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语言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本文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學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120-01
语文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学科,无论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审美、德育上的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加重视学生语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缺少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必须做出改变,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相比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无论是深度或广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在增长和变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中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挖掘文章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德育教育综合提高的目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并进行相关文学创作,从而发现语文之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放飞自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必备条件。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所以老师必须从传统教学中“跳出来”,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而是处于和学生平等地位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老师不再是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勇于发言,让学生在自由畅谈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成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比其他学习,语文学科人文性比较强,有更多的挖掘空间,但大多数老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解修辞手法、中心思想上,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作之美和情感教育上,导致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沉闷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思维能力自然也会受影响。所以老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研读,然后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如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弥足珍贵。”有的学生说“现在的人也不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只是科技在进步,如果大山挡住了人们发展的步伐,可以通过打隧道、架索道等方式翻越障碍、穿过大山,工作的效率更高了。”有的学生说“愚公有些迂腐,王屋和太行两座山阻塞了他们的出行,他完全可以搬家啊,这样很快就能改善这一情况,他却要子孙后代都去移山”,有的学生说“智叟这样的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往往自己不动手还笑话别人,特别打击别人进步的积极性”等等。通过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生活化,并在生活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同样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学习《敬畏自然》课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哪些破坏,又因为环境破坏带来了哪些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形成的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65
[2]昂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7:129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120-01
语文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学科,无论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审美、德育上的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加重视学生语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缺少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必须做出改变,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相比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无论是深度或广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在增长和变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中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挖掘文章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德育教育综合提高的目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并进行相关文学创作,从而发现语文之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放飞自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必备条件。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所以老师必须从传统教学中“跳出来”,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而是处于和学生平等地位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老师不再是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勇于发言,让学生在自由畅谈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成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比其他学习,语文学科人文性比较强,有更多的挖掘空间,但大多数老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解修辞手法、中心思想上,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作之美和情感教育上,导致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沉闷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思维能力自然也会受影响。所以老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研读,然后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如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弥足珍贵。”有的学生说“现在的人也不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只是科技在进步,如果大山挡住了人们发展的步伐,可以通过打隧道、架索道等方式翻越障碍、穿过大山,工作的效率更高了。”有的学生说“愚公有些迂腐,王屋和太行两座山阻塞了他们的出行,他完全可以搬家啊,这样很快就能改善这一情况,他却要子孙后代都去移山”,有的学生说“智叟这样的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往往自己不动手还笑话别人,特别打击别人进步的积极性”等等。通过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生活化,并在生活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同样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学习《敬畏自然》课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哪些破坏,又因为环境破坏带来了哪些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模式形成的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65
[2]昂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