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觉得,冥冥之中,人们的血脉与乡村有着说不清楚、割不断的联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淡泊意境引人遐想,很多人会在周末、节假日携家人赴乡村,感受乡村的开阔与质朴,感受田园生活的闲适。著名学者费孝通曾说:“我们中国社会,本就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农业人口居多,每一个人,向上追溯两三代,都是乡里人。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地的不二选择。”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村落超过400个,它们见证着光阴,以不同的姿势与我们默默对视,传递着天地之悠悠。
  一
  传统村落承载着荣耀,承受了岁月的洗礼。有时它像满腹经纶的老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当我游走在全国传统古村落——山水画般的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时,就被那经受岁月洗礼的土楼群所牵引,而脚踩着鹅卵石、青石条,目睹那黄泥垒就的沧桑古墙,更让我感到仿佛在穿越中与一位老者对话。
  黄田村元代开村肇基。古老的太阳在这里已经照耀了800年,现在依然那样美丽而又和蔼地照耀着。故事和传奇便从这人文景观里生出。自明代开始曾氏一支便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清早期开始,曾氏通过广置良田种植贩运烟草等方式,成为平和的望族,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富饶和喜悦。自古以来,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说法。直到现在,依然实行着科教兴国的国策。黄田曾氏有远见卓识,在繁衍发展中非常重视文武兼修,在不同聚居地都创设书院、创设武馆,聘请名师授业。三世祖妈“八婆太”的书田制度,更激励莘莘学子习文练武。被曾氏后人敬称为“八婆太”,是曾宗琼的夫人张氏。她贤淑、通情达理,佐夫辛苦起家,膝下无子,族人纷纷要以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她,但是她思虑再三,恐怕嗣子今后不务正业,挥霍无度,荡尽家产,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于是张氏婉言谢绝各位族人立嗣过继的建议,毅然决定把巨大家产均分三份:一份用于设立书田制度,奖励后裔子孙有功名者,“文全武半”;一份用于每年春秋两祭及清明为公婆扫墓费用;一份用于九峰县城西门外五公埔建立“崇文家庙”,奉祀宗琼公和张氏太。张氏不立嗣,献巨产,设置书田,育才树人,给黄田曾姓后人很大鼓舞,造就许多人才。清以来有过文武举人21名,即文举10人,武举11人,其中进士3人。可谓人才辈出,盛极一时,素有“黄田府”之美称。黄田曾氏因在清代兼有文武进士而被乾隆皇帝敕赐“文武世家”荣誉称号及匾额。
  黄田有一股不显声色的底气。提起黄田村的底气,不能不说曾萼。
  曾萼(1721-1797),为平和曾氏13世裔,清乾隆庚午科(1750)举人、辛未科(1751)进士,官至知州。相传他一生公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孝告老,服务桑梓,忠厚好义,让后人称颂的遗闻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曾萼于乾隆年间中进士,解甲归田后建起了詠春楼,当时的吏部尚书谭尚忠为之题额。谭尚忠是清代文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入仕前和曾萼是同窗。據说,谭尚忠文章略胜曾萼,但是曾萼却以忠厚好义领先科举,为官后曾萼经常接济谭尚忠,谭尚忠才得以文星大显、金榜题名。后来,曾萼厌倦官场、告老还乡还是由谭尚忠帮助促成的。
  一个村落,一道道历史的镌痕,一个个往昔的故事,给人们以许多遐想。
  二
  传统村落崇尚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化环境,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有时它是属于自然的。不知是自然造就了它,还是它诠释了自然的本意。在我看来,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最具抒情意味。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全国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冠以“闽南周庄”。它在文化地缘上是永定客家文化区域的延伸,西与永定县相接,南与平和毗邻,东北是书洋镇。一条溪流弯弯曲曲从峡谷中奔泻而来,从村落中穿梭而过,将塔下村划分为南北两个组团,使村庄变得更加灵动与野性;东西两侧两座山自南而北蜿蜒,围绕村落,托出村落屋顶的曲线空间感。塔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张氏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于是就有了这个村名。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茅屋已不适应聚居的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朝末年,张氏族人因地制宜,在沿溪两岸空地上,又建起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有方形的、圆形、围裙形、曲尺形,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青山绿水、游动的溪流滋养了塔下村人,塔下于是成为南靖县的第一长寿村。
  我曾来到这里,在斜斜细雨密织之中,倚着雕窗外望,一派郊野荒古意,别有情调。一伸手便撩到了一丝丝一缕缕轻轻盈盈舒卷飘荡的雾霭岚气。赏景之外,喝上曾氏阿婆的热茶,聊些闲散的话题,虽只是片刻,也可抵十年尘梦。
  三
  传统村落建筑实际上反映着相应村落原住民的文化理念,有时它就有与生俱来的文艺范。西丹,让人意犹未尽。
  西丹静静地隐藏于漳浦县深土镇丹山脚下。村庄西面为陈姓聚居地,原叫西陈社,后因“陈”与“丹”闽南方言谐音,又因其位置偏丹山之西,故而得名。这个隶属于深土镇山尾行政村的小村庄,总人口只有400多人。但是,可别小觑这个村庄,它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来西丹,不进“五落官厅”,不算来过;“五落官厅”是西丹的灵魂,亦是林氏后人的骄傲。
  “五落官厅”位于村庄正中央,由一座府第和左右对称的六组厢房组成,布局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府第由门厅、二堂、正堂和后堂四个部分所组成,面阔五间,进深二到三间,显得错落有致。屋顶为硬山顶,屋内呈梁架结构,斗拱式建造,雕梁画栋,异常美观。厢房之间以及府第和厢房之间互相连通,便于家族内部的人际往来和管理。“五落官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独特而精湛的闽南建筑技艺。
  相传,官厅肇基林邦曾在广州、漳州开设十三家丝绸行,经商十多年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成为巨富,后世称他为林邦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明节,林邦返乡祭祖,路过丹山脚下时,觉得这里依山傍水,风水绝佳。于是就在丹山脚下择地作为宅基地(后称为西丹的地方)建造府第。这也就是西丹的“五落官厅”。后来,林邦的孙子林寅登考中武科进士,官至四品侍卫,归休后定居西丹村,续建官厅,遂成现在规模。
  林氏后裔尚武。为方便子孙后代学习、练武等日常活动和防御外敌入侵,林姓长辈在官厅后200米处石山上建寨子堡,即“西丹古堡”。城堡依山形而建,就地取材,浑然天成,由一座主楼和一组不规则的山寨组成。寨墙西北面作弧形,东南面呈多角形,平面西北至东南约55米,东北至西南约30米,墙以乱石和三合土夯筑而成,高低不一,部分根基据自然岩石而不加构筑。西北角是最高处,设有瞭望台,东南角为寨门,用石板构筑,又根据天然形成的山洞设置水门和暗道,通向楼外的崖石中。其地势险要,难以攀越,成为强有力的防御工事。
  置身古堡,颇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站在台上向远处眺望,下面庞大的“五落官厅”建筑群一览无遗。城堞上苔痕斑驳,古藤漫漶,堡中草木幽深,时光从断垣残壁坚硬的质地漫流而去……也许,残缺也是一种美,这里曾是电影《欢乐英雄》的取景地。
  漳州的传统村落各具特色,承载这璀璨的地域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旅游资源。回望村头白垩粉墙“振兴乡村”的标语,那便是为传统村落许下的美丽发展愿景。
其他文献
明朝中期的邬尚达是福建福清人,他性格刚强而又耿直,起初在布政使衙门里担任一个小吏,因为清正廉洁,从来不倚仗官府的势力,干那些害民扰民的勾当,被上司推荐到河北任丘县担任县尉。邬尚达兢兢业业,执法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有位朝中重臣,名叫李时,官居吏部尚书兼大学士,也是任丘人,他曾感叹地对朝廷派往各地巡视的使者说:“在我家乡担任县尉的,最优秀的要数邬尚达了,凛凛然颇有古代铁面御史的风骨,只可惜他的职位太低
期刊
[摘要]乾隆《雅州府志》目前的通行本是光绪补刻本,由于其内封面署年为光绪十三年,前人著录版本时疏于对雷登门识语的释读,忽视这一工作实由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903-1905)时任雅州知府联豫主持补镌,补刊署年应为光绪三十一年而非光绪十三年。通过对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的版本辨析,综合考查府志三次刻本的历史背景,并由土司图资料流向的线索,发现乾隆《四川全图》(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和《皇清职贡图》皆
期刊
对于新年的即将到来,人们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经历过了鼠年的新冠疫情,人们的心情更迫切了。  诗人具备有更敏锐的眼光,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厦门诗人策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年主题诗会——“我的诗意我的城”,也许是对来年,对这座新兴的海滨城市有所期许和祝福吧。  对于厦门,我是一位匆匆过客,虽然儿子、儿媳都在那儿工作生活,但我更喜欢南靖小县城的小巧与秀美,喜欢老家土楼山乡的安静。而厦门这座城也给我带来诗意
期刊
两座桥并排横卧在罗锦河上,相隔只有十几米远,一新一旧,一大一小。  旧的那座仅能供人通行,桥面以青石板铺就,两边是石砌的护栏,一头系在河道这边,另一头插入对面的罗锦村。这是一座幽静的小桥。桥头一棵百年老榕,在“米克拉”台风来临之前,长得枝繁叶茂,长髯飘飘,巨大的树冠遮盖了一方天空。细雨时候,从树下走过,头发一点都不会被打湿,树荫覆盖到的地面一定是干的。晴好时候,阳光透过千枝万桠,投射在地上,把地面
期刊
走着走着,回头,不知怎么,就剩下了。  三十一过,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剩女”,还是大龄的,惨上加惨。  无论是一线城市高档写字楼里的露西玛丽,还是城乡结合部的翠花素芬,躲得了明枪暗箭躲不了家里的催婚。  倘若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养得起自己,偶尔还有买得起奢侈品包包犒劳自己的能力,在外人面前打着独立自强新女性的口号,一提婚姻潇洒笑之,回到家,面对父母却溃之千里。  关于剩女的定义,我觉得这是个带有贬义性
期刊
在我们周边很大区域没见过纺车,家中缝衣纳鞋所需的线,都是拧坨子和麻线捶这两样原始工具来完成。  拧坨子很简单,取一根筷子,底端用明钱子或锡块作为重力,使之下坠。明钱子好办,现成的孔,套进筷子固定,上端一厘米处刻一个凹槽,这个凹槽是拧成的线和棉花的过渡节点。拧成的线绕在筷子中间,继续拧动筷子旋转,手指灵巧地把棉花续匀向手指外放,在旋转中棉花迅速变成棉线,松软的棉花不断地被手指传送到手指外,拧坨子还在
期刊
夫妻俩在磕磕碰碰中不知不觉过了三十多年,如今孙子管叫他们爷爷奶奶了,虽一大把年纪了,可谁也改变不了那臭脾气,都喜欢看到对方的不足,都不想欣赏对方的优点,无论大事小事,夫妻俩都很难把话说到一块。只要一搭上腔,就少不了擦枪走火,时不时争上几句,好像不吵架,这日子就过得没滋没味。子女们都说他俩,好像不是一对恩爱夫妻,倒像是前世结下的一对死对头和老冤家。  夫妻俩的争争吵吵随着妻子的一场大病而宣告结束。做
期刊
车墩古城淹没在水中那天,正是1986年入伏的时节。  那时,漳江上游的峰头库区二期工程竣工,水库下闸蓄水。十几天后,几场大雨使水位急遽上涨,渐渐漫向车墩古城的四门。闻讯而来的人们站在高处远眺,旧时的沟壑水田、茶坡林地,已变成了眼前的一片汪洋。水位还在一寸寸涨起,渐渐漫过车墩古城三米多高的围墙……  记忆中,那些天父亲隔三差五就搭车前往马铺车墩。那年我刚在诏安一中读完初中,性格内向的我一向不喜欢过问
期刊
小满,这个季节是我喜欢的。连着几日下雨,天气不再炎热,风吹过来也是带着一丝淡淡的湿气与凉意。  闽南的小麦要比北方早一些,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每年农历的二到三月份,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季节,金黄色的麦田渐渐褪去了青涩,一阵微风吹过,沙沙作响,麦浪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麦子的清香。  二月的麦子,这个时候还不太成熟,但麦穗已经饱鼓鼓的了,薄薄的皮包裹着浓浓的汁,香味馥郁,拔下一穗来,双手合十放在
期刊
一座永远熄灭的古火山口,不在高山之巅而在大海之中。两座火山岛耸立在几海里外的海面上,十几公里的海岸线铺展着黑灰色的火山石,透视海底,海岛与海岸的火山石应连成一片。据专家考证,这个火山口最后一次爆发,距今近两千万年,火山灰散落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整个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海底古火山口。这就是漳州火山岛遗址,已建成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漳州火山岛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是揽胜休闲的好地方。可遥望碧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