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上岗适应能力较差,他们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如何能让学生与企业零对接,输送企业需要的岗位人员。经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构建数控、模具专业“校企零对接” 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数控 模具 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 教学工厂 培养模式
一、中职学生就业与企业对接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中职学生到企业就业,往往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有些还需要企业重新培训。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但学校的学习环境与企业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和性质了解不够。如何能让学生与企业零对接,输送企业需要的岗位人员,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零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
所谓“教学工厂”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的模式。以 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创建的教学工厂模式较为先进、成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教学工厂是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改变了传统职业类学校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只是模拟或模仿,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开发研究等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它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正是解决我们目前中职生就业与企业脱节的问题,实现“校企零对接”的要求 。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三、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数控、模具专业“校企零对接”的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合作,构建“校企零对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构建“校企零对接”的课程体系
以企业生产要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应用零对接。
学生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训练技能操作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第四学期,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以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进行训练。
2.师资队伍素质与企业零对接
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首先是教师要与企业零对接,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学生。我们需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生产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为学校培养与企业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做准备。同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师傅、工艺管理员等到学校来指导,将企业的经验直接传授与教师和学生,能快速地提高我们师资队伍的实践素质。
3. 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环境零对接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设计、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为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得到企业的认可。
在我校的数控、模具实习实训基地中,机床设备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来布局,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电火花加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钻床、刨床、钳工、模具拆装等区域,并设有检验中心、技术管理、生产调度这些企业的职能部门。完全模拟企业的生产车间布局和管理,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熟悉企业的环境,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促进他们与企业的零对接。
4.专业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零对接
制定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专业实训教学的方案,改变以前单一的实训教学方式。
如在我校的数控、模具实训车间,实训过程是以加工产品形式进行,学生分组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企业产品加工流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训,每个工序加工都需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实训产品从设计、工艺制定到加工完成全过程,都由学生去完成。在完成一种或一批产品加工后,再进行岗位的调换,让学生从中掌握每个岗位的加工要求,了解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真实体会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培养学生适应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5.培训教材与企业生产实际零对接
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实训,沿用传统的培训教材已不能适应,因此需根据企业生产模式,结合学校的实训车间设备情况,编写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实训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以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产品加工流程为线索,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进行编写。
6.建立实训车间产品题库
由于学校的实训设备、品种、数量与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的产品不能完全应用到学校的车间进行生产,在培训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模拟的产品进行训练,因此需设计一些适合我校实训设备的加工的产品,并建立一个产品题库,为以后这种实训模式推广与操作做好准备。
四、“校企零对接” 培养模式总结与思考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采用促进“校企零对接”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学生进行培养,可以缩小中职学生就业与企业要求的距离,缩短了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加快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让企业招人即用,降低企业的用人培训成本,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这种模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校企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和职业培训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能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与企业更多的接轨,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不断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只有营造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企业环境,培养的学生才能与企业真正的零接轨。
参考文献:
[1]陆正冲 中职技能教学“教学工厂”模式初探[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9-40
[2]王小阳 教学工厂---新加坡职业教育新理念
作者简介:
林树雄,女,汉族,年龄,41岁,广西人,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系专业教师,机械系模具教研组组长、工程师,从事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方面理论、实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 数控 模具 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 教学工厂 培养模式
一、中职学生就业与企业对接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中职学生到企业就业,往往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有些还需要企业重新培训。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但学校的学习环境与企业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和性质了解不够。如何能让学生与企业零对接,输送企业需要的岗位人员,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零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
所谓“教学工厂”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的模式。以 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创建的教学工厂模式较为先进、成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教学工厂是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改变了传统职业类学校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只是模拟或模仿,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开发研究等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它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正是解决我们目前中职生就业与企业脱节的问题,实现“校企零对接”的要求 。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三、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数控、模具专业“校企零对接”的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合作,构建“校企零对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构建“校企零对接”的课程体系
以企业生产要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应用零对接。
学生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训练技能操作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第四学期,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以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进行训练。
2.师资队伍素质与企业零对接
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首先是教师要与企业零对接,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学生。我们需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生产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为学校培养与企业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做准备。同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师傅、工艺管理员等到学校来指导,将企业的经验直接传授与教师和学生,能快速地提高我们师资队伍的实践素质。
3. 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环境零对接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设计、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为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得到企业的认可。
在我校的数控、模具实习实训基地中,机床设备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来布局,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电火花加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钻床、刨床、钳工、模具拆装等区域,并设有检验中心、技术管理、生产调度这些企业的职能部门。完全模拟企业的生产车间布局和管理,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熟悉企业的环境,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促进他们与企业的零对接。
4.专业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零对接
制定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专业实训教学的方案,改变以前单一的实训教学方式。
如在我校的数控、模具实训车间,实训过程是以加工产品形式进行,学生分组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企业产品加工流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训,每个工序加工都需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实训产品从设计、工艺制定到加工完成全过程,都由学生去完成。在完成一种或一批产品加工后,再进行岗位的调换,让学生从中掌握每个岗位的加工要求,了解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真实体会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培养学生适应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5.培训教材与企业生产实际零对接
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实训,沿用传统的培训教材已不能适应,因此需根据企业生产模式,结合学校的实训车间设备情况,编写以“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进行实训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以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产品加工流程为线索,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进行编写。
6.建立实训车间产品题库
由于学校的实训设备、品种、数量与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的产品不能完全应用到学校的车间进行生产,在培训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模拟的产品进行训练,因此需设计一些适合我校实训设备的加工的产品,并建立一个产品题库,为以后这种实训模式推广与操作做好准备。
四、“校企零对接” 培养模式总结与思考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采用促进“校企零对接”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学生进行培养,可以缩小中职学生就业与企业要求的距离,缩短了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加快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让企业招人即用,降低企业的用人培训成本,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这种模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校企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和职业培训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能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与企业更多的接轨,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不断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只有营造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企业环境,培养的学生才能与企业真正的零接轨。
参考文献:
[1]陆正冲 中职技能教学“教学工厂”模式初探[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9-40
[2]王小阳 教学工厂---新加坡职业教育新理念
作者简介:
林树雄,女,汉族,年龄,41岁,广西人,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系专业教师,机械系模具教研组组长、工程师,从事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方面理论、实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