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人注目。综合性学习以其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其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成了语文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实施,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教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可轻视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要体现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在于打破常规教学的单向运作模式,采取同类整合、多元互补的方式,将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首先是目标综合,即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综合;其次是内容综合,即语文知识、听说读写以及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再次是实施综合,即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个体与团队的综合;最后是评价综合,即学校、社会、家庭评价、师生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的综合。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或者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关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
但是,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不是无休止的。它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而定;依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容而定。
二、不得忽视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面向文本”,而综合性学习则把我们引向“面向实践”。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习其实也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体验。课程标准的“目标”中用了大量行为性很强的词语,如“组织、制订、获取、搜集、调查、查找、整理”等,用来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行为。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具体行为中,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趋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新课程理念主张知识应用于实际,理念运用于实践。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是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也可以说,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是第一位的,不存在没有实践环节的综合性学习。但事实上,在很多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流于形式,只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只有热闹的课堂,而无实际的参与,这就忽视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不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由此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践性”忽视不得。
三、不能漠视教师角色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相对于阅读、写作教学而言,有其特别的规定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教师的“角色”方面,其特殊性更为鲜明。有人根据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一要求,将一切交给学生做而撒手不管。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但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因此,教师的指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语文教材每一篇、每一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资源。这些活动资源一般集结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之处,或隐或显。只有研透文本,彻底领悟了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掘出课程中可以合理利用的活动资源,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研究者;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综合性学习,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创设者;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可能是教育和教学的机会,教师必须精心地对学生组织和活动进行有机协调,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协调者;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主体活动中,教师应当立即放手,自己退到“后面”,这时要当好一个欣赏者、激励者。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教师的“角色”不应漠视。教师既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又应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适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找方向,使学生及时得到感染和鼓励。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内在的规律,来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教师角色”,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时间设备等条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河北省献县淮镇初级中学)
(作者单位:刘福才)
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实施,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教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可轻视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要体现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在于打破常规教学的单向运作模式,采取同类整合、多元互补的方式,将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首先是目标综合,即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综合;其次是内容综合,即语文知识、听说读写以及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再次是实施综合,即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践、个体与团队的综合;最后是评价综合,即学校、社会、家庭评价、师生评价、自评、他评与互评的综合。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或者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相关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
但是,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不是无休止的。它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而定;依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容而定。
二、不得忽视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面向文本”,而综合性学习则把我们引向“面向实践”。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习其实也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体验。课程标准的“目标”中用了大量行为性很强的词语,如“组织、制订、获取、搜集、调查、查找、整理”等,用来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行为。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具体行为中,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趋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新课程理念主张知识应用于实际,理念运用于实践。这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是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也可以说,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是第一位的,不存在没有实践环节的综合性学习。但事实上,在很多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流于形式,只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只有热闹的课堂,而无实际的参与,这就忽视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不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由此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践性”忽视不得。
三、不能漠视教师角色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相对于阅读、写作教学而言,有其特别的规定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教师的“角色”方面,其特殊性更为鲜明。有人根据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一要求,将一切交给学生做而撒手不管。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但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因此,教师的指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语文教材每一篇、每一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资源。这些活动资源一般集结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之处,或隐或显。只有研透文本,彻底领悟了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掘出课程中可以合理利用的活动资源,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研究者;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综合性学习,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创设者;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可能是教育和教学的机会,教师必须精心地对学生组织和活动进行有机协调,这时需要教师是一个协调者;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主体活动中,教师应当立即放手,自己退到“后面”,这时要当好一个欣赏者、激励者。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教师的“角色”不应漠视。教师既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又应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适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找方向,使学生及时得到感染和鼓励。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内在的规律,来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教师角色”,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时间设备等条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河北省献县淮镇初级中学)
(作者单位: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