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经济思想的几个特点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兰夫的经济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始终凸显的是国家观念、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他视经济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一贯强调备行备业的相互支援和共同发展,而不是要使某个领域孤立地发展。他还把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同举并重,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乌兰夫经济思想中表现出的这些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乌兰夫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深刻领悟这一点,对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一、概念教学中巧用变式,凸显本质,准确掌握  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缺乏生动性,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直观感性材料,通过对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来让学生理性感知,建立正确的表象,提炼、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一:教学“认识几分之一”  1.分蛋糕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
<中华文明概论>是<中华文明简史>的姊妹篇,两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完整架构与体系.<中华文明概论>对中华文明诸问题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和探索,是一部具
“预”有“准备”之意,“习”即为“学习”,“预习”可以理解成“准备性学习”。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预习成为先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学生预习后,老师们发出了“我都不知道该教些什么了”的感慨,这是大多数教师面对预习后的共同感受,也是遇到的共同问题。  的确,预习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学起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整个课堂教学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握怎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借助学习而获得的。这里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因素:一定情境、他人帮助、学习资料和意义建构。每个因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探索其中的规律。下面结合“认识整万数”的教学片段,针对“他人帮助”这个因素中“教师帮助”这一点谈些自己的思考。  情境再现  第
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茫然失措,这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