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一门综合的学问。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知识。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语文知识已渗透进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这也充分说明语文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太重视语文,甚至把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学技术可以长技能,可以用来打工、干活,学语文不是这样,既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是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可以说,语文是灵魂的依靠,或者说,它是一种以表面无用而达到实际有用的一种学问。
我国现代教学观念从西方演绎而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一样,它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这是现代社会追求做事效率的需要。那么现代教学观念丧失的是什么呢?它丧失的是知识本身的一些价值。我们现在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来进行比较,这样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语文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包括的面很广,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等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学好语文。孔老夫子给他的学生讲课,一天到晚讲的不就是语文吗?讲完之后,这些学生不是什么都能干吗?在他的学生里边,有当官的,有经商的,有带兵打仗的,等等。
语文本来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现在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一门课程。这是所有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把这么好的课程讲成了学生最讨厌的内容了呢?这需要先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样教语文的,是不是我们都把语文讲得枯燥、讲得干巴巴的呢?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教师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不要把每篇课文都讲得头头是道,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事实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文章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再讲为什么好。如果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去理解、感受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继而被它的道理所折服。假如学生还没有认可某篇文章,教师就硬说它好,这从教育学上来讲是不合逻辑的。尽管我们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数是被历史证明过的好文章,但这毕竟是别人证明的,学生还没有接受,教师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必须接受,这就行不通了。比如,教师在讲到鲁迅先生在《故乡》里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对此大加赞赏、解释含义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好是好,但作为一篇小说,我认为写到前边‘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就可以结束了,后边这句看似不错的话却显得有点画蛇添足。”教师听到突如其来的“另类”声音,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我却非常赞同这个学生的观点,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依据小说的结构来讲的。学语文时不能把语文看成单一的一个学科,要把它和整个人生的知识挂钩,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让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研究语言符号本身的东西,而应涉猎更广泛的语文天地。如今有很多语言学家把学问做“死”了:生活中的语言他听不懂,却去研究某地的方言,并把它录下来,去分析其音高音低,这样做是脱离生活的,只有极少数人做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进行研究。语文要跟生活结合,这是语文教学非常迫切的要求。
把语文和人的思想结合起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孔子也知道世界有混浊,社会有黑暗,不见得说了话就有用,但是孔子的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去做,而且他讲的道理都是和生活、和人生结合起来,进而转化成朴实的语言的,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也是儒家思想“学以致用”的关键。我们以往对待语文的两种做法:一个是不用,把语文和生活各自孤立起来;另外一个是小用,或者是只为政治服务,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到儒家正确的道路上去,把语文和人生根本的宗旨相联系。儒家思想提倡“君子温润如玉”,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学了语文会让人感到亲切、温和,做人也会变得很谦和。说到底,语文学习会让人知道真理的无限性,知道世界无边,自己永远会有无知的境况,这样对知识、对真理会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语文讲世界的丰富性,通过语文讲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世界。孔夫子讲的知识很丰富,讲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发展。比如这个学生有经商的天分,可孔子给他讲的却不是经商的道理,而是做人的道理,但这做人的道理也会对他的经商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转化成经商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应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是市场上需要什么教师才教什么,而是要想到市场是变化的,知识是可以转化的,有一些知识是受用终生的,这个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白的。
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景点,教师则应是一个导游。教师之前已经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了景点的情况,然后再领着学生一路欣赏,一路介绍,记住不要讲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尤其不要背诵别人的长篇大论、不要灌输别人嚼碎的知识。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学习孔夫子。我推荐语文老师仔细研读《论语》,孔子给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讲大道理,且往往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的问题,每一次孔子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思考。对一个问题、对一种思想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表现在具体的语言形式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答案。这个观点很重要。许多语文老师的榜样是孔子,但孔子并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他的很多言论都是商量得“不亦乐乎”,即我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了,虽然是我本人研究出来的,但它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也正因此,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的对话,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人性是最重要的,不但学生能得到解放,老师自己也解放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孔子的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他跟子贡说,颜回我们是比不了了,他能举一知十,我们只能举一知二,大家都是一般人。他讲举一反三的问题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他发脾气不是因为学生答对或答错,而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懒惰的学生,尤其是懒于思考的学生发脾气。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目前,一些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学者把知识搞得太死板了,一切都放在一个一个的小格子里,却不知道世界是变化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杂烩,它必须包括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这不能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所以我们对理想的语文老师的要求是——有综合素质,能够在讲工具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进去人文性。我在新加坡给学生讲当代文学时,曾讲到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这是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内容是关于解放战争中一个解放军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我讲这篇课文时竟然把学生都讲哭了。一开始我搞不明白:新加坡的青年学生对共产党、对解放军也没有什么感情,为什么会哭呢?后来我意识到,是课文本身打动、感染了学生。此篇课文是以一个女兵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朴实、可爱的小伙子,刚刚还活蹦乱跳地跟一个媳妇借被子、转眼就牺牲了的一个过程,这里面体现出的恰恰是人性的东西,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真情。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写的故事能够打动如今的新加坡学生。这次上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讲课并不是非要灌输知识,其实,作品本身就会打动学生,教师若把作品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假如教师一开始就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仅很难感染学生,而且可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恐怕也是现在多数语文课使学生厌烦的原因之一。
谈及现在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回避高考的问题。目前高考的主要问题是题型比较僵化,去年的题型考完之后就成了一个指挥棒,全国的高中生都在练习这种题型。大部分出题者对题目本身推敲得还不够,每年都有提出异议的,指导思想还是标准答案。这跟整个高考体制有关,因为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尽管大家也知道只要是统一考试就必须得有标准答案,这是个弊端,但目前似乎专家、学者也都无能为力,也只有随着自主招生的扩大,这个标准答案才能被打破。因为自主招生可以不搞标准答案,可以增加录取的灵活性,当然,同时也要求阅卷者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素质,就考一些文学欣赏题,而文学欣赏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见仁见智了。这里面就有了矛盾:如对于一首古诗,问这首诗里哪句话是最精彩的?哪一个地方是诗眼?若出题者依据一本古诗注解参考书,认为某句话是最精彩的,就把这个作为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很可能会把这个答案推翻。这样一来,阅卷者就没有参考标准,很可能出现随意打分的现象,这样又会把素质考试考死了。怎样灵活地考素质,这是我们现在包括未来几年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我当中学语文老师时曾讲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指教师要教给学生高考的知识点;“另一条腿”是指除了应对高考,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我认为,在学生上高一的时候,教师要对高考持随便的态度,因为高一离高考还远,不应把学习完全与高考挂钩,而要解放学生,打破所有的教条规程,让学生打好基础。到了高二,教师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高考的东西很简单,假如骑着没有鞍子的马就能跑得很好,那么放上鞍子又有什么不行呢?放上鞍子不就是多了几条“规矩”吗?等学生到了高三时,教师一定要讲这个“规矩”,即如何对付高考的那一套内容,进而让学生能从容应对高考。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呼吁语文高考改革;另一方面,作为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高考改革,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两条腿走路”。
(责编 涵 冰)
我国现代教学观念从西方演绎而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一样,它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这是现代社会追求做事效率的需要。那么现代教学观念丧失的是什么呢?它丧失的是知识本身的一些价值。我们现在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来进行比较,这样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语文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包括的面很广,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等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学好语文。孔老夫子给他的学生讲课,一天到晚讲的不就是语文吗?讲完之后,这些学生不是什么都能干吗?在他的学生里边,有当官的,有经商的,有带兵打仗的,等等。
语文本来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现在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一门课程。这是所有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把这么好的课程讲成了学生最讨厌的内容了呢?这需要先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样教语文的,是不是我们都把语文讲得枯燥、讲得干巴巴的呢?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教师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不要把每篇课文都讲得头头是道,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事实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文章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再讲为什么好。如果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去理解、感受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继而被它的道理所折服。假如学生还没有认可某篇文章,教师就硬说它好,这从教育学上来讲是不合逻辑的。尽管我们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数是被历史证明过的好文章,但这毕竟是别人证明的,学生还没有接受,教师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必须接受,这就行不通了。比如,教师在讲到鲁迅先生在《故乡》里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对此大加赞赏、解释含义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好是好,但作为一篇小说,我认为写到前边‘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就可以结束了,后边这句看似不错的话却显得有点画蛇添足。”教师听到突如其来的“另类”声音,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我却非常赞同这个学生的观点,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依据小说的结构来讲的。学语文时不能把语文看成单一的一个学科,要把它和整个人生的知识挂钩,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让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研究语言符号本身的东西,而应涉猎更广泛的语文天地。如今有很多语言学家把学问做“死”了:生活中的语言他听不懂,却去研究某地的方言,并把它录下来,去分析其音高音低,这样做是脱离生活的,只有极少数人做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进行研究。语文要跟生活结合,这是语文教学非常迫切的要求。
把语文和人的思想结合起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孔子也知道世界有混浊,社会有黑暗,不见得说了话就有用,但是孔子的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去做,而且他讲的道理都是和生活、和人生结合起来,进而转化成朴实的语言的,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也是儒家思想“学以致用”的关键。我们以往对待语文的两种做法:一个是不用,把语文和生活各自孤立起来;另外一个是小用,或者是只为政治服务,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到儒家正确的道路上去,把语文和人生根本的宗旨相联系。儒家思想提倡“君子温润如玉”,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学了语文会让人感到亲切、温和,做人也会变得很谦和。说到底,语文学习会让人知道真理的无限性,知道世界无边,自己永远会有无知的境况,这样对知识、对真理会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语文讲世界的丰富性,通过语文讲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世界。孔夫子讲的知识很丰富,讲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发展。比如这个学生有经商的天分,可孔子给他讲的却不是经商的道理,而是做人的道理,但这做人的道理也会对他的经商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转化成经商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应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是市场上需要什么教师才教什么,而是要想到市场是变化的,知识是可以转化的,有一些知识是受用终生的,这个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白的。
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景点,教师则应是一个导游。教师之前已经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了景点的情况,然后再领着学生一路欣赏,一路介绍,记住不要讲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尤其不要背诵别人的长篇大论、不要灌输别人嚼碎的知识。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去学习孔夫子。我推荐语文老师仔细研读《论语》,孔子给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讲大道理,且往往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的问题,每一次孔子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思考。对一个问题、对一种思想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表现在具体的语言形式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答案。这个观点很重要。许多语文老师的榜样是孔子,但孔子并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他的很多言论都是商量得“不亦乐乎”,即我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了,虽然是我本人研究出来的,但它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也正因此,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的对话,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人性是最重要的,不但学生能得到解放,老师自己也解放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孔子的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他跟子贡说,颜回我们是比不了了,他能举一知十,我们只能举一知二,大家都是一般人。他讲举一反三的问题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他发脾气不是因为学生答对或答错,而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懒惰的学生,尤其是懒于思考的学生发脾气。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效仿的。目前,一些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学者把知识搞得太死板了,一切都放在一个一个的小格子里,却不知道世界是变化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语文是个大杂烩,它必须包括有工具性、知识性的内容,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这不能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所以我们对理想的语文老师的要求是——有综合素质,能够在讲工具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进去人文性。我在新加坡给学生讲当代文学时,曾讲到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这是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内容是关于解放战争中一个解放军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我讲这篇课文时竟然把学生都讲哭了。一开始我搞不明白:新加坡的青年学生对共产党、对解放军也没有什么感情,为什么会哭呢?后来我意识到,是课文本身打动、感染了学生。此篇课文是以一个女兵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朴实、可爱的小伙子,刚刚还活蹦乱跳地跟一个媳妇借被子、转眼就牺牲了的一个过程,这里面体现出的恰恰是人性的东西,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真情。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写的故事能够打动如今的新加坡学生。这次上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讲课并不是非要灌输知识,其实,作品本身就会打动学生,教师若把作品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假如教师一开始就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仅很难感染学生,而且可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恐怕也是现在多数语文课使学生厌烦的原因之一。
谈及现在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回避高考的问题。目前高考的主要问题是题型比较僵化,去年的题型考完之后就成了一个指挥棒,全国的高中生都在练习这种题型。大部分出题者对题目本身推敲得还不够,每年都有提出异议的,指导思想还是标准答案。这跟整个高考体制有关,因为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尽管大家也知道只要是统一考试就必须得有标准答案,这是个弊端,但目前似乎专家、学者也都无能为力,也只有随着自主招生的扩大,这个标准答案才能被打破。因为自主招生可以不搞标准答案,可以增加录取的灵活性,当然,同时也要求阅卷者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素质,就考一些文学欣赏题,而文学欣赏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见仁见智了。这里面就有了矛盾:如对于一首古诗,问这首诗里哪句话是最精彩的?哪一个地方是诗眼?若出题者依据一本古诗注解参考书,认为某句话是最精彩的,就把这个作为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很可能会把这个答案推翻。这样一来,阅卷者就没有参考标准,很可能出现随意打分的现象,这样又会把素质考试考死了。怎样灵活地考素质,这是我们现在包括未来几年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我当中学语文老师时曾讲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指教师要教给学生高考的知识点;“另一条腿”是指除了应对高考,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我认为,在学生上高一的时候,教师要对高考持随便的态度,因为高一离高考还远,不应把学习完全与高考挂钩,而要解放学生,打破所有的教条规程,让学生打好基础。到了高二,教师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高考的东西很简单,假如骑着没有鞍子的马就能跑得很好,那么放上鞍子又有什么不行呢?放上鞍子不就是多了几条“规矩”吗?等学生到了高三时,教师一定要讲这个“规矩”,即如何对付高考的那一套内容,进而让学生能从容应对高考。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呼吁语文高考改革;另一方面,作为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高考改革,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两条腿走路”。
(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