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下的方向 最好的自己
一、挑灯夜战剖教材,齐心协力磨微课
记得每次在高强度的训练后,大家匆匆吃完晚饭就在一起探讨比赛规程中的30个教材内容,有些教材内容较为生僻,平时较少接触,当大家把握不准它的要点时,就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经常为了能探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练习手段鏖战到深夜,就这样,将30个教材的重难点、练习方法等全部梳理了一遍,并详细地做好了记录,这个环节不仅使每一位参赛选手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还提供给参赛选手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范本。
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模拟微课,模拟微课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它不同于以往的模拟上课、说课,是在规定时间内在有学生的条件下对真实课堂的一种微模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组织性。
笔者第一次模拟微课时,抽到《足球脚背正面运球》,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击球部位的准确性,难点是控球的稳定性。整节课下来感觉不太流畅,很多问题直接显现出来,如,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教师在示范动作时缺少学法指导、部分练习环节没有紧扣重点等。针对上述问题,教练员团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使笔者受益匪浅。就这样,大家在每次的模拟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比赛中,笔者抽到模拟微课内容是《体操器械类—单杠跳上成正撑》,正是因为赛前的精心准备,笔者拿下了小组第一的好成绩。
二、高规高质高标准,突飞猛进提升快
“同志们!这是一场高规格高要求的比赛,你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准备一下,再来一次。”这是教练员口中说得最多的话,在集训过程中每名成员都格外用心和努力。经过这段时间的高强度磨炼,每一名成员的技术、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专业技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教学设计的把握更加明确,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样的集训和比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三、感恩路上有你我,从此结下不解情
红花油的味道还弥漫在体操馆,每次训练的汗滴还留在训练场上,这样的经历很可贵。在余立峰老师的引领下,浙江省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认真负责、亦师亦友的教练员团队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参赛团队成员的技术等被培养得更有模有样。每位参赛选手综合能力的突飞猛进都离不开并肩作战、肝胆相照的队友们的相互帮助与支持。
比赛已经结束,回忆已成往事,未来仍需努力。感谢主办方能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全国体育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它让我们相识、相知、成长。体育教师需要这样的促进和成长,朝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的我们就是最美的自己。
前行中感受幸福
本次比赛和集训是参赛选手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除了经历后的幸福感动,也都取得了较大的進步和突破。对笔者而言,最满意的是专项技能的提升。通过多个晚上的挑灯奋战,顺利解决了30个教材的重难点和练习方法。每一次的突破都有背后强大而贴心的教练团队的助推,在技术上,他们严格要求;在理论上,他们分享宝贵经验,引导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提出宝贵建议,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进。
在集训的过程中,参赛选手都能将自己的状态展现出来,但面对集体项目时,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选手们的动作规格都较到位,但动作标准、动作节奏以及情绪表达上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动作整齐划一是团体项目的重要要求,正是这样的要求,团队成员在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扣脚、每一次摆臂中都努力将动作幅度、速度和节奏做到一致,通过团队的努力,不仅做到了动作规范、节奏及情绪的统一,而且还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本次比赛,笔者面对武术器械(健身短棍)束手无措,在教练团队的帮助和引领下,将武术器械动作一遍遍地重复,并一次次地进行录像比较,最终掌握了动作要领。刚刚开始练习时,全身肌肉的疼痛让人难以忍受,每一次拉伸都能深深感受到肌肉拉伸带来的痛楚,笔者才明白想征服这套套路并不容易。在很快适应这样的练习节奏后,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找到了限制自己将动作做到位的原因——柔韧性差,针对此问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在弓步、马步、跟步的组合脚步的练习中,不断突破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动作才逐渐流畅而有力。但面对武术的演练风格和部分动作不够沉稳时,笔者又不知所措,在教练团队的帮助下,演练风格及动作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技术与理论上的不断挑战和提升的过程,使笔者在练、学、教上都取得了进步和突破,虽然在比赛中,做得还不够完美,但笔者没有遗憾。笔者认为,本次比赛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展现体育教师最高的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借助此平台,促进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去努力发展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比赛已经结束,但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参赛选手应继续前行。
挥汗奋斗在左 拥抱幸福在右
一、投入集训,挥洒汗水
回想在杭州东方中学集训的那些日子,都是挥洒汗水,使尽洪荒之力的充实和酸爽。广播体操、武术操细化每个动作的角度和时机,队列队形抠出棱角分明,自选专项的规范到位,看课评课分析探讨深入。在彼此相伴的集训中,大家亦师亦友,共同勉励学习,体育人的精神相互感染着,每次的训练都清晰地感受到身体到达“极点”的肆意挑衅,是对身心的一次磨炼,也是积累与提高的最佳时机。
二、广体赛事,跌宕起伏
浙江代表队的6名选手着蓝色运动服,将集体广播体操和武术操一气呵成,整齐划一,虽然动作不够完美,但团队的气势和风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赛场上。团体赛后,接下来就是自选项目、教学设计和评课以及模拟微课。本次比赛的自选项目的出场顺序和模拟上课内容及顺序均通过电脑抽签决定。模拟微课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内容,如何在10分钟内将主教材更好地呈现并解决重难点呢?当晚,所有参赛团队都在进行紧张的探讨与交流,在梳理整合教学思路的过程中,梳理、推翻、再梳理,一遍又一遍,这个夜晚注定了充满了紧张与争论。 第2天,到达场地后,面对笔者将要教授的6名大学生,与他们进行了短暂交流,接到教授内容后,笔者脑中开始放“电影”,教学内容的流程,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教学示范与学法指导,练习密度的把握,技能组合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等,10分钟后,随着一声哨响,笔者投入到了10分钟的微课中,带动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教学思路清晰。“谢谢评委老师,我的微课到此结束”。不管结果如何,结束本次微课就是完成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经过紧张的等待,最终笔者获得模拟微课第一名!
三、平心工作,拥抱幸福
就像所有的获奖者一样,感谢,不是台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沉甸甸的证书,虽然仅写着1名参赛选手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团队在背后默默付出和帮助!一路走来,给予参赛选手帮助和指导的教师们,给予相互信任和鼓励的参赛队友们,让参赛选手拥有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作为体育教师,深知理论与技能都需要不断提升,应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与学,并时刻提醒自己:体育精神的不放弃和不断追求是体育人的灵魂。
百炼终成钢
作为有幸参与本次比赛的一员,回想起备战和比赛的全过程,感慨颇多。6名参赛选手来自不同地市,相互不熟悉,在广播操和队列内容上,各有各的动作标准,缺乏统一性,仅有1名选手是武术专项,要想在武术健身操的动作上整齐划一,并能打出中华武术的精、气、神更是难上加难。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突破精准性和默契度是一个挑战。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组织较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商讨并制订训练方案,安排集训时间和地点。教练组迅速对集体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参赛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摸底。在教练组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剖析下,选手也发扬了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精神。选手们相互纠正错误动作,教练组再根据每一套、每一节操的特点进行动作规范统一。哪个动作要停,停在哪个位置,停多长时间都一一明确,力求练到精准。选手们先进行单个动作的分解练习,再进行集體合练,不统一的动作再定位规范,“斜上举、侧平举、弓步、马步、扣脚、转体、摆头……”一个个细节动作都不放过,不整齐就不停地反复练习。在集训的这段时间里,每天早7点到晚23点,长时间、高强度地穿插训练各个项目。虽然每天都感觉体力严重透支,累到了极点,身体也出现各种伤病情况,但每一名成员为了不影响进度,不拖累团队,在疼痛难忍时也只是匆匆喷上止痛药,贴上膏药,又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之中。在这样艰辛的训练局面下,选手之间的团结尤显珍贵。教练们也不断地激励着参赛选手,敦促他们不断提高水平。
在解决了团体默契问题之后,本次比赛还面临一个困难,那就是上模拟微课,这种新形式的模拟上课要求在10分钟的时间里,在6名大学生充当学生的情况下,完成一堂课主教材内容的模拟教学。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在上课时既要体现教师的讲解、示范、组织调动、语言教态等基本功,又要合理、高效地安排学生的学练,体现科学的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还要做到课堂总体调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练组在了解每一位参赛选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位选手的优势和不足制订了个性化的练习方案。白天的时间进行集体项目和个人专项练习,晚上的时间进行模拟微课练习。
教练组除了引导选手们模拟微课的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教学注意事项等,还针对比赛要求涵盖的10个大项的30个教学内容要求选手们一一过关。在此基础上,选手们分组讨论教学重难点,针对重难点进行科学的、有实效的教法和学法设计,通过相互间的课堂模拟试讲找出各自微课中存在的不足,彼此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在模拟微课练习中,每位教练都细心地为每一位选手的微课情况进行诊断指导,从每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教学方法,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动作姿态、队伍调动等,教练员们都做了规范和完善,使选手们能够快速地把握模拟微课的精髓和要点。
通过这段时间的集训,在百炼终能成钢的信念支撑下,完成了本次比赛,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如,在理论设计比赛中的时间把控不好,在观课评课的注重点上把握不准等。体育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锤炼和完善的职业,本次结束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做到“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笔者相信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更快、更好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挑灯夜战剖教材,齐心协力磨微课
记得每次在高强度的训练后,大家匆匆吃完晚饭就在一起探讨比赛规程中的30个教材内容,有些教材内容较为生僻,平时较少接触,当大家把握不准它的要点时,就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经常为了能探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练习手段鏖战到深夜,就这样,将30个教材的重难点、练习方法等全部梳理了一遍,并详细地做好了记录,这个环节不仅使每一位参赛选手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还提供给参赛选手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范本。
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模拟微课,模拟微课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它不同于以往的模拟上课、说课,是在规定时间内在有学生的条件下对真实课堂的一种微模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组织性。
笔者第一次模拟微课时,抽到《足球脚背正面运球》,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击球部位的准确性,难点是控球的稳定性。整节课下来感觉不太流畅,很多问题直接显现出来,如,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教师在示范动作时缺少学法指导、部分练习环节没有紧扣重点等。针对上述问题,教练员团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使笔者受益匪浅。就这样,大家在每次的模拟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比赛中,笔者抽到模拟微课内容是《体操器械类—单杠跳上成正撑》,正是因为赛前的精心准备,笔者拿下了小组第一的好成绩。
二、高规高质高标准,突飞猛进提升快
“同志们!这是一场高规格高要求的比赛,你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准备一下,再来一次。”这是教练员口中说得最多的话,在集训过程中每名成员都格外用心和努力。经过这段时间的高强度磨炼,每一名成员的技术、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专业技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教学设计的把握更加明确,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样的集训和比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三、感恩路上有你我,从此结下不解情
红花油的味道还弥漫在体操馆,每次训练的汗滴还留在训练场上,这样的经历很可贵。在余立峰老师的引领下,浙江省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认真负责、亦师亦友的教练员团队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参赛团队成员的技术等被培养得更有模有样。每位参赛选手综合能力的突飞猛进都离不开并肩作战、肝胆相照的队友们的相互帮助与支持。
比赛已经结束,回忆已成往事,未来仍需努力。感谢主办方能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全国体育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它让我们相识、相知、成长。体育教师需要这样的促进和成长,朝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的我们就是最美的自己。
前行中感受幸福
本次比赛和集训是参赛选手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除了经历后的幸福感动,也都取得了较大的進步和突破。对笔者而言,最满意的是专项技能的提升。通过多个晚上的挑灯奋战,顺利解决了30个教材的重难点和练习方法。每一次的突破都有背后强大而贴心的教练团队的助推,在技术上,他们严格要求;在理论上,他们分享宝贵经验,引导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提出宝贵建议,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进。
在集训的过程中,参赛选手都能将自己的状态展现出来,但面对集体项目时,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选手们的动作规格都较到位,但动作标准、动作节奏以及情绪表达上都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动作整齐划一是团体项目的重要要求,正是这样的要求,团队成员在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扣脚、每一次摆臂中都努力将动作幅度、速度和节奏做到一致,通过团队的努力,不仅做到了动作规范、节奏及情绪的统一,而且还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本次比赛,笔者面对武术器械(健身短棍)束手无措,在教练团队的帮助和引领下,将武术器械动作一遍遍地重复,并一次次地进行录像比较,最终掌握了动作要领。刚刚开始练习时,全身肌肉的疼痛让人难以忍受,每一次拉伸都能深深感受到肌肉拉伸带来的痛楚,笔者才明白想征服这套套路并不容易。在很快适应这样的练习节奏后,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找到了限制自己将动作做到位的原因——柔韧性差,针对此问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在弓步、马步、跟步的组合脚步的练习中,不断突破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动作才逐渐流畅而有力。但面对武术的演练风格和部分动作不够沉稳时,笔者又不知所措,在教练团队的帮助下,演练风格及动作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技术与理论上的不断挑战和提升的过程,使笔者在练、学、教上都取得了进步和突破,虽然在比赛中,做得还不够完美,但笔者没有遗憾。笔者认为,本次比赛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展现体育教师最高的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借助此平台,促进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去努力发展技能,提高教学水平。比赛已经结束,但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参赛选手应继续前行。
挥汗奋斗在左 拥抱幸福在右
一、投入集训,挥洒汗水
回想在杭州东方中学集训的那些日子,都是挥洒汗水,使尽洪荒之力的充实和酸爽。广播体操、武术操细化每个动作的角度和时机,队列队形抠出棱角分明,自选专项的规范到位,看课评课分析探讨深入。在彼此相伴的集训中,大家亦师亦友,共同勉励学习,体育人的精神相互感染着,每次的训练都清晰地感受到身体到达“极点”的肆意挑衅,是对身心的一次磨炼,也是积累与提高的最佳时机。
二、广体赛事,跌宕起伏
浙江代表队的6名选手着蓝色运动服,将集体广播体操和武术操一气呵成,整齐划一,虽然动作不够完美,但团队的气势和风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赛场上。团体赛后,接下来就是自选项目、教学设计和评课以及模拟微课。本次比赛的自选项目的出场顺序和模拟上课内容及顺序均通过电脑抽签决定。模拟微课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内容,如何在10分钟内将主教材更好地呈现并解决重难点呢?当晚,所有参赛团队都在进行紧张的探讨与交流,在梳理整合教学思路的过程中,梳理、推翻、再梳理,一遍又一遍,这个夜晚注定了充满了紧张与争论。 第2天,到达场地后,面对笔者将要教授的6名大学生,与他们进行了短暂交流,接到教授内容后,笔者脑中开始放“电影”,教学内容的流程,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教学示范与学法指导,练习密度的把握,技能组合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等,10分钟后,随着一声哨响,笔者投入到了10分钟的微课中,带动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教学思路清晰。“谢谢评委老师,我的微课到此结束”。不管结果如何,结束本次微课就是完成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经过紧张的等待,最终笔者获得模拟微课第一名!
三、平心工作,拥抱幸福
就像所有的获奖者一样,感谢,不是台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沉甸甸的证书,虽然仅写着1名参赛选手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团队在背后默默付出和帮助!一路走来,给予参赛选手帮助和指导的教师们,给予相互信任和鼓励的参赛队友们,让参赛选手拥有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作为体育教师,深知理论与技能都需要不断提升,应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与学,并时刻提醒自己:体育精神的不放弃和不断追求是体育人的灵魂。
百炼终成钢
作为有幸参与本次比赛的一员,回想起备战和比赛的全过程,感慨颇多。6名参赛选手来自不同地市,相互不熟悉,在广播操和队列内容上,各有各的动作标准,缺乏统一性,仅有1名选手是武术专项,要想在武术健身操的动作上整齐划一,并能打出中华武术的精、气、神更是难上加难。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突破精准性和默契度是一个挑战。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组织较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商讨并制订训练方案,安排集训时间和地点。教练组迅速对集体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参赛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摸底。在教练组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剖析下,选手也发扬了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精神。选手们相互纠正错误动作,教练组再根据每一套、每一节操的特点进行动作规范统一。哪个动作要停,停在哪个位置,停多长时间都一一明确,力求练到精准。选手们先进行单个动作的分解练习,再进行集體合练,不统一的动作再定位规范,“斜上举、侧平举、弓步、马步、扣脚、转体、摆头……”一个个细节动作都不放过,不整齐就不停地反复练习。在集训的这段时间里,每天早7点到晚23点,长时间、高强度地穿插训练各个项目。虽然每天都感觉体力严重透支,累到了极点,身体也出现各种伤病情况,但每一名成员为了不影响进度,不拖累团队,在疼痛难忍时也只是匆匆喷上止痛药,贴上膏药,又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之中。在这样艰辛的训练局面下,选手之间的团结尤显珍贵。教练们也不断地激励着参赛选手,敦促他们不断提高水平。
在解决了团体默契问题之后,本次比赛还面临一个困难,那就是上模拟微课,这种新形式的模拟上课要求在10分钟的时间里,在6名大学生充当学生的情况下,完成一堂课主教材内容的模拟教学。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在上课时既要体现教师的讲解、示范、组织调动、语言教态等基本功,又要合理、高效地安排学生的学练,体现科学的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还要做到课堂总体调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练组在了解每一位参赛选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位选手的优势和不足制订了个性化的练习方案。白天的时间进行集体项目和个人专项练习,晚上的时间进行模拟微课练习。
教练组除了引导选手们模拟微课的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教学注意事项等,还针对比赛要求涵盖的10个大项的30个教学内容要求选手们一一过关。在此基础上,选手们分组讨论教学重难点,针对重难点进行科学的、有实效的教法和学法设计,通过相互间的课堂模拟试讲找出各自微课中存在的不足,彼此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在模拟微课练习中,每位教练都细心地为每一位选手的微课情况进行诊断指导,从每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教学方法,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动作姿态、队伍调动等,教练员们都做了规范和完善,使选手们能够快速地把握模拟微课的精髓和要点。
通过这段时间的集训,在百炼终能成钢的信念支撑下,完成了本次比赛,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如,在理论设计比赛中的时间把控不好,在观课评课的注重点上把握不准等。体育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锤炼和完善的职业,本次结束后,应认真思考总结,做到“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笔者相信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更快、更好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