱之分,有了强弱必然产生恃强欺弱。而只要有恃强欺弱,正义、良知就会消失得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