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道“强光”将改变战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光战争》一书终于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虽然之前我们也分别出了几本书,有些也引起了一些轰动,但这本书的出版还是令我们很兴奋。因为,这本书提出的“光战争”形态是一次完全的创新,是对未来战争趋势的判断和预测。
  最初有了“光战争”这个念头,我们自己也感到既兴奋又犹豫。毕竟,要提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经过四年多的研究,先后召开了三次研讨会,接触了诸多专家,分析了大量资料,始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而且应该下功夫做出来的“大文章”。
  “光战争”理论概念的创新提出,看似偶然,却是必然。
  2012年11月24日,北京清河小营,在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招待所的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会议室里,几位军事科技专家、军事理论专家,正以“光战争”为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是一场轻松却富有远见的讨论,这是一次“头脑风暴”式的理论探索。内容涉及激光武器,乃至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前景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与会专家各自的研究领域、业务专长不同,在思想撞击中形成了认识的互补,见解的互启。因此,我们称这次研讨会是科技专家与军事战略学者关于新军事革命大势的对话。这次尚属于“军事沙龙”性质的微型研讨会,对持续发生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下一个浪潮做出了独到的预见,确认了“光战争”研究议题的深远意义。
  为使“光战争”研究更深入,2013年6月1日,我们又在总参国际战略基金会,召开了第二次“科技专家与军事战略学者关于新军事革命大势”的对话研讨会。这些业余时间仍在关心国防事业的人们,完全是在无指令、无报酬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聚集到了一起。专家们的发言比上次交流内容更丰富、认识更深刻了。
  这次会议上,我和李老师商定,写一本《光战争》的书,让更多的人关注新军事革命的前景趋势。李老师把《光战争》这一选题向解放军出版社作了汇报,得到出版社的积极支持,并列为重点图书出版计划,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光战争》一书的出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光技术的革命性爆发,也就没有光战争概念提出的物质基础。
  光战争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社会对光技术的大量应用,这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一种武器要成为广义兵器,要成为主战武器,是难以想象的。
  2
  人无远虑隐其忧;家无远虑隐其灾;军无远虑隐其败;国无远虑隐其亡。
  对一支谋求立于不败之地的军队来说,不仅要思考当前应当如何能打仗、能打胜仗,还必须谋求未来如何能打仗、能打胜仗!
  对中国军队而言,未来是什么?往近了说,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所需要的强大国防,就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军队。这两个强大的聚集点就是如何打赢未来战争。
  要打赢未来战争,就必须知道未来会打什么战争。
  下一场战争会是什么形态的战争,一直是军事家特别是军事理论专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新军事变革不会停息,且永远看不到彼岸,所以,“下一场”必然是正在孕育着的、可能会出现的、充满变数的、创新发展的新形态战争。
  也因为如此,研究下一场战争,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战争形态,未雨绸缪,会使有所准备的军队抢占先机,胜于未战。
  我们认为,下一场战争是以光技术为主战武器的“光战争”。
  打仗,离不开打什么仗?用什么武器打仗?和谁打仗?靠什么人打仗?怎样打仗?在人类战争史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战争形态的演进作过多种概括。我们认为,从大的范畴讲,人类战争主要经过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信息化战争”三种基本形态。这些战争形态的形成,分别与人类学会了利用肢体以外的工具、制造出了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发明了火器等物质打击力量有关。也就是说,与动物之间千年不变的依靠肢体打斗方式不同的是,人类之间的战争因为“善假于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使用的导弹、飞机、舰船、火炮、枪支等战争武器,尽管比以往的武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过去的土炮、土枪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仍然是热兵器战争的延续。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超过了一颗子弹的天文倍数。但原子弹的杀伤力仍然属于火药的发展和延伸,计算杀伤威力还是以火药的当量来计算。信息化战争包括网络战、电子战,软打击已经超越了热兵器硬毁伤的界限。
  时代在向未来发展中,战争形态还在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继续发生变化。电磁化战争、智能化战争等新的战争形态随着各种革命性技术的成熟而不断涌现。由以火力长期独霸控制的战争形态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技术群先后引发军事革命浪潮,形成群雄并起的“战国”争霸态势。
  无疑,这些新技术群中最具生命力、并且和其他新技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是光电技术。在我们迄今所认识的物质当中,还没有发现比光的速度更快、威力更大、资源更广的物质。想想我们现在使用和将来可能使用的新战争武器,计算机、雷达、电磁波、红外、太阳能飞机、太空武器等,那一种和光没有联系呢。光武器、光通讯、光计算机、光医疗、光能源,光的这些优势潜力巨大难有匹敌。
  现在已经在军队开始使用,并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颠覆性武器、战略性武器、主战性武器、常规性武器的诸多武器中,“光武器”无疑是其家族的主要成员。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就会立刻几乎是强制地、而且往往违背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
  3
  激光技术与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一样,同为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只是由于原子能和信息技术发展更快、应用更广,使其声名响亮,而激光技术则少为人知。实际上,光作为武器应用于战争,已有2000多年。公元215年,罗马战船大举入侵古希腊。阿基米德组织人员,手持镜片,将太阳光聚集到一处,成功将罗马战船烧毁。这大概是使用光能作为武器的原型。   与太阳光相比,激光的高方向性使其能量非常集中,例如,总能量不足以煮熟一枚鸡蛋的激光束,因方向高度集中却能击穿厚达0.33厘米的钢板。高方向性和高能量这两大特性使激光从诞生之初起,很快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前,激光技术在制导、侦察、通讯、预警及杀伤武器等方面都已获得广泛应用。激光寻的制导通过照射并反射回来的激光波束,跟踪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极大提高了武器命中精度;激光雷达根据目标反射激光波束进行探测、定位,具有定位精度高、三维图像清晰的特点;激光通讯不仅具备长波通讯的优点,还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抗干扰、方向性强、体积小、隐蔽性好等优点;激光预警可快速探测并识别敌方激光辐射;激光杀伤武器对付精确制导武器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毁伤入侵的飞机和精确制导导弹、炮弹的壳体、制导系统等。
  目前,激光武器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制造激光武器所需的各项技术在经过50年长期酝酿后,正处于井喷式突破发展阶段。可能从当前来看,不论是天基、地基、机载、舰载还是车载激光武器,要真正成为战略武器系统还面临诸多多问题,但它们毕竟代表着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一旦完成实战部署与应用,很可能会彻底改变当前战场环境和作战方式,使未来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
  就在前不久,美国国防部公布了美国新一轮军事变革的计划,认为美国正在受到潜在对手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新武器的威胁。美国要保持军事强国的统治地位,必须创新发展新的武器装备,打赢未来战争。在这个最新版本的新军事变革计划中,许多都与光技术有关,直接提到的就有激光武器和3D打印技术。
  在本书中,我们曾不无担心地提出,警惕美国军事变革的战略误导。他们在新一代航母、作战飞机、弹道导弹、装甲等传统武器上不断抛出诱饵,大肆吹嘘技术创新和发展,诱使别人奋力追赶。可当别人穷极力量,认为快要追上他们时,他们却摇身—变,打的却是和别人完全不同却能控制别人的另一种形态的战争,而别人却只能手握传统兵器扼腕长叹。现在看来,这个传统常规武器军备竞赛的“战略骗局”被我们言中了,有所准备的美军已经在筹划和准备下一场全新形态的战争了。
  在书中,我们也作了预测,今后10到20年时间,光武器将会大量出现。最迟30年之内,光武器必将成为主战武器。同时,光技术会更加普及,光产业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光产品会更加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50年之内,我们将沿着时光隧道进入光时代。由于新技术群争芳斗艳,相互作用,光时代可能是和智能时代相重叠的历史阶段。严格意义上说,未来的光战争,将是基于自主系统的光战争。
  如果未来的战争形态是“光战争”,或者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光战争”,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警醒,有所准备,有所行动。围绕可能发生的“光战争”,乃至可能出现的“光电社会”我们要“先知先行”、“早做准备”。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才可能“谋于未战,备于未战,胜于未战”。
  兵者,国之大事。光武器作为未来能改变战局的颠覆性武器、战略性武器,已经得到了中外许多军事理论家、军事将领的认可。那么,我们要改变战局,要占领打胜仗的制高点,就不得不重视对这个关乎国防安全、民族安危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这么—道“强光”、一束“聚光”、一片阳光。
  历史正在证明我们的判断。
其他文献
[一]  2月18日,2016年的春节刚刚过去10天,突然接到山师大同学李宗刚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一个沉痛的消息,查国华老师在前一天去世了。从听到这个消息到现在,单位和家里的事情都得应付着,但脑子里却一直回旋着两个念头,一个是查老师,一个是和查老师联系在一起的山师大。  查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山师大是本科时候的老师黄彩文先生推荐的,他本人是山师大老前辈田仲济先生的弟子。某一天,在说起报考什么学
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反复播出的一部文献专题片《有一个学校叫南开》,吸引了很多观众,有些中老年人甚至像观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在“追剧”。而我作为一个青年学者也被南开学校跌宕起伏的命运,尤其是严范孙校父、张伯苓校长的精彩人生深深打动。于是,南开大学成为我逐梦的地方。此刻,当我打开由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秦方精心撰写的《
我们以逻辑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来为今天的大学生颁发证书,我们仍然以“学而优则仕”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但古之“优”在于诗文道德之优,乃精神之忧,今之优在于知识储备之优,技术之优,缺失了精神向度。今天之大学不再培养精英,而在于就业培训。所以,社会之栋梁(君子)缺失,道德家园无人维护,道之精神难以维系。所以,社会道德败坏,时代精神涣散,家庭伦理失调,个体信仰缺失。所以,腐败在人性之根,流氓于人性之
我于1965年生于湖南农村,对于高中毕业考入军校享受供给制待遇之前的人生记忆,是刻骨铭心的饥饿。所以,我对所谓的“田园诗般”描述素来不感兴趣,那只是骏马轻裘的文人邂逅田园时的自我陶醉,与真正生活在田园一隅的农民并无关系。你看他牵牛牧归是首诗,可他正着急今晚吃什么呢。“田园诗般”的感觉是表面的、轻飘飘的,甚至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误会。我从军至今已经三十六载,对军队我是由衷感恩的: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
一般来说,书评有两种。一种是介绍性的,一种是学术性的。介绍性的书评多适用于报纸,学术性的书评多发表在期刊。丁乙这篇评张在军《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是学术性书评。  学术性书评对评论者要求比较高,他们要熟悉同类研究的学术史,在纵向上把握所评对象的学术史位置;同时还要对同类研究的现状有清晰的判断,也就是在横向上了解同类研究的基本状况。丁乙这篇书评,大体做到了这两点,是一篇很难得的学术书评。  丁乙评
最近一个时期,国家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教育界兴起了国学和儒学热。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儒学?大众儒学学什么?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及其社会的灯塔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即中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学。儒学就是儒家文化学。中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样,儒学文化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如孔庙
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在文体自觉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更加贴近部队现实生活,更加关注战斗力生成提高,创作出了一大批有质量、有人气、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以及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分别荣膺第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标志着“中生代”军旅长篇小说作家的成熟与崛起,并影响、带动了军旅影视剧的全面繁荣;温亚军的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李存葆的散文《大河遗梦》、朱向前的《朱
时下读书和写作一不小心就容易偏离常识。若谓不信,随便找一本丝绸之路导游书,吸引你的一定是“酷驴提示”和“小贴士”,外加五彩纷呈的照片。澹定之后,你发现还是得找一个好本子的《大唐西域记》之类的经典来读。手边如果有别人用心多年的《岑参集校注》或者耶律楚材的西游记之类,那了解西域啊边塞啊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了。这是我二进新疆回来后的读书体会。闲来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忽然发现多年的外国文学作品杂览过程也有问
2011年10-11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进行了两个月的访问研究。这两个学术机构,前者在台北的南港区,后者在桃园县的中坜市,相距大约50公里,坐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我在台湾两个月,主要时间待在“中研院”,借助“中研院”便捷的交通车(即班车)支持,不仅去了“中央大学”三次,去了新竹清华大学一次,还去了我一个人也不认识的台湾大学三四次之多。  如果
2017年二月,是著名作家老舍诞辰118周年;这一年,恰逢其名作《茶馆》首次发表60周年,且是老舍作品进入公版期的第一年。对著作权的权利保护期,各国各有规定,中国是作者有生之年至死亡后50年,即截至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因此,随着2017年的到来,于1966年辞世的老舍、傅雷、叶以群、赵少咸、陈笑雨、邓拓等大家的作品同时进入公版期。进入公版期,意味着作品的出版无需再征得作者同意及支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