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抓“点”,智慧布“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什么呢?(众生摇头)给大家一点线索——我这个姓很“大”。
  生:姓“王”。
  师:为什么你说姓“王”就大?
  生:因为有一个词叫“大王”。
  师:所以你觉得我姓“王”,是吗?但是我很负责地告诉你,我这辈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姓过“王”。(众生笑)
  生:姓“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词叫“皇帝”。
  师:我告诉你,我真的不姓“皇”。我再给大家一点线索。我这个姓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比“万”还要大。
  生:姓“亿”。(众生笑)
  师:看来你数学学得不错,知道“亿”比“万”大。如果真的被你猜对了,你就可以叫我亿老师,很遗憾,还是不对。我再告诉大家,我这个姓比“万”大一点,不多,只大一点。
  生:姓“兆”?(众生笑)
  生:十万?(众生笑)
  师:十万?你听说过有姓“十万”的吗?仔细听,比“万”大一点,比“万”多一点。不多,只多一点。
  生: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方”字头上比“万”多一点。
  师:厉害,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恭喜你,猜对了,我确实姓“方”。
  [点评:课前谈话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钟,却展开了一次生动的猜字谜旅程。它既和谐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可谓情趣浓浓,语文味儿浓浓。]
  二、抓住特点说外貌
  师: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咱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我就是我(板书)。继续向大家介绍我。(PPT出示:我叫方卫成,从小到大,我都稳稳地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师:你知道了我的什么外貌特点?
  生:方老师小时候个子矮。
  师:你说话很有水平,很给老师面子。告诉你——其实我现在也矮。(众生笑)
  生:我觉得方老师您小时候应该学习很好,坐在前面,老师可以多关注你。
  师:那你还知道吗?矮有矮的优点。
  生:如果矮的话,就可以很快钻到桌子下面去。(众生笑)
  师:你觉得我从小喜欢钻桌子,是吗?(众生笑)告诉你们吧,万一天塌下来——
  生(齐答):有人顶着。(众生笑)
  师:同学们,开个玩笑。但是大家已经知道这是我外貌最大的特点。今天我带来了几位朋友,你看看他们外貌上都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呢?(出示大白的图片)
  生(齐答):大白!
  师:对!大白,你觉得它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胖胖的。
  师:你发现了它体型上最大的特点。
  生:身子大大的。
  生:脚短短的。
  师:注意说准确。是脚短短的吗?应该是——
  生:腿短短的。
  生:身子白白的。
  师:再带来一位朋友,看他外貌上都有什么最鲜明的特点呢?(出示三毛的图片)
  生:他头上只有三根毛。
  师:很会观察,一眼就把他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抓住了——头上只有三根毛。这是发型的特点。假如你是三毛,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生(笑答):我……我……是三毛,我头上只有三根毛。
  师:可怜的三根毛,这是发型上的特点。继续,还带来一位朋友,猜猜是谁?(局部出示成龙的鼻子)
  生(恍然大悟):成龙。
  师:他外貌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的鼻孔很大。
  师(纠正):不是鼻孔很大,是鼻子很大。(生笑)当然,鼻子大了,鼻孔也就相应大了。成龙外貌最大的特点是——
  生:鼻子很大。
  师:对,这就是他五官上最鲜明的特点。那有的同学说,我體型不像大白,发型不像三毛,五官也没有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怎么办?(指向一位戴发箍的女孩子)你们看,她头上戴着一个漂亮的发箍。(指向一位戴眼镜的男孩子)你们看,他戴着一副眼镜。这些是我们身上的什么特点?穿戴,对吧?想一想,你外貌上都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呢?现在请抓住你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用两三句话介绍介绍。(板书:特点鲜明)
  生:我叫戚厚楷,我剪了头发后,他们说我的头像和尚。(生笑)
  生:我叫俞玥,我长得胖嘟嘟的。
  生:我叫蔡震豪,我最鲜明的特点是肚子上有很多肉肉。(众生笑)
  [点评:往常学生在写人物外貌时,总会落入俗套。然而经方老师指点后的学生在此方面定会大有改观。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以身示范”,风趣地说自己的外貌特点,鲜明而有力地告诉学生,介绍外貌一定得抓特点,其余可略及甚至不及;二是教师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角色,启发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介绍外貌特点。“大白”“三毛”“成龙”的这些图片或照片,教师是从体型、发型、五官三方面进行选择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打开思路的引导方式;三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拘泥于容貌特点,可适当地关注外表的其他方面,如方老师就地取“材”,告诉学生可介绍“戴眼镜”“戴头箍”等穿戴方面的特点。这种“主副兼具”的指导,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降低了写人物外貌的难度。]   三、自我认识明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介绍了自己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那么,除了介绍外貌还可以介绍哪些内容呢?
  生: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性格。
  师:是的,可以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板书:性格 爱好)
  生:还可以介绍自己的优点、缺点。
  师:是的,优点、缺点也可以介绍,只要真实就可以了。
  生:还可以介绍自己的特长。
  师:是的,同学们说了很多。看来,介绍自己,除了外貌,还可以介绍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特长。继续向大家介绍一下我。(PPT出示:我叫 ,我是一个 的人)我叫方卫成,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你呢?
  生:我叫黃易,我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
  生:我叫胡宇敏,我是一个调皮的人。
  生:我叫胡依成,我是一个喜欢科技、喜欢创新的人。
  师:不错,有科学家的潜质。
  生:我叫王子艺,我是一个喜爱艺术的人。
  [点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详尽地介绍或较具体地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将外貌写好是他们目前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重点一般应锁定在“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写具体”上,方老师深谙此目标。在聊了外貌之后,方老师渐次展开“指导学生确定特点”“指导学生围绕特点写清楚、写具体”两大板块的教学,目标相当明确,重点也是非常突出的。]
  四、条理清晰写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用一句话,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和爱好,把自己的特点介绍出来了。我还写了这么几句话,将介绍特点的第一句话进行了“变身”,你发现了什么? 请仔细听。第一句,“我叫方卫成,从小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句,“我叫方卫成,在书法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第三句,“我叫方卫成,如果你要问我喜欢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喜欢书法”。你发现这几句话,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生:都说了你喜欢书法。
  师:是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
  生:这几句话意思是相同的,但是说法不一样。
  师:对,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介绍。这样一来,我们的语言就更加丰富了。
  [点评:学生写自己的性格、爱好,总起句往往千人一式。“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爱好……”这种表达方式俯拾皆是,教师似乎也是熟视无睹。方老师却涉足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因而学生的总起句有了较大变化,这在后边呈现的学生习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方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知识,但教学不能止于告知,应该用实例让学生感知,在大量语言现象中让学生明白:语言要灵活,要富于变化。]
  师:继续看老师介绍。(出示:我叫方卫成,从小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看省略号,你觉得接下来,我会介绍什么呢?
  生:你可能会介绍你怎么喜欢书法的,写过什么书法作品。
  师:有可能。到底我会介绍什么呢?我动了一番脑筋,请同学们看——
  “我叫方卫成,从小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书法。
  小时候,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漂亮的粉笔字,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
  有一段时间,每天回家我总要写上一两张,否则总感觉像少做了一件什么事。
  每次进入新华书店,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看书法类书籍,看到好的字帖,总会忍不住买回家。”
  师:围绕我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你发现我写了哪些内容?
  生:模仿老师写字。
  生:每天回家都要练字。
  生:喜欢去书店买字帖。
  师:是的,我围绕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概括地介绍了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说明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的。(板书:围绕特点)同学们,我们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地介绍自己鲜明的特点。当然,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接着,可以用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明自己的特点。
  师:假如一位同学喜爱运动,你觉得他会介绍哪些内容呢?(出示:我叫王小明,我可爱运动啦!……)你觉得他可以介绍哪些方面的内容?(生答略)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我们通过多个方面概括地叙述,就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点评:这是“围绕一个意思选择写作材料”的切实指导。方老师先呈现分述部分的多个概括事例,学生较好地领悟了选材、选点的角度。接着与学生共同选材、选点。在具体的任务中,人人习得了方法。习作角度一旦多样,思路就会被打开,何愁学生没有东西可写,何愁文章写不长?]
  师:还有一位同学,你看他又是通过哪几方面的概括叙述来反映自己的特点的?
  (出示:我叫方阅,我可爱读书了。我的书柜里摆满了书。同学有好书,对我胃口,我就要借来看一看。只要有空我就会读书。)
  生:第一,书柜里装满了书。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还有就是——一有空就看书。
  师:是的,方阅就是围绕喜爱看书的特点来写的。继续看下面一段。
  (出示:“有一回夜深了……”并附上一张孩子深夜看书的图片,以及一段妈妈催促的话:“阅阅,赶紧睡觉了,都已经11点了!”)
  师:你大概猜到省略号后面会写什么了吧。
  生:可能会写他对妈妈说:“不管几点,我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不然我绝对不会睡觉。”
  师:你想到了人物的语言。
  生:他可能想办法偷偷地把书看完。
  师:呵呵,你肯定也有过这一出。同学们,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首先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地介绍自己的特点,然后可以用多方面的概括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如果某一件事,特别有话可说,你可以把这件事写得具体些,让人读了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你在写的时候,就像在放电影,有语言有动作,这也是挺好的方法。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吧。在写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两个小贴士。
  (出示:小贴士一:选择自己最鲜明的特点来介绍;小贴士二:整段话都要围绕特点展开叙述。)
  [点评:光有概括事例,文章如同只有骨架,不够丰满、生动。因此将一件事展开写就显得很有必要。但矛盾紧跟而来,若具体事件指导过细,三年级学生会急于模仿,写出的事件便大同小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老师给出了一张图片、一两句人物语言。事实是,拎住了这两个要素,便拎着了具体事件的牛鼻子。學生循着这两个要素,描述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五、点赞评改夯基础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点赞时刻”。什么叫“点赞”?
  生:说说同学文章的优点。
  生(投影展示):我姓曾,名天泽,从小就和书成了好朋友。每当有好书时,我就像一条鱼似的,畅游在一望无际的书海里。我一但听说哪家书店有好看的书,脚下就像长出了风火轮,奔向那里把书买回来。每当买到书的时候,我心中的石头就落了地,心情也就变得舒坦起来。这就是我,一个喜欢看书的小书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五星。我觉得他有时间再往下写的话,肯定是五星加。但,现在我已经有了看电影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他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有变化了?同时他还用了几个概括事例来反映自己喜爱看书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习作上画波浪线)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但”的“但”应该改成“旦”。(教师在学生习作上用修改符号示范修改)好,掌声送给他,一个爱看书同时又很谦虚的同学。
  师:还有谁来介绍自己?
  生:爱发脾气的我。我平时很爱发脾气。要是有同学惹我生气了,我马上就会火山爆发。我的外婆几乎每天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你看谁谁谁怎么样……”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想发脾气。有一次,我正在吃早饭。外婆看我吃饭很慢,就说:“你看某某同学吃饭很快的,你能不能向她学着点?”我想外婆老是说我的缺点,都不知道欣赏我,我气愤地回了外婆一句:“你烦不烦啦!”外婆愣住了,我也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就是我,一个爱发脾气的我。
  师:你们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可以评五星。因为她平时就是这样的人。
  师:哦,原来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不错,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语言啦、感受啦都写出来了,既有概括的叙述,也有具体事例的描写。同样把掌声送给她。最后再请一位。
  生:一个爱发火的人。他,一点小事就发火;他,同学一说他,就生气。他是谁?先不告诉你。有一次,他一下课就跑出去疯玩,玩“石头剪刀布”入了迷,直到预备铃响才冲回教室。因为座位在里面,他让同桌让一下。同桌不耐烦:“从另一边走不可以吗?”他一听就火了,大嗓门吼道:“怎么,我就从这儿走!”同桌这才不情愿地让开了。请问他是谁?他就是我,一个爱发火的我。
  生:他一开始没有暴露自己,到最后才说这就是他自己。(众生笑)
  师:是的,先有意隐藏自己,到最后才揭示答案,写法上很有特点。
  [点评:在作文评改环节,应给予学生热情鼓励,教师的表扬、伙伴的点赞是极需要的,而且点赞的内容具体些会更好,如“有了看电影的感觉”“她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开始不暴露自己”都是切切实实的点赞。相信小伙伴们听了,不是惊呆了,而是喜不自禁了。同时方老师引导学生指出文章的问题所在也难能可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方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在众生面前改正学生的错别字,便是切切实实的帮助与指导。看来方老师是牢记这句话的:“小语”姓“语”,但一定要立足“小”字,始终不动摇。]
  六、坚守自我扬个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介绍了自己最鲜明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咱们选择了概括事例、具体事例来写,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的确,我们外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人而精彩的。(PPT出示全班学生照片)这就是同学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喊出:(PPT出示)我就是我——
  生(齐喊):(PPT出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一小教育集团 310016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310016)
其他文献
在苏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有一个习作题目是《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写出“有趣”;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也提出写“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既写出趣味,又写出实验经过、结果。两篇作文都是“趣”字当先,极好地诠释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有了“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个中妙趣才会在笔下恣意流淌。  笔者在
培育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因为习作是检验学生语文文字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可是很多学生却深深害怕习作,原因之一是学生常常感到“无米可炊”。那么是真的“无米”还是不知如何“选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在“无米”上颇下功夫——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在“选米”上却用心不多。其实选材是学生习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学习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习作质量的高
有人把阅读课堂中的练习比作一根杠杆,因为它撬动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的确,课堂练习使阅读课告别了长期以来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光有练的意识,对课堂练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使练习出现种种问题。阅读教学无形中又走上了高耗低效的老路。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我自认为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教过,也应邀写过文本解读和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但是在后来的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对课文又有了多样的解读。我想学习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会有自己的个体意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在人间”。  焦点一:“天空一碧如洗”,是否可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研读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因此,最近几年“感悟”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且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处于阅读教学的强势地位。     一、“感悟”的教学模式    “感悟”使语文课堂个性生发,然而,在享受感悟带给我们的成功之余,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一些“感悟”已经变了味。  平日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摘 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要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分析、创设情境、活化体验等相应策略,引领学生理解诗意、读出诗韵、体悟诗情。如此,便可以将古诗教学的课堂打造成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意;诗韵;诗情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