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提问的高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1989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要求的不同,对学生思维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同的。以物理学科为例,将教师的问题分成四种类型,同时指出了提问中应注意的六个关键点,并將这些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进行了阐释,使提问真正高效的服务教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引导;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于是高效的提问就成为了优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要求的不同,对学生思维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同的。和大多数学科一样,物理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 判别性问题
  这类问题的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要求学生对是非做出判断。如一位物理老师问学生:“加速度是不是矢量?”“牛顿第一定律是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学生常无需多少力气就可随口回答,甚至随便一猜正确率也可达到百分之五十。这样的提问不要说激励发散思维,就是对一般思维,激励作用也是不大的。若再带上暗示性语气,则完全没有激励作用。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这种判别性问题,则至少应该在此后加一个说理性问题(见下第三类)才显得完善,才会使问题更有价值。
  二、 叙述性问题
  这类问题的典型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根据提问作出正确完整的叙述。多用于课前学生预习之后的提问,如:教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问道:“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当然这样的提问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回顾总结的时候提出来。这种叙述,基本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学生往往通过记忆和背诵就可以达到要求,在思维方面的要求不高,更不易激励发散思维。不过用得恰当时也可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物理演示实验,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 说理性问题
  这类问题的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理解道理,说出“所以然”。如问学生:“洛伦兹力为什么不做功?”“为什么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它又可以看成质点?”这些问题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可进一步理解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观念。也可领会理想模型、科学推理、质疑创新等物理科学思维。说理性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圆满的回答问题。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提问所激发的是集中思维,对发散思维的激励作用不大。说理性问题要善用,很多时候教师用现象 为什么构成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好的训练的。
  四、 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的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老师提出这类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创造性的想法。如,当教师提问学生:“要测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系数,请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并阐述实验操作步骤。”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探究素养,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开展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以获得各式各样的答案。因此,这种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针对发散性问题,教师往往可以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领会物理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中科学本质的理解。
  除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 语言简洁,问题明确
  提问时,应注意避免冗长,因为这不同于板书,可以长时间展现给学生,口头提问只是靠学生的记忆进行思考,所以不要加一些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进去。同时,物理是一门非常严密的学科,提问时还要注重科学性。对于一些重要的条件,说的时候也可用重音加以突出。但注意不要变成“暗示性问题”。另外,问题要明确,让学生清楚你问的是什么,不要问得太空泛,问题不要太大。
  (二) 注重所提问题的价值
  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含金量。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就会通过提问题来诱发学生一步一步得出结论。但很多时候由于盲目追求探究性学习,常常会变成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听起来课堂上仿佛充斥了大量问题,但很多都是类似判别式问题或指向不明确的问题。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反感。
  (三) 切勿以问代罚
  课堂上,常会碰到学生上课不认真或者打瞌睡的现象。有的教师就喜欢故意叫这样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本意是提醒他,但大多时候都会适得其反。有学生没有跟上自然应该提醒,但是这样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肯定答不正确,打
  瞌睡的甚至会不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笼罩在同学异样的眼光里,甚至会由于胡乱说了一个荒谬的答案而遭到全班同学长期的嘲笑。多数情况下这些学生都会恼羞成怒,更加反感、排斥学习。这样造成的后果,远比漏听一会儿课严重得多。
  (四) 富有启发性,制造活跃氛围
  教学过程不光是教师与学生知识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通过语言可以把你的情感传达给学生。提问时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课堂上,不怕学生说不对,就怕学生不说。为了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类型的题我还没有讲,看谁会做?”“谁敢试一下?”“谁能试一试,第一个告诉我?”“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这样的语言刺激下,很多学生就会跃跃欲试,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
  (五) 连环问,为思考搭台阶
  物理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但这些直接灌输给学生会让他们难以领会。这时就需要为学生的理解层层铺垫,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步步递进的关系。此时也就是多种类型的提问配合使用的时候。首发问题常以判别性开始,以发散性结束,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将问题引导逐步加深。如:教师问:“一则新闻说,某国发射了一颗周期为80分钟的卫星,你觉得这新闻是真实的吗?”学生作答后追问:“为什么?”,接着又问:“卫星周期应该满足什么范围?”最后还可以发问:“你觉得解决卫星问题的核心方程有哪些?”
  (六) 巧用暗示性问题出奇效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性。暗示性问题如果随意用,无法促成学生思考。可是,暗示性问题与易错知识点相遇时,若老师故意暗示,诱发学生出错,给学生留下争辩的余地,再由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开展辩论,最后教师再出来一一指出正确结果。这样的反转反而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如:在恒定电流的学习中,先来一个叙述性问题:“目前大家学过的矢量有哪些?”学生立即可以回答:“力、位移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答:“有方向。”“电流在电路中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答:“从电源正极出来流到负极。”“所以电流是?”学生理所当然的回答:“矢量。”这样问题诱发性使学生出错后,再与他们分析为什么电流是标量。利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易混易错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总之,问题就是办法,教师授课离不开提问环节,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朝目标奔跑。教师提问不光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方式也要灵活多变。只有不断总结、融会贯通,才可以将提问这一艺术发展到极致。当教师用精挑细选的问题引导学生,使得他们愿说、敢说、能说、会说之后,将大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王敏勤与和谐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董英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几种方法.物理教学探讨,1992.4.
  作者简介:
  彭小瑜,重庆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MRI和超声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其对CSP的早期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临床拟诊CSP并行盆腔3.0 T MRI
摘要: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力的起步年级。本文从对话的内涵与意义、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对话兴趣的激发,以及读通关、读懂关、体验性朗读和语言习练关的把握,学生自主评价的注重、学生唱读的杜绝等方面阐明了引导边远山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路径。  关键词:边远山区;一年级学生;文本;对话;路径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力的起步年级。根深叶方茂,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良好
摘要: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初中数学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巧用拓展型课来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拓展型课程;基础型课程;选择性学习;学习渠道;动手实践  在课改形
摘要:本文采用“目标导学”、“七步八问”的新课堂模式,从探索完全平方公式入手,再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的合作交流,展现了课堂的七步流程。  关键词:目标导学;七步八问;分解因式;完全平方公式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四章因式分解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堂实录,曾获得教育部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这节课采用“目标导学,七步八问
初中数学中的“圆问题”一直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因为它切入的角度实在太多,也因为有关它的诸多问题实在是有趣。笔者认为,学习圆问题,趣味引入不可或缺、自主探索不可或
摘要: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学校读书期间应批判地学习曾国藩,汲取其奋进的正能量,学习他敏锐地、及时地抓住机遇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很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曾国藩;机遇;双创  “机遇”,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的,那么看曾国藩是如何抓住当时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的,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并迅速发展壮大,如滚滚洪流席卷半个中国,腐朽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是器官移植术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来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最近,有学者认为GC可促进肝癌肝移
摘要:取得、消耗类动词构成的“S V NP1 NP2”是否是双宾语句,是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领属关系和层次分析角度来论证取得、消耗类双宾语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取得、消耗类;领属关系;层次分析  汉语双宾语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型,语法学界历来对双宾语句的研究极其重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要证明取得、消耗类双宾语的存在与否,首先,让我们来对双宾语的定义做一个认识。对双宾语提出较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