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阅读文字后,会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表达出的画面都不尽如人意。要知道画面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而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本相比,会显得很苍白。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感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效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就是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创设的情境中,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落叶》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个词连续出现了两次。
生:一片。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我明白了,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
生:不,是很多片。
师:你想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一片落下来,又一片落下来,然后又一片落下来。
生:树叶接连不断地落下来。
师:(对画画的学生)你是不是还想画下来,为什么?
生:叶子多了才是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师:把这种感觉送到这句话里再读读,让我们感觉眼前展现的是“一片一片”的树叶落下来。
片断中对“一片一片”的理解,窦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这一错问,激起了儿童“好为人师”的特性,学生们纷纷给老师“指正”,然后在老师的允许下,在黑板前开心地画起了一片又一片树叶。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对话和绘画中,学生们悄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无数的叶子飘飘扬扬下落的美丽画面。
二、让学生在联想中对语言文字形成画面感。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舒展的联想中入境入情地朗读,通过入境入情的朗读使画面浮现。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词,而是活生生的一幅画。
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儿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让大草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让学生借助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一篇篇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请看《桂花雨》的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这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下雨。
生:好像是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之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你淋着这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睁开眼睛,点着头,异口同声地说淋着了。)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
生: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呀!
……
师: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虽然学生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会那场桂花雨的美丽,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隐含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精心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与意蕴,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形成美丽的画面,才是语文阅读教学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责编夏天)
一、创设情境,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效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就是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创设的情境中,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落叶》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个词连续出现了两次。
生:一片。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我明白了,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
生:不,是很多片。
师:你想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一片落下来,又一片落下来,然后又一片落下来。
生:树叶接连不断地落下来。
师:(对画画的学生)你是不是还想画下来,为什么?
生:叶子多了才是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师:把这种感觉送到这句话里再读读,让我们感觉眼前展现的是“一片一片”的树叶落下来。
片断中对“一片一片”的理解,窦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这一错问,激起了儿童“好为人师”的特性,学生们纷纷给老师“指正”,然后在老师的允许下,在黑板前开心地画起了一片又一片树叶。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对话和绘画中,学生们悄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无数的叶子飘飘扬扬下落的美丽画面。
二、让学生在联想中对语言文字形成画面感。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舒展的联想中入境入情地朗读,通过入境入情的朗读使画面浮现。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词,而是活生生的一幅画。
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儿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让大草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让学生借助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一篇篇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请看《桂花雨》的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这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下雨。
生:好像是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之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你淋着这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睁开眼睛,点着头,异口同声地说淋着了。)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
生: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呀!
……
师: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虽然学生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会那场桂花雨的美丽,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隐含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精心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与意蕴,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形成美丽的画面,才是语文阅读教学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