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如洗的清官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中期的邬尚达是福建福清人,他性格刚强而又耿直,起初在布政使衙门里担任一个小吏,因为清正廉洁,从来不倚仗官府的势力,干那些害民扰民的勾当,被上司推荐到河北任丘县担任县尉。邬尚达兢兢业业,执法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有位朝中重臣,名叫李时,官居吏部尚书兼大学士,也是任丘人,他曾感叹地对朝廷派往各地巡视的使者说:“在我家乡担任县尉的,最优秀的要数邬尚达了,凛凛然颇有古代铁面御史的风骨,只可惜他的职位太低下了!”是啊,七品县令,尚且被人们称为“芝麻官”,所谓县尉,不过是县令的区区属官,相当于今天的县属公安局长罢了,简直不能入流;而御史大人呢,既能监察满朝文武大臣,又能考核地方各级官吏,早已进入权力核心,是皇帝倚重的左臂右膀哪!因此,邬尚达虽有当御史的能力,却哪有当御史的资格?
  邬尚达在任丘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父母亲去世,回家乡守丧。丧期结束后,又往江西雩都(今称“于都”)任职。其时,文武双全的著名大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也在江西庐陵担任县令;后来,王守仁升任南赣巡抚时,又在赣州府设立“社学乡馆”(《王守仁全集》卷五),在雩都县建立社学,以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王守仁对邬尚达相当赏识,称赞邬氏的清廉为“天下第一”。再往后,邬尚达被调往湖北大冶担任主簿——即县令手下掌管文书的小官。不过,大冶当时是苗族聚居地,相对来说,比较贫穷落后,派往那儿任职的官员们都不愿意去,因此,邬尚达得以兼任代理县令一职。邬尚达怜贫恤苦,对那些陋规陋习一律废除,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比如说所谓“例金”,就是官员按照惯例获得的好处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潜规则”吧,邬尚达则一概谢绝,“锱铢无所取”(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一),即一丝一毫也不收取。问题是,主簿职位既卑,俸禄又薄,不利用潜规则收取一点“例金”,很难养家糊口哪,于是,邬尚达竟连一日三餐也难以周全了。有个老百姓看他实在可怜,特意将自己积存的一点白米送到邬尚达的家中,请他收下。邬尚达坚决不肯接受。那个百姓苦苦请求说:“我并不想玷污大人您的名声,也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请大人您帮忙,只因看到您这样一位父母官竟然如此贫困,日子过得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实在于心不忍啊!”邬尚达恳切地回答:“你的心意我領了,我虽然贫困,但毕竟还有薪俸,日子还是过得下去的,你不必为我担忧。”那个百姓只得带着米无奈地离开。有一年,大冶遇上了大灾荒,邬尚达怜悯百姓,不忍心采用强硬手段收税逼税,因此没能完成上面交下的赋税任务,被处以“夺俸”的责罚。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互相责备道:“我们的主簿大人被剥夺了薪俸,不就要被活活饿死么!”于是人们想方设法:或借贷,或变卖家具,或富户捐资,日夜运作,很快就把所欠赋税补足补齐了,大冶竟成为一郡之中最先交完赋税的县份。不消说,上面对邬主簿的“处分”也很快撤销了。邬尚达在大冶当了十年主簿,因年老多病而辞职还乡时,大冶百姓成群结队,扶老携幼,不但一直送到数百里外,而且“号泣载道”,即一路都是悲伤啼哭之声,那种场面,怎不令人感动!邬尚达的上司、兴国知府吴希贤也赠送他一首送别诗道:“十年作簿贫如洗,不改平生一寸丹。”邬尚达离去后,大冶百姓还替他建立了生祠,岁时祈祷,一则希望他健康长寿,二则表示不能忘记这位体恤百姓的“恩公”。
  回到家乡后,邬尚达更加贫困,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他居住的屋子,又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化为灰烬。他的同族人中有个在河源担任县尉的,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见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就送给他一件衣服。邬尚达知道这个族人的家产多为不义之财,坚决不肯接受。最后,邬尚达于饥寒交迫中病逝于寄寓的场所——旧屋被焚而又无力构建新屋,自然只能寄居于亲戚朋友或祠堂庙宇之中了。临终之际,他还谆谆告诫两个儿子道:“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官,没能留下一分一寸的财产给儿孙,你们千万不要借债替我办丧事,以加重你们的负担啊!”他们这个邬氏家族中,靠着做一个小官小吏而发家致富的多得很,唯独邬尚达一生清白,人们都说他的志节操行有如东晋名士陶渊明。福清濒临东海,晚明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的叶向高也是福清人,与邬尚达并有姻亲关系。邬尚达的生卒年不详,估计与王守仁、李时大致同一时期。而王、李二人去世二三十年后,叶向高才出生,因此,从年龄上看,叶向高显然比邬尚达小得多——估计叶氏是与邬尚达的儿孙辈结为姻亲吧?站在这位乡中先贤的坟前,叶向高感慨地作了这么一副对联:
  “滨海村落许多,此处见衣冠冢文物;
  吾乡缙绅无数,惟君是清白吏子孙。”
  所谓“衣冠冢”,本意是说黄帝在位若干年后,成仙升天而去,并没有死,群臣只得将其衣冠埋入坟中。后来又指没有尸骨,只埋着死者衣冠的坟墓;还有就是死者已葬于另一处,再于此处设一衣冠冢以示纪念。邬尚达在家乡逝世,那段时间又无战乱,坟中所葬显然不仅仅是衣冠。因此,叶向高的“衣冠冢”并非实指,却表达了自己与家乡人民对死者的崇敬与怀念。
  清正廉洁到一贫如洗、无钱无财甚至身无居所,一心为民。为官如此,怎能不赢得人们无比崇敬、无限怀念呢!
其他文献
陶斋是间乡村旧学堂,位于东山县港西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陶斋还在使用,是港西小学的旧址。荒废了几十年,陶斋渐渐被人遗忘。好在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建在港西牛犊山的中驰山庄日渐红火,陶斋也被列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复兴项目,得以重新修复。  说陶斋,免不了说到它的村子。陶斋所在的港西村地理位置很好,很令人羡慕。村落在港西湾的西边,全村环后尾山而居,往西山与山之间夹着大片的良田。
期刊
12月的冬天,北方早已树木凋零,花草枯萎,雪花纷飞,银装素裹。而在闽南的集美海滨,依然风和日丽,树木青葱,满目翠绿。感觉不到寒冬的凛冽,自然界恩赐这里温暖如春,阳光柔美。  12月6日上午,晴空碧朗,几缕白云笑挂蓝天。受好友盛邀,走进厦门园博苑游览。时隔13年,让我又一次亲近碧绿浸染的海湾湖畔,拥抱滨水湿地公园。  13年前,刚开园不久,我第一次来游览,往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如今,园博苑景色绚丽,
期刊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因屡立战功而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至极。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 ,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开始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卢沟桥风云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
期刊
2008年的夏天,屋角的燕子早就习惯了隔壁家婶子的破锣嗓,整条巷子溢出了青春汗水的味道。“成长”这个词我们在一瞬间被懂得,但却宛若爬向星空的天阶,很漫长,很漫长,要用一辈子去诠释理解。  “救国!救国!”阿绵右手拍在墙上边用闽南语大喊着。  我边跑边往回看,隔壁的婶子刚从我家借了把凳子出来,我刹不住脚,跌倒扑在她怀里。  就在这瞬间恰巧被追逐着我的皮蛋赶上,她不依不饶,揪住我的衣袖:“抓住了!” 
期刊
1932年的某一天,沈从文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到湘西的故乡探亲,这次的故乡之行让他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湘行集》这本书。  《湘行集》的前半部分是沈从文在返乡的路途中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书信。2002年6月,岳麓书社出版了一套共20本的《沈从文别集》,是小开本。《湘行集》是这套书里的一本,封面有著名画家、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的风景写意画。更弥足珍贵的是,《湘行集》里还有沈从文自己画的涂鸦式的铅笔画,赏心
期刊
时间如深秋的落叶纷纷飘散了。忙忙碌碌的时光里,心渐渐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堡垒里,一次说走就走的驴行,放飞了心灵,让思绪在蓝天碧水间,轻轻舒展,携一份云淡风轻,感悟生命的纯粹,丰润生活的底蕴,沉淀精神的饱满。  秋日艳阳高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应同事朋友之邀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小型的驴行活动,一袭清风,一路欢歌,车抵革命老区村——红星乡六洞村。青山脚下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溪水潺潺,鸡栖于埘,狗吠深巷中,
期刊
蛰居城里久了,每日耽于工作事务和日常生活琐碎,有时难免会产生一股别离城市,到郊野乡间透透气的冲动。这样的去处不必太远,出城十几二十公里,约略半个小时车程可达,想来并非可望不可及的奢求。正值初冬时分,阳光和煦,闽南小城漳州的天气就是这样令人倍感舒爽。择个闲适的周末,驱车出城,沿圣王大道北行约4公里,右拐进入新修的广场连接线继续东行,过了北溪大桥辅道,穿桥洞左拐,就到了此行目的地扶摇村。  一  这是
期刊
忘了什么时候买的《瓦尔登湖》,记得第一次阅读感觉晦涩得很,就像一个无趣且很难接近的人一样,于是便随意翻阅,粗略看看,至于其中意蕴终究不得其解。再次阅读《瓦尔登湖》是在一个安静的时光,我安静地打开书,慢慢走近微风拂面、清澈澄静的瓦尔登湖,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耐人寻味的书。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去到了瓦尔登湖,自己建了一间小木屋。他在湖畔独居两年又两个月,在四季循环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社群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以“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扩展为不同虚拟社区“我们”与“我们”的交流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学自我身份认同的再思考与再建构.本文以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快手”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田野调查方法复观虚拟社区中的文化表达与自我认同过程,揭示出以“快手”为代表的视频交互型虚拟社区在给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