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阅读文字后,会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表达出的画面都不尽如人意。要知道画面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而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本相比,会显得很苍白。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感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效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就是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在创设的情境中,在情趣对话中形成最佳画面。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落叶》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个词连续出现了两次。
  生:一片。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我明白了,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
  生:不,是很多片。
  师:你想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一片落下来,又一片落下来,然后又一片落下来。
  生:树叶接连不断地落下来。
  师:(对画画的学生)你是不是还想画下来,为什么?
  生:叶子多了才是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师:把这种感觉送到这句话里再读读,让我们感觉眼前展现的是“一片一片”的树叶落下来。
  片断中对“一片一片”的理解,窦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两片树叶,然后明知故问:这是一片,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两片了?这一错问,激起了儿童“好为人师”的特性,学生们纷纷给老师“指正”,然后在老师的允许下,在黑板前开心地画起了一片又一片树叶。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对话和绘画中,学生们悄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无数的叶子飘飘扬扬下落的美丽画面。
  二、让学生在联想中对语言文字形成画面感。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舒展的联想中入境入情地朗读,通过入境入情的朗读使画面浮现。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孤零零的一个词,而是活生生的一幅画。
  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儿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让大草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让学生借助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一篇篇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请看《桂花雨》的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作者摇桂花动作的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这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下雨。
  生:好像是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
  ……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桂花树下,置身于这片桂花雨之中,那又细又密,又香又甜的桂花飘飘洒洒,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肩膀上,调皮地钻进我们的衣领里,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深深地吸一口气,那香甜的桂花香气味儿仿佛渗进了我们每一个毛孔,飘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师:你淋着这场香甜缤纷的桂花雨了吗?
  (学生睁开眼睛,点着头,异口同声地说淋着了。)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桂花雨太美了!
  生:我真想和作者一起使劲地摇桂花,让这桂花雨下得更大!
  生:我仿佛都能闻到那桂花的香味了,真香呀!
  ……
  师: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喊——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有关句子。)
  师: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
  (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分析文字,而是借助想象,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画面美。虽然学生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会那场桂花雨的美丽,但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这双翅膀,去遥想当时的画面,去体验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隐含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精心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与意蕴,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形成美丽的画面,才是语文阅读教学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使之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因而,阅读教学应致力于思考问题空间的创设,使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兴趣,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我感悟、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的境界。具体地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价值性   
语文教师要循课标、思方法激活口语交际课堂,努力打造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究竟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  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交际兴趣,实现“我要说”  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是使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打开话匣子,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创设情
时下,好多语文教师抱怨:课程改革了,语文难教了,考卷的试题灵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考题的答案丰富了,评价的标准多样了,哪里才能找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呢?其实,就像当初我们接受新课改的理念那样,这也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学会变换角度去考量语文课堂的价值,从而拥有快乐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语文课堂的快乐,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喜爱的课堂。  一、变通,语文课堂追求两个像  语文课堂的
提到识字教学,教师都会运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识记生字词。编谜语、讲故事、绘画、拆拼等,这些方法都不错,但在具体实施中,又有多少汉字能够编谜语、故事呢?又有多少汉字可以画出形状或者拆拼呢?如果不能运用这些方法识记,教师还有什么招数可用?有些教师会想到强化朗读,机械抄写。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人的记忆和遗忘都有规律可以遵循,识字教学还是要在这上面多做文章。记忆信息在大脑皮层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既然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从小小的课文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个好方法。面对课文题目,教者如果赋予新的思路,并合理引导,巧妙点拨,必能使“妙”生辉,生成精彩。  一、凭题激趣  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这个规定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所倡导的不谋而合!其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师的“导”。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教师的“导”,让“导”成为课堂的一根线,让它使课堂精彩纷呈,焕
从临床症状、X线诊断、治疗措施等几个方面简述了犬尿道结石的诊疗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