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很有指导价值。然而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就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那只能使学生“学会”,不能是学生“会学”。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实现由教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转换。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教师可以这样点拨: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问题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这一句话里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如教学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一般是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而笔者是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却不作分析讲解,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他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顺利完成从生疑(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到解疑(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的过程。
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使其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敢提问,因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学生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被别人笑话,以致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在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或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恰当的鼓励,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笔者用“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就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那只能使学生“学会”,不能是学生“会学”。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实现由教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转换。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教师可以这样点拨: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问题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这一句话里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如教学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一般是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而笔者是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却不作分析讲解,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他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顺利完成从生疑(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到解疑(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的过程。
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使其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敢提问,因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学生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被别人笑话,以致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在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或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恰当的鼓励,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笔者用“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