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9671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上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其实却是语文课堂中很重要的教学细节。教师恰当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思维变得深刻而全面。不仅如此,恰当的追问,也能看出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水平,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本文结合三位语文名师的课堂片段,品析解惑式追问、纠偏式追问、引导式追问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名师课堂追问的智慧和艺术。
  【关键词】解惑 纠偏 引导 追问 文本
  语文课堂中,当一个主问题抛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往往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师生对话进行适时再次提问,即“追问”。适当的追问,学生会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课堂对话由单一走向丰富。
  通过研读名师的经典课例,我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追问充满智慧,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一、解惑式追问,促学生正确理解
  我们都知道,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用串讲的方式。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学生把重点一个个记下来,往往教师讲得累,学生也记不住。如果把重点文言字词放到具体的情境中,教师设计好主问题,并恰当适时地进行解惑式追问,学生对文言字词往往更容易理解与记忆,课堂效果更好呢?
  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一课中的一个教学小片段。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声):“叟”字呀!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钱老师高妙的追问艺术。他预判到部分学生对“且”字意思可能不清楚,就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当学生答案不同、出现疑惑时,他巧妙地追问:“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其实是引导学生关注“且”的意思。当学生齐声回答“不到”时,钱老师再次追问:“不到?从哪里知道?”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再回到语境中,强调“且”字的意思。学生最终在语境中明白了“且”的意思。
  至于“叟”字的理解,钱老师故意曲问:“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引起学生对“叟”字意思的关注。问题似乎是问人物的年龄,真正意图则是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叟”字的意思。
  钱老师通过巧妙追问,将“且”和“叟”字不着痕迹地印到了学生的脑子里。他的这些追问,指向文言文中“言”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追问,达到了解惑的效果,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就更加正确而且牢固。不仅如此,这样还能帮学生养成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言字词的习惯。
  二、纠偏式追问,促学生全面理解
  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片面和偏颇,如果教师抓住课堂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纠偏式追问,学生的理解会由单一走向全面。
  王君老师的《〈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这节课,在“蓄势”环节,她先引导学生分别读懂刘禹锡和陶渊明,然后提出主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让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更令人赞叹的是,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王老师机智地追问,学生对刘禹锡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呈现。
  这个环节,王老师追问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肯定之后的追问:“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让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止于浅尝,而是进一步深究。
  第二次,是在前一个学生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因为“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的发言之后的追问:“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在比较“调”和“弹”的不同之中,学生自己探究出了一个内心矛盾的刘禹锡。
  第三次,是在学生抓住文章结尾,逐渐弄清楚刘禹锡主张出世为官之后的追问:“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这三次追问虽然形式不同,有的是质疑,有的是点拨,有的是启发,但都是基于学生片面理解的纠偏式追问,学生也在追问与探究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刘禹锡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偏颇走向正确,由单一走向全面。
  三、引导式追问,促学生深入理解
  课堂上,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浅层次、表面化时,教师适当引导式追问,会激起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思维会走向文本的更深处。
  黄厚江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节课,在讨论小说中“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有没有结婚的可能”这处情节安排时,黄老师有两次巧妙的引导式追问。
  第一次追问:“这个漫画式的恋爱故事,尤其是这个情节的结局,可信吗?为了认识这一问题,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小说人物的结局不这样安排会有怎样的可能?”这个追问是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思考。学生们为文本设想了两种结局:有说可能结婚的,也有说不可能结婚的。黄老师让大家比较这两种结局哪种更好。学生们根据人物性格,通过比较,得出了“没有结婚的可能”的结论。理由是“华连卡是充满热情的,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别里科夫是守旧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这样的追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合理,而且引导学生对小说人物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第二次追问,黄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理解的确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深度还不够;接着顺势引导追问:“那么会不会也不谈也不死呢?就是说小说中安排别里科夫的死有没有必然性呢?”这次引导式追问,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找到对人物性格的几处细节描写,体会别里科夫之死的必然性。这次追问既是引导学生细读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更是指向对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的深入理解。
  这两处引导式追问,均是指向小说的核心要素:情节和人物。表面上追问的是情节的合理性,实质上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理解。
  当然,不同文本、不同课型、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追问方式。但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一点而言,上述三位名师的追问艺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礼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的确,巧妙的追问不仅能“攻坚木”,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语文课堂“满载一船星辉”,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討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1月至 2019 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 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 X 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 型滑脱组和非 D 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
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被尊为“物理学的基石”,甚至再给它冠上更多的溢美之词仍觉不够。实验是物理人的情结,是物理人心中的理想之舟。然而,爱之深,责之切,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批评已久,小到教学,大到教育,各种林林总总的论调也是众所周知的。本文无意有所褒贬,更不想怨天尤人,而是回到现实,从几个具体问题着眼,通过对一些事的思考,试着和同行们一起为高中物理实验这艘理想之舟找到现实的航道。  就物理实验自
【摘 要】本文通过一则教学实例,反思了Task板块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优化该板块教学的途径,即以核心任务引领教学活动、以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主体促进交流合作,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深入评析,总结这三个途径在Task板块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Task板块 核心任务 认知规律 学生主体  一、引言  《牛津高中英语》Task板块以单元话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开放式任务型活动,培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因肝脏肿瘤性病变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前后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图像优质率、不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具备揭示生活内涵和本质功能的议论文就成了高中作文训练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的高中议论文训练陷入了无文可仿、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翻遍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竟找不到一篇中规中矩的可供高中生模仿学习的议论文范文,也找不到一篇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文字。教师窘迫,学生困惑。黄立婷老师的“议论文事例段落升格指导”一课算是给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是一个成功的
[摘要] 目的 观察单侧骨水泥靶向推注装置在离体椎体内多方向扩增效果,在水平位上头端过椎体中线的有效性,骨水泥弥散效果。 方法 选取35个成人胸腰段椎骨样本,通过 0.595 mol/L的EDTA-NA2脱钙法浸泡15 d脱钙处理,所有椎体经脱钙后均应用靶向骨水泥推注装置器械进行单侧穿刺,不同方向扩孔;应用C臂机透视确认其不同方向扩孔有效性及水平位扩孔时头端过中线有效率,并在行骨水泥推注后C臂透视
【摘 要】根据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学生不可能—节课四十五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元素》新授课教学为例,探讨了创设、捕捉、利用、升华“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最佳教育时机 创设 捕捉 利用 升华  “最佳教育时机”是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最佳效能的一段时间或某个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最佳教育时机”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晰、认同、理解、掌握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DNA植入学生的心田,以更好地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因,是当代文化复兴的动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摘 要】初中数学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变深,学生犯错在所难免。为了纠正错误,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再让学生做很多的练习,费劲费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实,错误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暴露,换个角度看,学生犯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本文就如何有效利用“错题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记错 分析 纠错 反思 数学兴趣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
【摘 要】依据全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调研数据,全面总结分析了我省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中的成绩与差距,提出了在相互适应中我们理当把握的基线和酝酿的改善以及深化课改中我们的应然行动。  【关键词】江苏普通高中 新课程 改革  江苏于2005年秋季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迈小步、不停步,走一步、看一步,坚决不走回头路”,态度积极,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现状,研究分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