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缺失与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笔者通过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调研发现,阅读教学出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方法不当、效果不佳”的“四不”缺失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形成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纵观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呈现三种情况,其一,认识上的错误,多数教师认为,阅读课文无需教师参与,让学生自学就行了。其二,把阅读课文当精讲课文对待,在这中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读书、思考、探索的时间。其三,降低阅读要求,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不对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加以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阅读的氛围,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实践证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其独特功能。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和谐美妙的音乐配合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诱发学生细心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更好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和风格,选取相宜的乐曲配合朗读,能为朗读增添神来之韵,比如学习《听潮》一文,把文中海睡、海醒、海怒三段内容的录音与相应的几幅大海的动态画面合成微课,这样,学生既看到了海潮的动态画面,又听到了海醒、海怒时的潮涌潮怒声,学生不失时机地随着朗读,自然会陶醉其中,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画面之中,情随画动,声伴情发,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充分利用朗读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的亮点首先体现在朗读上,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是培养、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范读,又要朗读,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師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在朗读中用心灵和作者对话,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接受熏陶,享受乐趣,感受母语的无穷韵味和独特魅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充分利用交流讨论分享阅读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三、充分利用质疑探究拓展阅读的内涵,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总之,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理解阅读教学的策略,使阅读成为初中生心灵成长的沃土和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
其他文献
【摘要】: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实施开放教学,就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进行多元评价,真正体现了开放型课堂教学的精神,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开放式 课堂教学 开放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恵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摘要】在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答现状令人堪忧。本文主要从小学课堂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课堂理答的概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智慧理答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智慧理答  【分类号】G623.5  1 引言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很多变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学生为本的新颖教学模式所取
摘要: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共性,教师要不断地理解他们,适应他们。不断地想出好的方法吸引他们,塑造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本文主要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常见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注意力  【分类号】G424.2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
摘要:随着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学科中,由于其学科性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的形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文论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升。  关键词:电化教学;优势;小学数学  1.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效性教学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选入课文中的优秀古典诗词都是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它们高度凝练的语言、真切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广阔的情感空间是实施有效性教学最基本的源泉。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古典诗词教学的弊端,提出日积月累、反复吟读,授之以法,探究研读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 古典诗词、研读 探析  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
摘要: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简称。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握好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指出:“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摘要:《嚎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的杰作。整首诗的词句结构和语言艺术形式可谓前无古人:诗句无韵律、节奏之讲究,读来无一般诗作朗朗上口之感,却以不规范的语言、句法形式表达着如瀑布般飞流直下、激流涌荡的情感。正如形式主义所主张的,文学作品更应注重外在的形式和方法技巧,而不应一味地强调主题和社会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从形式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嚎叫》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