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位福州,辐射全国,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陈永胜规划下的留华网,大有开一方先河的势头。一个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呼之欲出。
从2014年转型留学领域开始算起,陈永胜和他的团队,在行业内浸淫不过五年的时间。然而五年间,从最初的工作室发展到目前二十几人的团队规模,从一间办公室扩展到百余平的办公场地,可谓一日千里。如今,依托着福建侨乡的文化,陈永胜将眼光瞄准了来华留学领域,并一手创办了留华网。
陈永胜为留华网选择的办公地点,毗邻福州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鳌峰坊。鳌峰坊里,高士其故居、状元街、福建师范学堂、鳌峰书院次第排开,文脉聚集,文风蔚然。宋明时期多位状元在此及第,有东南“文薮”之称的知名书院亦坐落于此,近代的科普教育先驱高士其、海军名将李世甲、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也都曾在此读书和居住。问及选址时的考虑,陈永胜笑着,“碰巧”二字缓缓而出,谦虚、务实的性格特征呼之欲出。
妈祖文化塑造敢于尝试的“直觉”
依山傍海的福建自古以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着福建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蕴,作为一座山海相融的古城,独特而丰富的资源禀赋造就着福州韵味绵长的独特魅力。
在航线网络版图上,福州地处长江、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隔着台湾海峡,福建与台湾遥遥相望,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侨乡,福建人遍布世界各地。
由于毗邻海洋,福建人自古便有航海的传统,妈祖文化盛行,也塑造出福建人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个其实是跟区域是有关系的,福建人不像内陆人一样偏于沉稳,会更愿意出去闯荡,本身就会有这样的意识或者精神存在,同时对于未知事物,他们更加敢于尝试。”陈永胜如是告诉《留学》记者。
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里,对“文化”的阐释深入浅出,“人造的直觉”五个字简洁且贴切。“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样的阐述,用在福建人身上再合适不过。千年之间,世世代代的福建人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繁衍生息,并将其薪火相传。出生于福建龙岩,潜移默化中,侨乡文化以及妈祖文化对陈永胜的影响,多多少少,便有着这样“直觉”的意味。
从宋朝的地方神,妈祖一路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并随着福建渔民出海海域的扩大,沿着这些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演化成中国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而这样的文化,则赋予了陈永胜乐于吃苦和开拓的精神。
在整个学生生涯中,陈永胜并不属于成绩拔尖的群体,但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清晰且明确,似乎向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一直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靠近。
“我出生在福建龙岩,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在前几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县城。”故事在陈永胜回忆的叙事中渐渐拉开,“从我很小开始,家里就经营一个小卖部,我小时候会窝在小卖部里,可以说是像个小老板一样的人。”而陈永胜的经商头脑,在那个时候便已经初见端倪。下课之后,各个年级的同学,会纷纷来找到陈永胜买东西。学校播放电影,陈永胜便在草坪上摆放零食售卖。“那个时候,我书包里除了当天要用的两三本書之外,其余全部都是零食。没过多久,全校就都知道了,各年级的同学都会找我来买东西。”
安逸环境中的一台“永动机”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陈永胜升入初中,父母开始禁止他进入小卖部,并收回了店门钥匙。“我们那边的教育观念,就是一定要好好读书,然后跳出农村,只有跳出去了,才有可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据陈永胜回忆,在他的初中同学中,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继续读高中和大学。来自家庭方面的督促,加之自己的努力,初中三年之后,陈永胜成为了可以继续上学群体中的一员。“我初中成绩一般,没有考上武平一中,而是去了武平二中,高考正常发挥,去了一个二本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因为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最终选择了商务英语专 业。”
勤劳,是陈永胜在父母那里继承到的最优秀品质。在陈永胜的印象中,父母正是勤劳致富的典范。“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开始用水泥砖盖房子,是村里前几个盖这种房子的人家。那个时候,我就记得父母特别勤奋,他们务农之外,还经营一家小卖铺,同时还会收购木头,别人家都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家还在劳动。”
耳濡目染之下,工作后的陈永胜,一如他的父辈一样:勤劳、务实。陈永胜的搭档—其在福建工程学院的大学同学李秀鹏,称其为“永动机”。在福州这样一座慢节奏的城市中,陈永胜依然保持着早早起床、一天有十二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处理事情的工作节奏,并将其归结为自己安全感的极度缺乏。“不断地驱使自己努力,给自己和家人更多的安全感。”
而这样看似虐待自己的繁忙,在搭档李秀鹏看起来,陈永胜却是乐在其中。“他很享受这个过程,哪怕每天都在忙东忙西的,但是喝一杯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然后接着干。”受福建茶文化的影响,陈永胜习惯于以茶会友,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布置了三间不同的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