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表现与征象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形成的CT表现与征象特点,提高对该类型肺癌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伴空腔形成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12)岁]。31例患者中,肺腺癌28例、鳞状细胞癌2例、肉瘤样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并分析肺癌实性与空腔病灶的CT征象,包括空腔与肺癌实体病灶位置关系、腔壁厚度及均匀度、内壁结节、外壁有无血管影相贴、腔内有无分隔、气-液平面以及动态变化等。

结果

(1)肺癌实体病灶:多见于两肺中上叶占67.7%(21/31),分叶征、毛刺征与血管集束征分别占87.1%(27/31)、67.7%(21/31)和51.6%(16/31);20例(64.5%)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其中纯GGN者占11例(35.5%)。(2)空腔病灶:病灶直径为(2.7±1.3)cm;位于实性病灶周边者26例(83.9%),其中外侧及上、下外侧者20例(64.5%);壁较均匀17例(54.8%),壁厚<2 mm占51.6%(16例),2~3 mm占32.3%(10例);伴内壁结节5例(16.1%),外壁见相贴或推移血管者12例(38.7%);均未见气-液平面,27例(87.1%)腔内见粗细不均间隔或细小血管影。

结论

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形成者绝大多数见于腺癌,其薄壁空腔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提示该类型肺癌的临床诊断。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CT尿路成像(CTU)分泌期图像在泌尿系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U检查的101例患者(197侧输尿管)资料,其中44例有X线剂量结果。由3名不同年资医师分2次于PACS上调取影像独立诊断。第1次诊断(诊断A)仅调取平扫、增强肾皮质期与肾实质期影像,第2次诊断(诊断B)调取平扫、增强肾皮质期、肾实质期与分泌期影像。2次诊断间隔3个月。以诊断B的结果为标准,计算诊断A的诊断符合
目的探讨MR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测量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和红核异常改变的可行性。方法27例PD患者(PD组)根据Hoehn&Yahr分期分为早期PD组(14例)和进展期PD组(13例)。23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PD患者中以右侧肢体起病者14例、以左侧肢体起病者13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头颅APT成像,测量双侧黑质和红核氨基质子(3.5 ppm处)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
期刊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多b值DWI,评价淋巴结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结性淋巴瘤患者22例。患者分别在化疗前、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1.5 T MRI平扫及多b值的DWI扫描,然后计算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值。2个化疗周期后对疗效进行评价,按疗效将淋巴结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栓塞技术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检查诊断为Dieulafoy病或已排除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等病因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7例。患者均行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栓塞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随访患者1年,观察是否出现再次出血。结果17例中,16例血管造影均符合Dieulafoy病改变。对16例造影异常患者均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5例栓塞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