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前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肘前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2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24~64岁,平均32.4岁。右侧24例,左侧19例。18例为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23例合并桡骨头骨折,2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Ⅰ型4例,Ⅱa型3例,Ⅱb型9例,Ⅱc型17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40°~90°[(64±18)°],旋转范围60°~130°[(83±15)°]。均采用肘前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个月。手术时间36~86 min,平均52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0 ml。末次随访时,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示指、中指掌侧麻木,术后2个月随访时感觉恢复。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86°~145°[(117±14)°],旋转范围114°~155°[(132±1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根据MEPS评定:优14例,良27例,中4例,优良率为91%。

结论

采用肘前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手术入路简单,术中显露充分、可直视下复位或重建,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出血一直是战场上伤员死亡的首要原因。美军研发并在战场列装应用了多种止血材料。美军在战场应用的止血带类型包括肢体止血带和身体结合部位止血带,止血产品主要包括HemCon绷带、QuickClot颗粒和纱布、Celox纱布、XStat等。笔者综述并归纳美军止血产品发展的三个趋势:院前应用止血带、重视身体结合部位出血控制和使用纱布型止血敷料,为充分了解美军战伤救治提供素材。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低切迹解剖支撑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 2015年2月收治的20例垂直型内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8岁。单纯内踝骨折1例,合并外踝骨折11例,合并外、后踝骨折6例,合并外踝、胫骨远端骨折2例。均采用低切迹解剖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评估骨折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稳定性、骨关节炎发生等情况。术后踝关节功能按照美
期刊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Segond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5年12月行关节镜技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的29例Segond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41岁。合并伤:前交叉韧带(ACL)断裂20例,后交叉韧带(PCL)断裂3例,内侧副韧带(MCL)损伤7例,外侧副韧带(LCL)断裂6例,半月板损伤12例,胫骨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0月— 2017年5月收治的52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创伤组)的临床资料。伤后1, 3, 5, 7,14 d采集外周抗凝血。同时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血1次。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将胸部创伤患者分为ISS低分组(<20分,15例)和ISS高分组(≥2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非常困难,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髂腹股沟入路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前方经典入路,但因其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学习曲线长,促使许多学者积极寻找新的手术入路。改良Stoppa入路的出现,使髋臼骨折手术入路得以简化,但因其经腹中线进入,距髋臼区较远,对涉及四方体区骨折难以进行良好显露。腹直肌旁入路则在改良Stoppa入路的基础上,将切口移向患侧髋臼,可直视下对四方体及
目的探讨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应用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2月— 2017年2月收治的24例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1~65岁[(42.6±6.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伴发
创伤性凝血病(TIC)指创伤后由于大出血和组织损伤而激活凝血、纤溶和抗凝途径,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TIC由创伤后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组织灌注不足、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导致。诊断TIC主要依靠传统的凝血功能分析及血栓弹力图(TEG)。目前,治疗TIC的关键是迅速止血。按合适比例输注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及时输注血小板和促凝物质来稳定血压及重建凝血机制是治疗的基本步骤。笔者总结近年有关TIC的发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3D打印模型在复杂下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6年6月— 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136例复杂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3D打印模型分为3D组和常规组。3D组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33.8±15.4)岁。常规组108例,其中男91例,女17例;年龄(30.3±11.9)岁。3D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