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应该更早发现自己的热爱
Sara: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都是工程物理专业,为什么找工作时却是到外企做销售和管理?放弃七年的科研专业,您有没有遗憾?
Tom:遗憾是有的,我应该更早地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且有勇气去分辨机会把握选择。
上大学后,我发现不是很喜欢所学的专业,工程物理,实际上就是制造原子弹。在读研的时候,我曾想过转到感兴趣的人文相关的专业,但如果尝试这个,本院系就不会保留名额。我最终选择了最安全和最保底的路,去保送读本系的研究生。当时的心态就是前面给了我一条路我就走,而这条路是不是自己要的,并没有考虑。
读研的时候,我做的课题是“用伽马射线探测法分析监测铁矿石的铁含量”。当时通过导师联系到邢台的一个钢铁厂,做各种测试。在偏僻的城市、艰苦的环境里,我一个人,重复做着各种枯燥的实验和记录。每天我回到招待所,都会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做科研吗?
这一阶段的苦修和思考,让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科研真的不适合我。所以读完了研究生,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专业领域里的事情了,于是我仔细衡量自己的优势和喜好,觉得我能跨专业到快消等行业,比如Shell、宝洁、联合利华,还有一些咨询公司等等。我很喜欢外企的风格,所以最终选择外企做为职场的起点。
Sara:您在宝洁公司工作了五年,为什么要选择换工作?
Tom:这是由生活和工作共同决定的。有一些现实的原因,我不想离开北京,但是宝洁的工作需要我去广州换岗,至少会离开三年。我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时在公司没有合适的机会。
除了必须要留在北京,我在心理上也有一些新的期待。因为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五年,多少都会有一些倦怠,我渴望有新鲜感。
身边的一些同事,在工作四到五年的时候,也有人会选择离开,他们去创业、或者跳槽去新的公司发展。一般来讲,宝洁出来的人,在市场上都非常抢手。他们的离开,也让我考虑过如果离开宝洁后要怎样再选择。
我对互联网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当确定宝洁的换岗结果无法留在北京后,我决定到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里去选择,我想到更波澜壮阔的地方去看一下。
Sara:离开宝洁,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公司,您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Tom:我在Channel Sales,做渠道销售经理。这个角色主要是做广告业务,多家国内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主要考核的是投放的广告量。
Sara:您在宝洁和现在这份工作上的感受有哪些不同?
Tom:宝洁像是一个老派的巨人,他非常“稳”,有明晰的框架。现在的这家公司是新兴的年轻力量,很鼓励创新和想象力,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度都比较大。
外企“揭幕”
Sara:像宝洁这样的典型外企是许多大学生很想进入的,您来讲讲它的“内幕”,它真实的运作,让同学们思量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在宝洁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om:宝洁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宝洁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我从宝洁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用的逻辑、步骤,学到工作中的各种规则,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这些东西积累了很多人的经验,在所有外企里都很适用。
我很感谢在宝洁工作的这五年。因为刚毕业初入职场的时候,第一家公司的启蒙是很重要的。对于完全的职场新人,宝洁会给你完整和全面的培训。这些知识不一定能保证你可以走多高,但是基本上保证了你的下限不会差。
Sara:在宝洁工作时,您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Tom:宝洁培养出来的人有鲜明的印记,说话办事有一套令人难忘的风格。有一次我被邀请回校和学生做交流,被邀请的还有在Shell、联合利华、IBM等外企工作的校友。交流结束后,他们说,我说话的方式一听就是宝洁的,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我自己概括一下,大概宝洁的人比较aggressive(强势的),是向前的、强势的,对事情争取得比较厉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有条理和逻辑性,都想要说服听众。这可能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吧。我认为这是强大的企业文化和各种培训塑造出来的宝洁风格,很有意思。
Sara:您觉得人们对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的印象有多少是与真实吻合的?
Tom:世界500强公司总是吸引求职者的眼球,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电视、小说,对外企的描述都是很光鲜的。白领坐在豪华的高级写字楼里,用电脑轻松地处理事情,或者穿得西装笔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会议上进行谈判。
这些场面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是当你进来工作之后,也会发现很多不同,会对现实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举例说明,很多的宝洁经理,比如CBD(客户生意发展部)的新人,一开始工作的地点并不在核心城市,而是在某个三四线的小城市里。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场地,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事也屈指可数。每天的工作环境是在混乱的批发市场,或者日杂小卖店里。这种孤独和落差,会让很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们难以适应。
其实很多问题是由反差造成的,反差是因为现实和之前的期待不一致。找工作时不要只打听如何进来和面试笔试应该如何准备,也要找公司内的人了解一些真实的经历和感悟。
不过宝洁给新人的起点还是很不错,刚开始进来就给你一块生意做。能给新人这样一个起点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我最初是在天津工作,刚入职就可以一个月操作几百万的生意,预算也是控制在自己手里。一开始你就可以带领团队,这不仅是在执行,是真的有决定性的权力。
于我而言,找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光鲜,而是找到一个肯让你学、肯让你练的地方,有这样的公司愿意培养你是非常难得的。
而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是找一个别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还是你真正喜爱的工作呢?
我的未来不想拼
Sara:未来五年,您有什么样的准备和规划?
Tom:前五年我在做快速消费品行业,做基础的用户管理;这两年我做的是互联网领域里的创新。未来的五年,我有一个方向,就是如何把我传统行业里的经验和互联网领域结合起来,把我前后五年的工作形成很好的整合。
我不对自己制定特别严格的指标和规划,然后耗尽全力去拼,这样会牺牲掉其他方面的平衡,也不适合我的性格。
Sara:您不提倡“拼”的精神?
Tom:我不提倡拼的说法。很多人认为年轻的时候要用尽全力,到达一定阶段后再享受稳定。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不一定普遍适用。每个人状况不同,并不是年轻的时候四处去奔波是最对的选择。我喜欢脚踏实地和循序渐进。
Sara:别人的价值观不会影响到您吗?
Tom:刚开始工作时,我的心态也很容易激动,也很容易被别人引导。真正明白到自己的性格和对未来的期待,大概是在工作三四年之后。这之后就比较“淡定”了。
【Sara笔记】精确和守约
为了采访,我和Tom约见了两次。第一次是约到他的办公室,在电话里他说:“我们十二点整见面是否方便?”对于这个“整”字无意间的强调让我有些好奇。我提前了一些时间到达地点,看着手表指针转动。十二点整,果然,Tom从电梯间里出现,亲切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分秒不差。
第二次采访,我们提前一周约定在我创业开的“憧憬”咖啡馆见面。当天早上下起了大雨,我问Tom是否需要改期,他礼貌地问我能否继续出行,如果可以的话,就还按照原定的时间见面。
也许由于职业习惯,外企工作的人普遍比较准时和守约,就像外企人说话都爱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一样,是一种自然的习惯。但我还是因Tom信守承诺的态度而难忘,被细节中体现出的素养而印象深刻。
Sara: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都是工程物理专业,为什么找工作时却是到外企做销售和管理?放弃七年的科研专业,您有没有遗憾?
Tom:遗憾是有的,我应该更早地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且有勇气去分辨机会把握选择。
上大学后,我发现不是很喜欢所学的专业,工程物理,实际上就是制造原子弹。在读研的时候,我曾想过转到感兴趣的人文相关的专业,但如果尝试这个,本院系就不会保留名额。我最终选择了最安全和最保底的路,去保送读本系的研究生。当时的心态就是前面给了我一条路我就走,而这条路是不是自己要的,并没有考虑。
读研的时候,我做的课题是“用伽马射线探测法分析监测铁矿石的铁含量”。当时通过导师联系到邢台的一个钢铁厂,做各种测试。在偏僻的城市、艰苦的环境里,我一个人,重复做着各种枯燥的实验和记录。每天我回到招待所,都会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做科研吗?
这一阶段的苦修和思考,让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科研真的不适合我。所以读完了研究生,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专业领域里的事情了,于是我仔细衡量自己的优势和喜好,觉得我能跨专业到快消等行业,比如Shell、宝洁、联合利华,还有一些咨询公司等等。我很喜欢外企的风格,所以最终选择外企做为职场的起点。
Sara:您在宝洁公司工作了五年,为什么要选择换工作?
Tom:这是由生活和工作共同决定的。有一些现实的原因,我不想离开北京,但是宝洁的工作需要我去广州换岗,至少会离开三年。我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时在公司没有合适的机会。
除了必须要留在北京,我在心理上也有一些新的期待。因为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五年,多少都会有一些倦怠,我渴望有新鲜感。
身边的一些同事,在工作四到五年的时候,也有人会选择离开,他们去创业、或者跳槽去新的公司发展。一般来讲,宝洁出来的人,在市场上都非常抢手。他们的离开,也让我考虑过如果离开宝洁后要怎样再选择。
我对互联网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当确定宝洁的换岗结果无法留在北京后,我决定到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里去选择,我想到更波澜壮阔的地方去看一下。
Sara:离开宝洁,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公司,您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Tom:我在Channel Sales,做渠道销售经理。这个角色主要是做广告业务,多家国内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主要考核的是投放的广告量。
Sara:您在宝洁和现在这份工作上的感受有哪些不同?
Tom:宝洁像是一个老派的巨人,他非常“稳”,有明晰的框架。现在的这家公司是新兴的年轻力量,很鼓励创新和想象力,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度都比较大。
外企“揭幕”
Sara:像宝洁这样的典型外企是许多大学生很想进入的,您来讲讲它的“内幕”,它真实的运作,让同学们思量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在宝洁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om:宝洁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宝洁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我从宝洁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用的逻辑、步骤,学到工作中的各种规则,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这些东西积累了很多人的经验,在所有外企里都很适用。
我很感谢在宝洁工作的这五年。因为刚毕业初入职场的时候,第一家公司的启蒙是很重要的。对于完全的职场新人,宝洁会给你完整和全面的培训。这些知识不一定能保证你可以走多高,但是基本上保证了你的下限不会差。
Sara:在宝洁工作时,您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Tom:宝洁培养出来的人有鲜明的印记,说话办事有一套令人难忘的风格。有一次我被邀请回校和学生做交流,被邀请的还有在Shell、联合利华、IBM等外企工作的校友。交流结束后,他们说,我说话的方式一听就是宝洁的,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我自己概括一下,大概宝洁的人比较aggressive(强势的),是向前的、强势的,对事情争取得比较厉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有条理和逻辑性,都想要说服听众。这可能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吧。我认为这是强大的企业文化和各种培训塑造出来的宝洁风格,很有意思。
Sara:您觉得人们对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的印象有多少是与真实吻合的?
Tom:世界500强公司总是吸引求职者的眼球,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电视、小说,对外企的描述都是很光鲜的。白领坐在豪华的高级写字楼里,用电脑轻松地处理事情,或者穿得西装笔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会议上进行谈判。
这些场面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是当你进来工作之后,也会发现很多不同,会对现实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举例说明,很多的宝洁经理,比如CBD(客户生意发展部)的新人,一开始工作的地点并不在核心城市,而是在某个三四线的小城市里。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场地,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事也屈指可数。每天的工作环境是在混乱的批发市场,或者日杂小卖店里。这种孤独和落差,会让很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们难以适应。
其实很多问题是由反差造成的,反差是因为现实和之前的期待不一致。找工作时不要只打听如何进来和面试笔试应该如何准备,也要找公司内的人了解一些真实的经历和感悟。
不过宝洁给新人的起点还是很不错,刚开始进来就给你一块生意做。能给新人这样一个起点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我最初是在天津工作,刚入职就可以一个月操作几百万的生意,预算也是控制在自己手里。一开始你就可以带领团队,这不仅是在执行,是真的有决定性的权力。
于我而言,找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光鲜,而是找到一个肯让你学、肯让你练的地方,有这样的公司愿意培养你是非常难得的。
而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是找一个别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还是你真正喜爱的工作呢?
我的未来不想拼
Sara:未来五年,您有什么样的准备和规划?
Tom:前五年我在做快速消费品行业,做基础的用户管理;这两年我做的是互联网领域里的创新。未来的五年,我有一个方向,就是如何把我传统行业里的经验和互联网领域结合起来,把我前后五年的工作形成很好的整合。
我不对自己制定特别严格的指标和规划,然后耗尽全力去拼,这样会牺牲掉其他方面的平衡,也不适合我的性格。
Sara:您不提倡“拼”的精神?
Tom:我不提倡拼的说法。很多人认为年轻的时候要用尽全力,到达一定阶段后再享受稳定。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不一定普遍适用。每个人状况不同,并不是年轻的时候四处去奔波是最对的选择。我喜欢脚踏实地和循序渐进。
Sara:别人的价值观不会影响到您吗?
Tom:刚开始工作时,我的心态也很容易激动,也很容易被别人引导。真正明白到自己的性格和对未来的期待,大概是在工作三四年之后。这之后就比较“淡定”了。
【Sara笔记】精确和守约
为了采访,我和Tom约见了两次。第一次是约到他的办公室,在电话里他说:“我们十二点整见面是否方便?”对于这个“整”字无意间的强调让我有些好奇。我提前了一些时间到达地点,看着手表指针转动。十二点整,果然,Tom从电梯间里出现,亲切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分秒不差。
第二次采访,我们提前一周约定在我创业开的“憧憬”咖啡馆见面。当天早上下起了大雨,我问Tom是否需要改期,他礼貌地问我能否继续出行,如果可以的话,就还按照原定的时间见面。
也许由于职业习惯,外企工作的人普遍比较准时和守约,就像外企人说话都爱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一样,是一种自然的习惯。但我还是因Tom信守承诺的态度而难忘,被细节中体现出的素养而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