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舞者品酒师的真实人生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铺着黑色天鹅绒布的餐桌、身旁站一位拉小提琴的乐师……
  有关品酒师的浮想世界总是如此开始。
  他们真的每天出入高级会所,品尝百年历史的美酒、身后还跟一位仆人?
  
  李德美
  纳帕的迷失,成就一位葡萄酒导师
  
  葡萄酒讲师是李德美目前的身份之一,北京农学院内的食品研究系是他传道授业的地方:酿酒实验室、光洁的发酵桶、造型美观的品酒屋以及摆满实验成品的地窖就是我国未来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发源地。当问及是否经常给自己的学生使用品酒工具时,他说,那些品酒工具只是帮助他们在学习阶段进行气味训练的工具,想要学习品酒技能,一只杯子足够了,其次就是多品尝,多判断,经验重于形式,也重于理论知识。
  第一次接触葡萄酒是在李德美读大学时,当时他的导师李华博士被国家委派去法国学习酿酒技术,回国后酿造出第一批葡萄酒成品,李德美购买了两瓶带回家。说到第一印象,酸酸的,感觉有些失望。在当时那种物资缺乏的环境下,能在生活中接触葡萄酒的人实在不多,更何况是大学生,这次经历并没有吸引他对葡萄酒的注意。大学毕业后,李德美加入了中国葡萄学会并参与相关工作,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葡萄酒知识。1997年第一次出国旅行,一次无意识的行走,彻底改变了他和葡萄酒的关系,这种类似发酵式的化学变化成就了李德美现在的事业。
  当时李德美和朋友去的是美国加州,一天,他和室友外出散步。无意间,走进了一片葡萄园,那满山遍野的葡萄叶五彩斑斓,随着风波澜起伏的样子震撼了他,那个产区就是今天的加州纳帕,当时李德美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对眼前的景象十分着迷,又由于住在产区,随便找个街边店购买的葡萄酒都风味十足,此时,一种想法在他心里悠然而生,他要去法国学酿造技术。2001年,李德美争取到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这次出国学习仅有两年时间,所以他分外珍惜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别人也许在留学期间还会顺便游历当地名胜,而他则几乎天天钻研在葡萄酒世界中不曾抽身,连法国人都很惊讶,这个外国人,怎么比本国人还重视学习?
  
  何必非当“品酒师”?
  当记者询问,如何成为品酒师时,他反问:“为何要成为品酒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果想要在品酒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或达到一定深度,只需要增加品酒经验就足够了,有了一定经验,你可以尝试报考英国葡萄酒学院认证。如果非要成为专业品酒师,那就需要系统学习。中国在2007年已经颁布了酿酒师、品酒师两个工种,但并没有一个标准体系去判定职业标准,这些都在发展当中,顺利的话,今年应该会推出相关培训教材,李德美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他说:“虽然现在的培训教材和国外的学习体系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消费需求的提高直接促进了相关教材的推出,这是大体趋势。”
  说到李德美任评委时的经历,他特别提到去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葡萄酒配中餐活动”,这是庄布忠先生个人组织的国际活动,目的在于让葡萄酒如何植根于中国现有的文化中、如何结合中国饮食长期发展。葡萄酒毕竟是一个佐餐,他最根本的角色就应该是与食物搭配,画龙点睛。令他稍感遗憾的是,这样高规格的活动在国内只能在一线城市的少数五星级酒店举办,虽然第一次是在北京举办的,但现场服务员的服务水平还是和国外有所差距,这正是国内葡萄酒行业发展缓慢导致的现状,“十几道菜摆在评委面前,每道菜该如何搭配葡萄酒,什么颜色,什么口味都需要服务员自己心里有数,踌躇不前的表现难免让人贻笑大方。”他所说的现象目前在国内普遍存在,葡萄酒行业的高端服务人才极度缺乏,没有正规培训机构、缺少具备实力的师资都是根本原因,据李德美介绍,现在已经和相关机构在筹备这样的培训学校了,很快将和大家见面。
  
  气候特征决定葡萄酒的发展
  中国葡萄酒发展缓慢,这几年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葡萄酒消费,从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葡萄酒的描述,这种酒至今未能普及,原因为何?李德美只是笑了笑,他告诉记者,葡萄有个特性,无法储存和长途运输;而反观我国白酒行业的繁荣,正是因为其酿造原料是粮食,粮食可以储存、运输,不受环境时效的影响;加上我国气候冬季气候不仅干燥,气温也特别低;夏秋虽然不干燥,但雨量特别多,葡萄容易生虫害,虽然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适宜种植葡萄,但其味道比起那些冬春多雨,夏秋干燥的典型地中海气候产酒国,还是差了很多。葡萄采摘下来,就要马上进入酿造环节,不能放置不管,像加州、智利、新西兰、南非这些地区,其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气候一致,仔细看,还能发现他们主要产酒区都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别看小小的一片区域,却是最适宜葡萄生长的环境!
  
  黄山
  25岁喝够市值20万
  
  “每日一酒”是黄山自己的玩笑话,几乎每天都会有朋友邀请她去品酒却是事实。恬静、说话慢条斯理、不施粉黛、身上没有特殊香味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人常说不懂香水的女人是可悲的,这话唯独不能放在黄山这里,“女性品酒师几乎不用香水和任何带香味的化妆品,否则会影响对酒的判断。”这是黄山的生活原则。葡萄酒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幸福,把爱好当工作,下班了还能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最爱,世上这样的好事不多。
  黄山的经历有些不同,她和葡萄酒颇有渊源。黄山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她外婆年轻时曾在酒庄工作,家族血液中流淌着“爱酒基因”,喝葡萄酒在她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以至于在英国留学期间,仍选修了酒店酒窖这门课。
  众所周知,英国的葡萄酒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当时,她的课外学习选择了隶属于英女皇资产名下的万豪酒店,除了英女皇会有下榻酒店的惊喜外,其内部豪华设计让她更融入学习气氛。酒窖每天下班时都会抽对员工进行培训或测试,也许是遗传因子的作用,也许是平时多加练习的结果,黄山在葡萄酒鉴赏方面表现异常突出,多次获得老师认可和表扬,每次测试几乎全部答对,有一次还纠正了酒窖经理不小心犯的错误,当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学生冥冥中和葡萄酒行业越走越近。
  
  酒窖经理是一辈子的职业
  2006年黄山毕业回国,在西门子找到一份工作。按理说,“海归”加“跨国公司”就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组合,然而,工作一年的她还是执着于葡萄酒这个行业,就这样,第一份葡萄酒进口代理商的工作让她的心安定下来。和国外相反,当时国内的葡萄酒消费还未起步,大众对葡萄酒的认知还仅限于“法国红酒”,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专业概念介绍给慕名而来的普通消费者,大众基础培养还需要太长时间,她知道有些事急不来,黄山就将慢慢传播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工作。
  现实状况不好,让她遗憾的事也时有发生。2007年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和高级餐厅热衷于炒作葡萄酒概念,他们通常高薪从法国或意大利著名餐厅请来一名资深酒窖经理,然后安排经理列一张高端葡萄酒酒单,同时要求经理快速培养一名徒弟。很多商家就让这“徒弟”在短时间内顶替“师傅”,既缩减高昂的费用,还培养了一批不太懂行的消费者,这样靠“名师效应”的炒作手法曾一路让高价葡萄酒非常畅销,甚至更多商家如法炮制。
  黄山回忆说,她的一些朋友通常干了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酒窖或是餐厅,其中最长的一位才干了一年,好在中国到处都需要这样的“外国名师”不至于影响他们的生计。说话间满是调侃的味道,这种无奈也让外国人很难理解,因为在国外,酒窖与酒窖经理的关系有点类似船长和船,是一辈子的职业。
  值得高兴的是,根据法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前十葡萄酒消耗大国,消耗量的攀升将直接提升大众认知基础,尝得越多,越知道什么酒才是好酒!据黄山介绍,现在国内一些比较好的进口酒代理商正在用行动维护行业形象,他们坚持进口高品质葡萄酒,一些公司甚至能做到严格把关每一瓶酒的身份,这种国际惯例已经慢慢在行业中推广,这些信息如:酒的产区、品种、采摘时间、装瓶时间将消费者可判断、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酒。
  
  葡萄酒乐事一二
  黄山和赵凡一样,她也报考了英国葡萄酒学院的认证,25岁就拿到了中级证书在全球都没有几人,问她报考原因,她只说,朋友告诉她一个标准:喝够市值20万的酒就能报考。当时算算市值大概差不多,就这样没有犹豫,直接报名、参考,过程非常顺利,就连最难的盲品考试也顺利过关,当天盲品的酒正好是她前阵子尝过的一款酒,上天的眷顾加自身的发奋让她如愿以偿。
  为此,身边朋友经常想办法测试她,一些可爱的恶作剧时常发生。一次,朋友故意将一瓶没盖木塞并在常温中放置多天的酒拿来给她品鉴,大家都以为这次她一定猜不出来,哪知道她只不过轻闻一下就全数说出答案,毫无新意的结果让一脸坏笑的朋友大感失望。
  这些乐事还有很多,她有一位特爱收藏葡萄酒的朋友,在一次聚会上,此朋友神秘兮兮的问她:“你猜我最近都在做什么?”黄山一脸疑惑,那位朋友说:“我在到处买棉被呢!”,黄山大感吃惊,后来细问才知道原来是这位朋友自己挖的地下酒窖出了问题,当时国内买不到专门供酒窖使用的控温控湿机器,葡萄酒很难储藏,加上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空气湿度不够,这位朋友不得不用一些土办法给酒保温保湿。
  这些看上去“给自己找事”的趣事只会发生在像黄山一样执着于个人爱好的人身上,从刚毕业的“小海归”一跃成为现在葡萄酒行业内知名专家,究其原因与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个行业并不是看它很有前景就一定能干出成绩,最主要的还靠自身能力成为行业翘楚。
  
  赵凡 一瓶酒一种精神
  
  提起“品酒师”,很多人会联想到格调、优雅、昂贵等一些华丽的形容词,甚至理解为“一份赚钱轻松的职业”,对这样的说法赵凡并不赞同,他称之为“误解”——“对我来说,品酒只不过是一项技能,有人认为进入这个行业很容易,但作为职业,需要更多实际训练,接触之后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要成为顶级品酒师,必须经过无数次专业训练:辨识香味、判断口感,这些还只是皮毛。
  
   从经验中发掘天分
  赵凡早年在航空业工作,每天轻松往来于各国之间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葡萄酒文化,通过不断的了解和积累,逐渐开始对葡萄酒产生兴趣,国内最早撰写葡萄酒文化的作者之中,他是其中一位。为了能撰写好文章,他查阅大量行业信息,品尝各种葡萄酒,还向懂行的朋友请教。他还与几位朋友在专业论坛中互相切磋交流,慢慢的,论坛中关注酒的人也越来越多,其话题也绕开葡萄酒本身,恣意与许多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但他却执着于专业领域,撰写的文章内容也越发专业,直到一位编辑提醒他:别写的太深!他才收回锋芒。“读者其实是可以看明白的。”对于媒体肆意联想葡萄酒的行为,他问:“葡萄酒怎么和饮食男女扯上关系?爱情可以比做葡萄酒,但葡萄酒绝不只是感情的配角。”
  2006年,赵凡凭借自己丰富的品酒经验,加上业余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一次性顺利通过英国葡萄酒学院(WSET)香港分院的认证考试,拿到了高级认证和学位证书。到目前为止,他是中国第一位且唯一位拿到英国著名葡萄酒与烈酒学位(WSET Diploma Level 4)的证书持有人,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如果说成为品酒师需要一点天分,那他则是在经验中发掘天分的人。
  现在的赵凡,每天忙得只睡四个小时,日常娱乐就是品酒。一通电话就能召集朋友过来品几瓶新酒。除此之外,每年他还要抽出最少1个月的时间住在国外,参观一些葡萄酒产区,和国外的同行交流一下技术和品评葡萄品种,有时,还受邀担任一些行业大赛评委,他告诉记者,大众对葡萄酒关注度的一路走高吸引了很多外国酒商对中国的关注,尽管国内消费基础(指对葡萄酒的基础认知)还需要时间培养,但随着国外酒商的进入,势必促进大众对葡萄酒基础认知的提高。
  
  不能只爱一种酒
  无法挑出最爱的一瓶酒是这次采访中几位主人公不约而同的说法,假如将葡萄酒比喻成艺术,那么每瓶酒都有自己的精神。“品酒师的责任,就是去尽量体会这种精神,去感受酿酒师想表达的理念,是偏市场还是偏艺术。”赵凡总结说。
  市场往往决定商品的命运。根据目前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接受度,衍生出“新世界”的葡萄酒概念,“新世界”是指那些产酒时间不长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南非、美国加州和新西兰,在这些产区,现代科技改变着葡萄酒的传统口味,满足年轻消费群体是他们的目标,此外,推迟葡萄采摘时间、延长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酿时间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方法。
  无论“新世界”、“旧世界”,赵凡不偏袒任何一方,他称之为“两个极端”。虽然传统酿造方式比较能体现葡萄酒果香,但“新世界”的做法也符合现今市场需求,作为一种农业商品,没有理由逆市而行。任何一种酒,不管酿造方式,只要口感令人愉悦,就是一款好酒,即使那瓶酒没有名气,价位普通,品酒师都不能主观的将其错过。在欧洲,50欧元就能买到一瓶上好的酒,这对于品酒师来说是再美不过的事,而在我国,想品尝多种不同的酒,还需要足够的消费实力。
  发现新酒,也是赵凡的生活乐趣。一次,朋友介绍一款产自意大利托斯卡尼地区的酒,这种酒是用晒干后的葡萄酿制而成,另外,还需陈酿在橡木桶里超过5年,其口感不仅氧化味浓还伴有核桃坚果般的干燥感,第一次尝试并不太习惯它,但通过多次接触,他也喜欢上这种味道。品酒师就是这样,对葡萄酒总是“朝三暮四”,没法抉择最爱哪瓶,这就像数星星,不是没可能,只是,太难。
其他文献
每天9点  我们员工会集体晨读,  分享生活感受,  这样可以保证  一整天都会积极乐观的心态,  不管生活在哪个城市,  每个人都会找到富矿。  侯怡给人的第一印象  也是如此,  “亲切淡然却恒久坚定”,  就像她冲给客人的姜枣茶。    “我的生活没什么故事性,但我相信每个城市都有富矿!”    即使在云南,我也想飞起来    “我21岁之前都在昆明长大。这个城市气候适宜,四季如春,节奏缓慢
期刊
“北京有最好的大学,上海有最好的工作。”——这是Nancy在家乡读中学时对大城市的定位。几年后,她以大学新生的身份进京。又过四年,“荣升”北漂一族的她以某合资公关咨询公司客户主管身份在京城CBD的写字楼中疯狂加班。    有一天晚上七点下班后,她叫上室友小娟到国贸的冰场,一直玩到商场关门才作罢——Nancy解释说,最近自己忙着出差加班,室友小娟也为换工作而忙碌,偶尔的“贪玩”是释放压力最痛快的方法
期刊
对于个体而言,“城市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来的,个人无法把控;一部分是内心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反应。后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而前者可能需要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城来改变。    病症一 城市化的“负效应”    1.生态危机  近日,好友Isa发来打油诗:北京欢迎你,用沙尘暴埋葬你,买头骆驼来骑一骑,你就是五环上的买买提。  而她幽默的就是这次席卷全国的沙尘天气。据环保部发言人
期刊
一个人,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的时间可能比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的时间都长,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身处的城。于是,都市情结变成纠结,特别是“城市病”愈发显现出来的时候。你可以做出选择:一是离开你身处的城;二是调整你自己。而在此之前,先和你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谈谈心,测测你们是否合拍——    当你在周末闲暇时,一般做什么?  A. 躲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出门,外面太脏、太喧嚣;  B. 通常在房间里休息,当然为了购
期刊
无论如何,汽车是迄今为止最令人心动的玩具。虽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还有让人心烦的堵车、挑战耐心的维修、复杂难懂的车险需要操心,却并未妨碍人们对驾驶乐趣的喜爱,不断推陈出新的智能化第三方安全设计总能为驾驶乐趣加分。    盲区信息系统    工作原理:  盲区安全系统采用数字摄像机或者微波雷达进行工作。采用数字摄像盲区安全系统会在车门外后视镜上安装数字摄像机,并在时速超过10公里/小时时启动,系统每秒可
期刊
桌面互联网曾经诞生过雅虎、百度这些巨头,这只说明一点,每个新周期的赢家往往都会比之前周期的赢家创造更多市值。    手机上的“超市发”一家家的开张了。起先是移动的小“MM”,然后是电信的如虎“天翼”,联通的“沃”商城也待字闺中,呼之欲出。这还不算,如今的手机制造商,最热衷的倒不是做手机,而是开商店。诺基亚搞了个OVI(芬兰语“门”之意),三星呢,就连忙推出个八达(bada平台);更不用说虎视眈眈的
期刊
新技术    低成本氢精制法  英国公司开发出新型氢精制法,不仅环境负荷小,而且能实现低成本精制氢。现代汽车工业的替代能源之争由来已久,电动力与氢动力各有优劣,均需要技术突破才有望替代石油能源,而氢动力的最大短板就是氢能源问题。此次英国公司开发的氢精制法除可低成本制造电解质外膜,MEA触媒也不必使用价格高昂的铂(Pt)。因此,该公司能够使用5kW级的装置以164美元/kW的成本制造MEA。而原来的
期刊
男耕女织是考虑体力、环境等因素的效率安排,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现代社会使得男女的分工模式更为复杂和多元。细分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权责和分工是一项耗费巨大而且得不偿失的事情。    话说织女下凡嫁与牛郎,从此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劳动果实换来幸福生活。牛郎和织女隔壁有户人家,姓刘,刘生娶的媳妇是闺名唤做晓梅的,这刘氏出自邻村大户张员外家的侧室,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诸多挑剔,嫁人后更是两手不沾阳春
期刊
很多搞文艺的人都喜欢呼吁政府补贴,理由就是市场会失灵。我的问题是:政府补贴真的能促进艺术电影的繁荣吗?掌握或是执行补贴权的人,并不一定比观众更懂电影艺术,但却更懂寻租。    台湾电影《艋舺》票房不俗,许多人惊呼:莫非台湾电影迎来复苏?  《艋舺》(音:měng xiá,旧地名,在今中国台湾省台北市)讲的是上世纪台北艋舺地区的几个青年混黑社会的故事,和杨德昌的名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些相似之处
期刊
一对年轻人,湖南人,在北京、湖南、上海等城市周转,最后还是选择回老家,丈夫开了烤串的连锁加盟,而妻子在广告公司上班。他们当初为何来大城市?又为何回到当地创业?他们在几个城市之间折腾,是否后悔过呢?  《钱经》为您介绍吴越和燕子的故事,希望读者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有所收获!    吴越先生,28岁,长沙人,现在是“三人特色餐饮”的老板;他妻子,燕子女士,31岁,广告公司总监。在当地可以称得上是“小资阶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