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程、教师、学生三个角度阐述了童话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对我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和国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做了比较与思考。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童话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误区
1.用“童话”教“童话”,低级倾向
小学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阶段,是实现儿童从“生物人”过渡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规律及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的特殊价值来看,小学阶段是接受儿童文学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道德标准与行为习惯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改变和塑造,可以说这是语文学科发挥其语文素养作用的最佳时期。语文教材收纳童话作品的本质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教材中的童话作品内涵分析缺乏深度,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多呈现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没有带领学生去体会与品位、推敲童话的语言美与情节美。
2.过分强调童话功能而对语文性质认识偏颇
无论是基础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其课程本质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童话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性,却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过于偏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使语文童话教学达不到教学设计的目标。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童话教育功能认知的偏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工具性,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字词的讲解,以及句子结构的分析,破坏了童话的整体美与意蕴美;二是过分注重人文性,过分追求童话对学生的道德训诫与思想教育的使命,偏颇地引导学生对童话进行“道理挖掘”,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3.童话教学泛阅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多数教师认识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却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目标,使得课堂阅读过于混乱、随意,缺乏目标性与有效性。尤其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与基本技能水平有限,混乱的阅读反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以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童话对儿童的特殊教育价值来看,童话是用儿童所乐见的方式表达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并且閱读童话是小学童话教学的有效手段,其是为最终的语文素养及全面素质培养而服务的。但在有些童话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功能的认知出现偏差,反而将童话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导致童话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使得其与其他语文文本教学失去了区别。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选文的趣味性
回顾我国的语文教育发展史,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我国语文教育一直承担着“德”的教育。因此,当我们拿起教科书的同时总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沉甸甸的思想包袱,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机械的道德教化中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儿童好幻想,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相对发展得比较迟缓。在选文的过程中,如果过多的选择那些缺少想象和幻想的道德教化的作品,那么首先他们会没有兴趣,再次他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其实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注重儿童的情趣,选取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我国的教材编著者在尽力改变现状,新课程标淮配套教材就比大纲修订本好,但与课外的童话繁荣局面相比,教材选文仍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量文学性强、有趣味的童话没有进入教材。
要增加童话选文的趣味性,就得有童话的审美无功利性,它是指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祈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美国小学母语教材小的童话作品审美无功利性较为显著。一般都将对诚实、善良、勤分、勇敢、自信等美德的宣扬包孕在事物形象之中,并倾注作者的真挚情感。还有一部分“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儿童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时,凭借直觉就能获得审美感情形态,享受真切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审关意蕴。
2.增加高年级的童话选文
童话因为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为儿童所特别喜欢,它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阅读体裁,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在韩国,五六年级是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充实阶段”,课程目标中对包括童话在内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对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和感想的表达、对作品情境、人物性格及对话的想象,以及对文章教育和美的情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我国,从新课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分配可以看到,整个五六年级只有一篇童话,其他版本的选文情况也都大致相同。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可能是我国从课程目标层面对童话的价值不够重视,认为童话只不过是个例子,是学生们认字读文的载体,没有看清其文学教育的价值。另方面,也许是由于到了高年级,选文不能太简单,而根据我国的教材现状,又不可安排太长的作品,所以舍弃了那些有趣味、有文学价值,但文章过长的童话。其实这些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把童话故事的片断收入教材中,不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而是设置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设想出一个故事的结局,做法是自己说出来,或是写出来。这既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也是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好方。或者也可以打破常规,选入一些长篇的童话,借鉴日本多课时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适应长篇的学习,以尽早进入社会化阅读。
【关键词】童话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心理意义,而且来自它的文学特性。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主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误区
1.用“童话”教“童话”,低级倾向
小学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阶段,是实现儿童从“生物人”过渡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规律及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的特殊价值来看,小学阶段是接受儿童文学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道德标准与行为习惯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改变和塑造,可以说这是语文学科发挥其语文素养作用的最佳时期。语文教材收纳童话作品的本质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教材中的童话作品内涵分析缺乏深度,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多呈现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没有带领学生去体会与品位、推敲童话的语言美与情节美。
2.过分强调童话功能而对语文性质认识偏颇
无论是基础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其课程本质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童话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性,却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过于偏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使语文童话教学达不到教学设计的目标。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童话教育功能认知的偏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工具性,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字词的讲解,以及句子结构的分析,破坏了童话的整体美与意蕴美;二是过分注重人文性,过分追求童话对学生的道德训诫与思想教育的使命,偏颇地引导学生对童话进行“道理挖掘”,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3.童话教学泛阅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多数教师认识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却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目标,使得课堂阅读过于混乱、随意,缺乏目标性与有效性。尤其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与基本技能水平有限,混乱的阅读反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以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童话对儿童的特殊教育价值来看,童话是用儿童所乐见的方式表达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并且閱读童话是小学童话教学的有效手段,其是为最终的语文素养及全面素质培养而服务的。但在有些童话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功能的认知出现偏差,反而将童话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导致童话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使得其与其他语文文本教学失去了区别。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选文的趣味性
回顾我国的语文教育发展史,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我国语文教育一直承担着“德”的教育。因此,当我们拿起教科书的同时总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沉甸甸的思想包袱,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机械的道德教化中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儿童好幻想,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相对发展得比较迟缓。在选文的过程中,如果过多的选择那些缺少想象和幻想的道德教化的作品,那么首先他们会没有兴趣,再次他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其实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注重儿童的情趣,选取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我国的教材编著者在尽力改变现状,新课程标淮配套教材就比大纲修订本好,但与课外的童话繁荣局面相比,教材选文仍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量文学性强、有趣味的童话没有进入教材。
要增加童话选文的趣味性,就得有童话的审美无功利性,它是指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祈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美国小学母语教材小的童话作品审美无功利性较为显著。一般都将对诚实、善良、勤分、勇敢、自信等美德的宣扬包孕在事物形象之中,并倾注作者的真挚情感。还有一部分“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儿童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时,凭借直觉就能获得审美感情形态,享受真切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审关意蕴。
2.增加高年级的童话选文
童话因为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为儿童所特别喜欢,它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阅读体裁,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在韩国,五六年级是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充实阶段”,课程目标中对包括童话在内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对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和感想的表达、对作品情境、人物性格及对话的想象,以及对文章教育和美的情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我国,从新课标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分配可以看到,整个五六年级只有一篇童话,其他版本的选文情况也都大致相同。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可能是我国从课程目标层面对童话的价值不够重视,认为童话只不过是个例子,是学生们认字读文的载体,没有看清其文学教育的价值。另方面,也许是由于到了高年级,选文不能太简单,而根据我国的教材现状,又不可安排太长的作品,所以舍弃了那些有趣味、有文学价值,但文章过长的童话。其实这些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把童话故事的片断收入教材中,不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而是设置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设想出一个故事的结局,做法是自己说出来,或是写出来。这既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也是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的好方。或者也可以打破常规,选入一些长篇的童话,借鉴日本多课时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适应长篇的学习,以尽早进入社会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