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分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模块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43-2
高中地理课程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在此,笔者就以上内容浅谈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一、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强,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或高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地理课堂学习的情境,如利用地图、景观图片、录像、模型、实物标本或者形象生动的语言等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夏季热”之类司空见惯的问题。
2.组织学习,指导阅读。
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教师也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缜密讲授,形成规律。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要求,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他不但要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而且还要告诉大家自己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炼成的,即在讲解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4.解决问题,反馈练习。
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还应精心安排练习题,习题在紧扣新课标的基础上,力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及时反馈检测,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反馈检测,教师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人文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该模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不是难点,可运用目标程序教学法进行导学,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查补旧知,示标示题。
新旧知识有必然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应引导学生有机地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示标应提前把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告知学生,并以步子不太大的程序题展示,让同学们心中有数,杜绝预习的盲目性。程序题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话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互动过程,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2.感知教材,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目标程序题,做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形成本节课知识的大致轮廓。
3.讨论释疑,探询疑点。
针对目标程序题和预习中学生新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提高针对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自觉对教材重难点先作一番思考。
4.尝试练习,反馈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堂练习,对预习效果和新知领会进行检验。通过自检巩固预习成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馈拓展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高度的结合本课内容的新情境题,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学会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 三、以区域地理模块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区域地理模块主要阐述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在探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
案例的设计和运用是区域地理模块描述新课程标准行之有效的方法,案例分析呈现在教材中的“案例”大体有两种方式:其一,“案例”随课文要求相对独立出现,对课文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自己找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其二,“案例”作为分析素材出现,是课文内容的延续。针对这类素材,教师应对学生收放有度,让学生全面自主地分析案例,最后由教师归纳提升,让学生得到更高层次(即分析能力的提升)的收获。
以区域地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观察。
结合事实,提出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相应材料中找出本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迅速联系所学基本原理和规律以解决问题。
2.组织讨论,启发思维。
组织讨论,启发思维是该地理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组织讨论等形式,启发、展拓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记忆─显现”型思维中解脱出来,使之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组织讨论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动口、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教材,提高认识,发展智力。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点拨、纠正,通过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4.练习检测,获取反馈。
该部分除了正常的训练反馈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的力度,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空间思维能力,地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当然,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等。构建的教学模式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伟强.高中地理学习策略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2).
[2]徐宝芳.高中地理新课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教案设计与实施研究.地理教育,2007(02).
[3]魏国军.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新学术论坛,2009(05).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43-2
高中地理课程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在此,笔者就以上内容浅谈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一、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强,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或高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地理课堂学习的情境,如利用地图、景观图片、录像、模型、实物标本或者形象生动的语言等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夏季热”之类司空见惯的问题。
2.组织学习,指导阅读。
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教师也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缜密讲授,形成规律。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要求,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他不但要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而且还要告诉大家自己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炼成的,即在讲解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指导,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4.解决问题,反馈练习。
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还应精心安排练习题,习题在紧扣新课标的基础上,力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及时反馈检测,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反馈检测,教师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人文地理模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该模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不是难点,可运用目标程序教学法进行导学,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查补旧知,示标示题。
新旧知识有必然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应引导学生有机地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示标应提前把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告知学生,并以步子不太大的程序题展示,让同学们心中有数,杜绝预习的盲目性。程序题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话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互动过程,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2.感知教材,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目标程序题,做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形成本节课知识的大致轮廓。
3.讨论释疑,探询疑点。
针对目标程序题和预习中学生新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提高针对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自觉对教材重难点先作一番思考。
4.尝试练习,反馈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堂练习,对预习效果和新知领会进行检验。通过自检巩固预习成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馈拓展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高度的结合本课内容的新情境题,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学会知识迁移,做到举一反三。 三、以区域地理模块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教学过程
区域地理模块主要阐述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在探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
案例的设计和运用是区域地理模块描述新课程标准行之有效的方法,案例分析呈现在教材中的“案例”大体有两种方式:其一,“案例”随课文要求相对独立出现,对课文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自己找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其二,“案例”作为分析素材出现,是课文内容的延续。针对这类素材,教师应对学生收放有度,让学生全面自主地分析案例,最后由教师归纳提升,让学生得到更高层次(即分析能力的提升)的收获。
以区域地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模式,可设计为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观察。
结合事实,提出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相应材料中找出本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迅速联系所学基本原理和规律以解决问题。
2.组织讨论,启发思维。
组织讨论,启发思维是该地理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组织讨论等形式,启发、展拓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记忆─显现”型思维中解脱出来,使之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组织讨论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动口、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教材,提高认识,发展智力。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点拨、纠正,通过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4.练习检测,获取反馈。
该部分除了正常的训练反馈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的力度,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空间思维能力,地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当然,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等。构建的教学模式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伟强.高中地理学习策略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2).
[2]徐宝芳.高中地理新课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教案设计与实施研究.地理教育,2007(02).
[3]魏国军.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新学术论坛,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