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传统与改革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一门综合的学问。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知识。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语文知识已渗透进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这也充分说明语文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太重视语文,甚至把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学技术可以长技能,可以用来打工、干活,学语文不是这样,既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是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可以说,语文是灵魂的依靠,或者说,它是一种以表面无用而达到实际有用的一种学问。
  我国现代教学观念从西方演绎而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一样,它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这是现代社会追求做事效率的需要。那么现代教学观念丧失的是什么呢?它丧失的是知识本身的一些价值。我们现在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来进行比较,这样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语文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包括的面很广,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等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学好语文。孔老夫子给他的学生讲课,一天到晚讲的不就是语文吗?讲完之后,这些学生不是什么都能干吗?在他的学生里边,有当官的,有经商的,有带兵打仗的,等等。
  语文本来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现在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一门课程。这是所有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把这么好的课程讲成了学生最讨厌的内容了呢?这需要先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样教语文的,是不是我们都把语文讲得枯燥、讲得干巴巴的呢?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教师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不要把每篇课文都讲得头头是道,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事实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文章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再讲为什么好。如果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去理解、感受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继而被它的道理所折服。假如学生还没有认可某篇文章,教师就硬说它好,这从教育学上来讲是不合逻辑的。尽管我们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数是被历史证明过的好文章,但这毕竟是别人证明的,学生还没有接受,教师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必须接受,这就行不通了。比如,教师在讲到鲁迅先生在《故乡》里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对此大加赞赏、解释含义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好是好,但作为一篇小说,我认为写到前边‘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就可以结束了,后边这句看似不错的话却显得有点画蛇添足。”教师听到突如其来的“另类”声音,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我却非常赞同这个学生的观点,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依据小说的结构来讲的。学语文时不能把语文看成单一的一个学科,要把它和整个人生的知识挂钩,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让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研究语言符号本身的东西,而应涉猎更广泛的语文天地。如今有很多语言学家把学问做“死”了:生活中的语言他听不懂,却去研究某地的方言,并把它录下来,去分析其音高音低,这样做是脱离生活的,只有极少数人做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进行研究。语文要跟生活结合,这是语文教学非常迫切的要求。
  把语文和人的思想结合起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孔子也知道世界有混浊,社会有黑暗,不见得说了话就有用,但是孔子的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去做,而且他讲的道理都是和生活、和人生结合起来,进而转化成朴实的语言的,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也是儒家思想“学以致用”的关键。我们以往对待语文的两种做法:一个是不用,把语文和生活各自孤立起来;另外一个是小用,或者是只为政治服务,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到儒家正确的道路上去,把语文和人生根本的宗旨相联系。儒家思想提倡“君子温润如玉”,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学了语文会让人感到亲切、温和,做人也会变得很谦和。说到底,语文学习会让人知道真理的无限性,知道世界无边,自己永远会有无知的境况,这样对知识、对真理会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语文讲世界的丰富性,通过语文讲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世界。孔夫子讲的知识很丰富,讲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发展。比如这个学生有经商的天分,可孔子给他讲的却不是经商的道理,而是做人的道理,但这做人的道理也会对他的经商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转化成经商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应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是市场上需要什么教师才教什么,而是要想到市场是变化的,知识是可以转化的,有一些知识是受用终生的,这个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白的。
  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景点,教师则应是一个导游。教师之前已经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了景点的情况,然后再领着学生一路欣赏,一路介绍,记住不要讲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尤其不要背诵别人的长篇大论、不要灌输别人嚼碎的知识。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学习孔夫子。我推荐语文老师仔细研读《论语》,孔子给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讲大道理,且往往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的问题,每一次孔子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思考。对一个问题、对一种思想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表现在具体的语言形式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答案。这个观点很重要。许多语文老师的榜样是孔子,但孔子并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他的很多言论都是商量得“不亦乐乎”,即我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了,虽然是我本人研究出来的,但它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也正因此,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的对话,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人性是最重要的,不但学生能得到解放,老师自己也解放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孔子的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他跟子贡说,颜回我们是比不了了,他能举一知十,我们只能举一知二,大家都是一般人。他讲举一反三的问题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他发脾气不是因为学生答对或答错,而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懒惰的学生,尤其是懒于思考的学生发脾气。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目前,一些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学者把知识搞得太死板了,一切都放在一个一个的小格子里,却不知道世界是变化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杂烩,它必须包括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这不能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所以我们对理想的语文老师的要求是——有综合素质,能够在讲工具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进去人文性。我在新加坡给学生讲当代文学时,曾讲到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这是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内容是关于解放战争中一个解放军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我讲这篇课文时竟然把学生都讲哭了。一开始我搞不明白:新加坡的青年学生对共产党、对解放军也没有什么感情,为什么会哭呢?后来我意识到,是课文本身打动、感染了学生。此篇课文是以一个女兵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朴实、可爱的小伙子,刚刚还活蹦乱跳地跟一个媳妇借被子、转眼就牺牲了的一个过程,这里面体现出的恰恰是人性的东西,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真情。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写的故事能够打动如今的新加坡学生。这次上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讲课并不是非要灌输知识,其实,作品本身就会打动学生,教师若把作品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假如教师一开始就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仅很难感染学生,而且可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恐怕也是现在多数语文课使学生厌烦的原因之一。
  谈及现在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回避高考的问题。目前高考的主要问题是题型比较僵化,去年的题型考完之后就成了一个指挥棒,全国的高中生都在练习这种题型。大部分出题者对题目本身推敲得还不够,每年都有提出异议的,指导思想还是标准答案。这跟整个高考体制有关,因为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尽管大家也知道只要是统一考试就必须得有标准答案,这是个弊端,但目前似乎专家、学者也都无能为力,也只有随着自主招生的扩大,这个标准答案才能被打破。因为自主招生可以不搞标准答案,可以增加录取的灵活性,当然,同时也要求阅卷者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素质,就考一些文学欣赏题,而文学欣赏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见仁见智了。这里面就有了矛盾:如对于一首古诗,问这首诗里哪句话是最精彩的?哪一个地方是诗眼?若出题者依据一本古诗注解参考书,认为某句话是最精彩的,就把这个作为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很可能会把这个答案推翻。这样一来,阅卷者就没有参考标准,很可能出现随意打分的现象,这样又会把素质考试考死了。怎样灵活地考素质,这是我们现在包括未来几年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我当中学语文老师时曾讲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指教师要教给学生高考的知识点;“另一条腿”是指除了应对高考,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我认为,在学生上高一的时候,教师要对高考持随便的态度,因为高一离高考还远,不应把学习完全与高考挂钩,而要解放学生,打破所有的教条规程,让学生打好基础。到了高二,教师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高考的东西很简单,假如骑着没有鞍子的马就能跑得很好,那么放上鞍子又有什么不行呢?放上鞍子不就是多了几条“规矩”吗?等学生到了高三时,教师一定要讲这个“规矩”,即如何对付高考的那一套内容,进而让学生能从容应对高考。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呼吁语文高考改革;另一方面,作为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高考改革,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两条腿走路”。
  (责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电商领域的细分消费群体,海淘用户规模从2016年0.41亿人到2020年约1.58亿人,交易规模预计2021年将超3万亿元。但日益旺盛的海淘需求和逐渐凸显的电商顽疾,极大地制约了消费活力的释放。视频直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嵌入到海淘场景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需求”与“顽疾”角力的僵局,对传统图文海淘模式的局限性有所扩展。本文从电商细分消费群体——海淘族视角出发,以其行为动因、传统模
【摘 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成为媒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新闻界年度最高奖项的中国新闻奖,其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堪称融通中外的实践典范。发掘其共性、研究其规律,还原优秀国际传播作品所采取的策略与实践路径,可为业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新闻奖;国际舆论  国际传播,从广义角度来看,
2017年12月25日,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新作《幽冥端绪》将正式公映。虽然还未看到任何与新片有关的片段,但已有影迷在网络上留言期待他能再夺奥斯卡小金人,追平凯瑟琳·赫本四尊奥斯卡小金人的纪录。观众对刘易斯的信心和期待可见一斑。  约翰·吉尔古德曾这样称赞刘易斯:“他拥有好莱坞演员梦寐以求的才华,还拥有英国演员最渴望的俊美长相。”可就是这样一个才貌兼备、光彩夺目的男人,你却很难在他的表演中找到“丹
“忠义”在中国的经典文学著作中随处可见,关羽、岳飞、梁山好汉等忠义人物已深入人心。由于我校位于江阴市南大门,毗邻“忠义街”,所以我们对传统忠义文化进行大胆的传承和发扬,提出了“新忠义”的概念。“忠”,指忠诚、忠厚,是人的内在积淀的要求;“义”,指仁义、情义,是人的外在行为的表现。我们赋予“新忠义”的内涵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笔者开展了“新忠义”经典诗文微课程的研究,指导学生
启东是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第一批28个试点县(市)之一。启东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一年多来,融合发展从转观念、做产品、建平台,到由表及里、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可以说,融合前期架梁立柱、筑基企稳的改革成效显著。我们“搭一片云(荔枝云)”,做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用一个端(i启东)”,实现了“掌上政务、移动服务、便捷商务”,“新闻 N”迈出了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新步伐,逐步探索出
【摘 要】 土地增值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稅收杠杆之一,对调节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收益,抑制投资冲动具有重要作用,但土地增值税政策明显滞后,在税收征管中存在难以操作的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改变税收征管模式。文章以光泽县为例,阐述了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征管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 土地增值税; 征管模式; 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
大半夜的,刑警队长秋生打电话告诉我,鹏鹏失踪了,是他奶奶孙老太太报的案。听到这个消息我很诧异,不是因为鹏鹏的失踪——鹏鹏经常失踪,而他的那个奶奶从没为此麻烦过警察。  孙老太太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大人物,一个人撑起了孙氏的商业帝国,我想她的钱多得大概能把我们这个城市包括我们这个城市里的空气都买下来,然后再加价卖给我们。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敬仰的是,她不但有钱,而且长寿,她已经活了一个世纪了,把她的儿子
2015年7月19—21日,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教师竞赛项目决赛在江西南昌大学举行。在短短三天的赛程中,我们在NOC的竞技场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从微课程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到微视频的制作,我们三人在思维的碰撞中点亮智慧,生成独具一格的创意火花,最终拔得头筹,获得本届NOC活动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我们在“摸着石头
做口碑  《做口碑》安迪·塞诺威兹著林祝君李东海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定价29.00元  推荐指数★★★★★  这是一个口碑力量彰显的时代:买书要看豆瓣上的评论,看电影要去论坛发表意见,吃饭要上饭统网搜推荐,旅行前要去携程打点一切,购物要在淘宝上货比三家,热门博客上推荐的产品一定大卖……如今,人们更重视别人的口碑,想想你在生活中的多数选择,是听从广告的时候多,还是听从别人推荐的时
【摘 要】美食栏目在传统电视节目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拥有着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但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美食栏目在内容、传播方式、运营策略上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求变创新成为传统美食栏目制作者的重要课题。央视科教频道美食栏目《味道》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改版升级为全媒体节目,且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较高的关注度,实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美食栏目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