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然宜真趣 道与心相逢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有一个习作题目是《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写出“有趣”;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也提出写“有趣的一次实验”,要求既写出趣味,又写出实验经过、结果。两篇作文都是“趣”字当先,极好地诠释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有了“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个中妙趣才会在笔下恣意流淌。
  笔者在前不久的示范课上,执教了六年级下册《习作4》中的《有趣的一次实验》,课堂上妙趣横生,学生个个饶有兴趣,涉笔成趣。
  一、过程激趣
  对于实验,学生并不陌生,科学课上均有接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从魔术入手。对于教师会变魔术,学生都带着一份期待。
  师:老师现场为大家表演一段魔术,好不好?
  师:这是一个纸杯,里面装着普通的矿泉水,当我集中全身所有力量时,能瞬间让纸杯里的水消失,你们相不相信?
  (生纷纷摇头)
  师:我会让你们见证奇迹的。等会儿我成功了,你们可得付出双倍掌声。
  “魔术”这个词,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变这个略微有点难度的魔术,学生充满了怀疑。正是因为这一份怀疑,学生在观察时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一旦实验成功了,学生才会有倾吐的欲望。
  二、对话引趣
  习作要求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写清楚。为何学生提笔前胸有千语,提笔后却无从落笔?我们总是苛责学生不注意观察。其实,这背后伺尝没有我们定下的条条框框在作祟呢?我们应给予学生在言语内容以及言语形式选择上的“自由”,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言出心声”,写出、写好自己想说的话。
  师:今天的实验,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生1:老师夸张的动作,像一位武林高手。
  师:怎么像武林高手了?
  生1:老师蹲着马步,气沉丹田,一脸凝重,似乎正在将全身的功力贯注到手心之上。然后,放在杯子上方的手迅速一提,大喝一声“起”,像是真有水变成气体被手吸收过来。再向前一推,一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模样,让我真怀疑老师是不是少林俗家弟子出身。
  生2:老师倒水时,小助手的脸都皱成一团了。
  师:你关注得真仔细。
  生3:我觉得凝固粉的运用很有趣。
  师:有趣的东西真多,根据以往你的写作经验,你觉得怎么写出“趣”呢?
  (生回答可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
  师:我们在写作时,就是要抓住这些细节。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仅要写老师的表现,还要写小助手、同学的表现。
  师:对呀,多视角,这样更吸引人。
  教师的一句“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唤醒了学生心中的语言种子,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联想。结合自己以前的写作经验,切实将“细节”落实到习作之中,真正做到将文章不仅写“真实”,还要写“具体”。
  三、画面品趣
  “实验作文”让学生共同面对一个实验的全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变魔术”的过程中,学生整个身心最投入的往往只是“魔术”本身,而会忽略其他的细节。笔者以图片呈现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温过程。
  师: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如何仔细观察?
  生:多角度观察、比较观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
  师:我们要牢记福楼拜老师的观察要点,来观察三组图片,再次重温实验过程。
  (出示第一组图片)
  师:瞧,这一张,老师正双目怒睁一
  生:气沉丹田呢!
  师:这一张,老师——
  生:先大喝一声,妙手吸水呢!
  师:这一张,老师——
  生:河东狮吼,排山倒海。
  (出示第二组图片)
  师:这是小助手的表现,瞧瞧他的脸、他的眼睛。
  师:这一张是其他同学的表情,这个同学正在干什么?他呢?
  (出示第三组图片)
  师:这是实验以后凝固粉的样子,刚才同学摸的时候,有点——像——像——像——
  三组图片。贯穿实验的整个过程,教师对动作、表情等做细致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从“体验”到“文字表达”逐步增趣的过程。
  四、评改促趣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是课标对习作评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为何学生在评改环节敷衍了事?可能是教师对于评改无具体的要求造成的。管建刚老师强调,每次评改,面面俱到,会面面不俱到,不如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应紧扣住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每次作文评讲课都如此,学生的修改能力自会得到提高。
  师:写作,得有读者意识。自己是自己的读者,同桌是同桌的读者,人人是人人的读者。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作品和别人分享,有没有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别人分享的?
  (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习作)
  师:我们来看今天的评改标准:细节描写还原实验过程,多视角写出实验之趣。对照评改标准来给作者加星。
  生:我特别欣赏小吴同学的这一段:“伴随着铿锵有力的《男儿当自强》的旋律,老师微微皱起眉头,双手托起,似乎将全身之力都汇集于掌心,打了一套‘闾氏太极拳’,厉喝一声:‘走!’又使出了‘吸星大法’——手迅速上提,恍若真有一股仙气游走在掌心与杯子间,水仿佛也跟着微微颤动了起来。”这一段以连续的动作,用幽默的语调,写出了老师是如何发功的。
  师:发现问题我们也要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生:我觉得他对于助手的紧张写得过于简单了,应该抓住“助手拧着眉毛、脸绷着、眼睛紧闭、手紧捏着衣角”这些地方来写。
  师:你不但指出了小吴的问题,还告诉了他如何來写,这读者够水平。
  师:我们也可以读读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
  评改重在方法引导,让学生自评“最得意的部分”,主旨是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及有创意的表达”;互评则是为了让学生“言语交往”,努力以儿童的视角对习作内容进行分享、借鉴、修改、提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教材的刺激。”无论是实验,抑或是其他习作,教师要善于挖掘作文题材的趣味因素,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习的趣味,学生的作文自会趣味横生。用课标引领教学,在创新中寻求发展,追求真的作文课,追求实的作文课,追求活的作文课。
其他文献
【摘 要】“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针对目前“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改变方式,趣味理解”“拓展训练,有效积累”“整合内容,活学活用”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盘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词语盘点;理解;积累 ;运用  “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它包括两块内容:“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大
【教材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绘以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之间的纯美动人的故事。全文构思活泼生趣,情节发展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文章起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单句成段,言语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这棵小柳树和小枣树
【摘 要】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探问课题、追问秘妙、叩问思辨等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提问—解决—追问—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习活动;策略  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杨再隋教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课堂上常常呈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
【背景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初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八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可运营管理,对用户的服务也是通过节点进行的,盈利是通过节点获得的,节点的经济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经济性能,而新技术的开发一般体现在新的节点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上。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师生情感的交汇、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知识技能价值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现状,可借鉴运动软件“咕咚”的运营策略:调整要求,降低门槛;搭建平台,分层练习;有效激励,加强反馈。这些措施能减轻师生负担,使学生真正爱上习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门槛 平台 标杆  “咕咚”是一款运动软件。笔者使用“咕咚”近一年,效果显著。是什么让懒于锻炼的人爱上运动?我们能不能学习它的策略,让害怕习作的学生也爱上习作?经过尝试,答案是肯定的。  一、习作要求:降门槛
【摘 要】传统蒙学通过诵读韵文帮助儿童识字,这对如今的识字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部编本教材中的韵文识字课文时,教师可汲取传统蒙学的经验,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定向积累词语,借助想象入境,通过联想识字,巧用生成拓展,并引入自编教材,利用词串、字族和成语,延续学生的识字热情。  【关键词】蒙学 韵文 识字教学  传统蒙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的统称,其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
学期期末,我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测验里有一道关于《将相和》的课内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中的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学生的回答大致分成两派。绝大多数是“赞成派”:这个细节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的动作;细节描写得详细,说明蔺相如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璧,也写出了蔺相如为国效力的决心。“反对派”势单力薄,他们认为细节写得不好,写得太简单,字数少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上册的《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就其样子、来历及心爱缘由展开描写,并能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爱”,就其认知而言,会等同于“喜欢”,所以,对“心爱”内涵的解读和擦亮,需要进一步深挖和唤醒。比如那些背后的来历和故事,比如那些温暖的回忆和情感,比如自己表达心爱的行动和方式,这是心爱之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本课教学试图依托“素材支架”,适度打开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