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洞画的美途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王月在园博会京原线的桥墩下,完成了她的涂鸦作品《鹿途》。长10米、高5米的桥墩墙面上,描绘了黄灿灿的草原,蓝天白云下四对长颈鹿母子展现亲情的瞬间。这幅传递爱的作品,正是王月早前的树洞画的延伸。
事实上,这些作品呈现的是王月大四后忙着完成的毕业设计“废墟艺术”的部分理念。“废墟艺术是我自己取的。我是学设计的,有义务为美化我们的环境做些什么。”她解释。日常生活中,王月还曾从一些墙上的裂痕、凸出来的一块砖、甚至随意摆在墙面上的一根竹竿感受到随意的美感,想着这些平时大家不太注意的东西,可以和画作结合在一起。因为成绩优异,去年十月份,王月已经确定了保研本校。大四的空闲时间比其他同学多些,她专心琢磨自己的“废墟艺术”。
寒假回家,王月的妈妈很支持她的想法,跟当地城管协商后,选定了比较偏僻的石家庄九中街,打算在这里作画。有一天,到处寻灵感的王月看到了街边槐树的树疤,满是灰尘,有的缝隙甚至被塞了垃圾,但是仔细看树疤表面很光滑。王月灵机一动,她想到把树疤作为媒介来创作。
构思比画画更难。每一次作画前,王月会拍下树疤,根据树疤的大小、形状构思画什么。好几次,她想到半夜两三点,在各种各样的想法中迷迷糊糊睡了过去。第二天起来,简单吃过饭,她就背上颜料和画具,去九中街画画了,有时气温低至零下7摄氏度,王月却仍然画得很投入,一画就画到天黑。
3月中旬,16幅画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她给这一系列画作取名“美途”,寓意美丽的旅途。沿着九中街一路走来,原本残缺的槐树树疤,经过她的妙手描画,呈现出一个个温暖的片段:一抹残阳,映红湖面,渔人摇桨归家,荡出粼粼波光;潺潺流水淌过林间,两侧是烂漫的山花;小耳廓狐,瞪着大眼,趴在树洞前,观察来往行人……可爱、唯美是王月一贯以来的设计风格。最大的一幅,是几只大熊猫在竹林嬉戏玩耍,4米高的树,王月是架了梯子作画的,一共画了三天。最小的那幅是花栗鼠,树疤只有差不多一个拳头大,同样画得生动传神。
王月的树洞画被放到网上后,网友们转发了4万多次,姚晨也留言“树洞画里的世界”。树洞画火了,王月倒是很淡定。自封为宅女的她说,自己对家乡其实了解得不多,但一直有为家乡做些什么的想法。“现在我知道了,这种感觉挺神奇的。”
《大连晚报》希望王月能把树洞画延续到大连,但她并不希望只是单纯的拷贝。她希望自己在大连找到新的灵感。王月说:“这只是我毕设的一个原始元素。我还在想,在其他地方、用其他的媒介,可以创造出什么?”
就这样,4月,她应园博会邀请,将墙绘带到了北京。
“废墟艺术”从课堂作业启程
大一大二的作业量不小,王月每次都认真做、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大三大四她明显觉得没以前“快活”了。王月感觉到老师很注重锻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情态、扩展思维以打破常规的能力。现在看来,王月很感激老师们的训练。“最后能产生树洞画的创意,绝对和这个分不开。”她说。王月印象最深的是上《形态构成》课,老师先要求大家画20种植物的根茎叶,不限方式。王月使用的是彩铅,把自己能够想得到的都画了出来。之后,老师要求把20种蔬果做扩展,把能想象到的、扩展的形态画下来。王月绞尽脑汁,终于有了一些创意。她笔下的根茎有了四处延展的线条,变成了多种的可能。比如,她把自己第一次作业里的花生扩展成了穿旗袍的女人,凹凸有致;把豆荚树上垂下来的豆荚画成未来的房子,吊在树上,一户一户地垂下来。
说到这些作业,王月特别来劲儿,“多荒诞都没问题。大家的作业都挺好玩的。互相分享创意的感觉很不错。”
王月很喜欢的《包装设计课》,就是要求学生给各种产品做成套的包装。当时,有不少同学选择茶叶做包装。王月实在对茶叶提不起兴趣,“中国的茶文化太深奥了,对于我不了解的东西,我肯定是设计不好的。”选来选去,王月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她选择了没人做的蛋糕盒,设计了一整套,有装蛋糕的、蛋挞的、蛋卷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配套的设计都做了出来,再根据所装的零食画上不同的图案。
交作业的时候,大家一看,都笑了。“这一看就是王月的作业!”王月知道,自己的设计在别人眼里总是过于感性。“我喜欢画唯美、可爱的造型,这是我的风格。有些男生会开玩笑说我不理性,总是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做。”甚至曾有男生直接跟王月说:“你这样不行,要是你将来进了一个设计公司,还能由着你挑啊?还不是让你做啥就做啥!”王月笑着说:“到时候再说吧!趁着现在可以自由发挥,就做自己喜欢的吧。”
坚持自己的风格,王月其实也很珍惜别人的意见。后来她画的“美途”,“树洞画”的名字是围观者帮她取的。有人问她画的材料对树有无危害,她已经上网查过,水粉的成分对树木无害。又有人提出,这么美的画下过几次雨就不剩什么了,建议王月在画作上涂一层透明光油,对树无害,也能保留更久。“我后来就这样做了,我觉得大家和我一样,想让城市变得更美。”本该叫成“树疤”的树木疤痕,就这样成了另一种美丽。
说到以后,王月迟疑了下,她并不给自己设限,首先是想推广“废墟艺术”。“给我带来美好感觉的东西,我也想分享给别人。”王月真诚地说,“不管我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用我的方式把我所认知的艺术带给大众。”
责任编辑:张蕾磊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王月在园博会京原线的桥墩下,完成了她的涂鸦作品《鹿途》。长10米、高5米的桥墩墙面上,描绘了黄灿灿的草原,蓝天白云下四对长颈鹿母子展现亲情的瞬间。这幅传递爱的作品,正是王月早前的树洞画的延伸。
事实上,这些作品呈现的是王月大四后忙着完成的毕业设计“废墟艺术”的部分理念。“废墟艺术是我自己取的。我是学设计的,有义务为美化我们的环境做些什么。”她解释。日常生活中,王月还曾从一些墙上的裂痕、凸出来的一块砖、甚至随意摆在墙面上的一根竹竿感受到随意的美感,想着这些平时大家不太注意的东西,可以和画作结合在一起。因为成绩优异,去年十月份,王月已经确定了保研本校。大四的空闲时间比其他同学多些,她专心琢磨自己的“废墟艺术”。
寒假回家,王月的妈妈很支持她的想法,跟当地城管协商后,选定了比较偏僻的石家庄九中街,打算在这里作画。有一天,到处寻灵感的王月看到了街边槐树的树疤,满是灰尘,有的缝隙甚至被塞了垃圾,但是仔细看树疤表面很光滑。王月灵机一动,她想到把树疤作为媒介来创作。
构思比画画更难。每一次作画前,王月会拍下树疤,根据树疤的大小、形状构思画什么。好几次,她想到半夜两三点,在各种各样的想法中迷迷糊糊睡了过去。第二天起来,简单吃过饭,她就背上颜料和画具,去九中街画画了,有时气温低至零下7摄氏度,王月却仍然画得很投入,一画就画到天黑。
3月中旬,16幅画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她给这一系列画作取名“美途”,寓意美丽的旅途。沿着九中街一路走来,原本残缺的槐树树疤,经过她的妙手描画,呈现出一个个温暖的片段:一抹残阳,映红湖面,渔人摇桨归家,荡出粼粼波光;潺潺流水淌过林间,两侧是烂漫的山花;小耳廓狐,瞪着大眼,趴在树洞前,观察来往行人……可爱、唯美是王月一贯以来的设计风格。最大的一幅,是几只大熊猫在竹林嬉戏玩耍,4米高的树,王月是架了梯子作画的,一共画了三天。最小的那幅是花栗鼠,树疤只有差不多一个拳头大,同样画得生动传神。
王月的树洞画被放到网上后,网友们转发了4万多次,姚晨也留言“树洞画里的世界”。树洞画火了,王月倒是很淡定。自封为宅女的她说,自己对家乡其实了解得不多,但一直有为家乡做些什么的想法。“现在我知道了,这种感觉挺神奇的。”
《大连晚报》希望王月能把树洞画延续到大连,但她并不希望只是单纯的拷贝。她希望自己在大连找到新的灵感。王月说:“这只是我毕设的一个原始元素。我还在想,在其他地方、用其他的媒介,可以创造出什么?”
就这样,4月,她应园博会邀请,将墙绘带到了北京。
“废墟艺术”从课堂作业启程
大一大二的作业量不小,王月每次都认真做、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大三大四她明显觉得没以前“快活”了。王月感觉到老师很注重锻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情态、扩展思维以打破常规的能力。现在看来,王月很感激老师们的训练。“最后能产生树洞画的创意,绝对和这个分不开。”她说。王月印象最深的是上《形态构成》课,老师先要求大家画20种植物的根茎叶,不限方式。王月使用的是彩铅,把自己能够想得到的都画了出来。之后,老师要求把20种蔬果做扩展,把能想象到的、扩展的形态画下来。王月绞尽脑汁,终于有了一些创意。她笔下的根茎有了四处延展的线条,变成了多种的可能。比如,她把自己第一次作业里的花生扩展成了穿旗袍的女人,凹凸有致;把豆荚树上垂下来的豆荚画成未来的房子,吊在树上,一户一户地垂下来。
说到这些作业,王月特别来劲儿,“多荒诞都没问题。大家的作业都挺好玩的。互相分享创意的感觉很不错。”
王月很喜欢的《包装设计课》,就是要求学生给各种产品做成套的包装。当时,有不少同学选择茶叶做包装。王月实在对茶叶提不起兴趣,“中国的茶文化太深奥了,对于我不了解的东西,我肯定是设计不好的。”选来选去,王月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她选择了没人做的蛋糕盒,设计了一整套,有装蛋糕的、蛋挞的、蛋卷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配套的设计都做了出来,再根据所装的零食画上不同的图案。
交作业的时候,大家一看,都笑了。“这一看就是王月的作业!”王月知道,自己的设计在别人眼里总是过于感性。“我喜欢画唯美、可爱的造型,这是我的风格。有些男生会开玩笑说我不理性,总是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做。”甚至曾有男生直接跟王月说:“你这样不行,要是你将来进了一个设计公司,还能由着你挑啊?还不是让你做啥就做啥!”王月笑着说:“到时候再说吧!趁着现在可以自由发挥,就做自己喜欢的吧。”
坚持自己的风格,王月其实也很珍惜别人的意见。后来她画的“美途”,“树洞画”的名字是围观者帮她取的。有人问她画的材料对树有无危害,她已经上网查过,水粉的成分对树木无害。又有人提出,这么美的画下过几次雨就不剩什么了,建议王月在画作上涂一层透明光油,对树无害,也能保留更久。“我后来就这样做了,我觉得大家和我一样,想让城市变得更美。”本该叫成“树疤”的树木疤痕,就这样成了另一种美丽。
说到以后,王月迟疑了下,她并不给自己设限,首先是想推广“废墟艺术”。“给我带来美好感觉的东西,我也想分享给别人。”王月真诚地说,“不管我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用我的方式把我所认知的艺术带给大众。”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