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美图”玩转写作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作文无取舍、无精彩、无细节的现状,应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美图”工具处理图片的技术思想,对作文进行加工:“放大镜”放大细节,“慢镜头”揣摩动作,“滤镜”去芜存菁,“广角镜”开阔视野,“拼图”有机组合,自有序到有物、有情,成就精彩。
  【关键词】“美图”;工具;作文加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聪明能干,能说会道,自有主张,善于探究,不论多么时尚、新颖的机器、软件,他们稍加摆弄便融会贯通,运用熟练而自信。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书面能力的不足,尤其是作文常常不尽如人意——明明是那么能言善辩的孩子,作文中却总是出现言之无序、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现象。对材料无取舍、无精彩、无细节,导致作文惨不忍睹,每次批改之前总得深呼吸N次,才敢鼓起勇气面对文字营造的一片荒野。这是怎么了?这让我想到了一夕之间风靡全国的手机美图软件:美图秀秀、海报工厂、美拍……方便实用,激活了缺乏拍摄技巧的“好摄之徒”,从朋友圈、微博、空间晒图来看,极大地拯救了我们长期被荼毒的眼睛,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窃以为,我们也应引导孩子们学会运用“美图”工具,从技术上对作文进行初加工,方能渐渐呈现精彩,直至经典。
  工具一:“放大镜”呈现精彩细节
  学生作文之初,教师首先要求条理分明。然而也因此,学生作品常常写成了流水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皆全的同时,却让人如同面对一餐将每种作料均匀放入的餐点,徒有其型,色香味俱无,完全无法引发读者的“食欲”。客气一点的老师,评语为“结构完整,希望有生动情节”,不客气的会写“趣在哪里?我没有看见”。可是,即使如此,拿到评语的学生仍是一脸茫然,手忙脚乱补充回答一番,却似在剪裁拙劣的旧衣服上打的补丁,除了态度可嘉,为文而言,毫无长进。
  学生困惑的“生动”,教师期待的“精彩”,究竟在哪里?
  不妨学着用一用“放大镜”吧。看到的,什么最吸引眼球?放大了看仔细、写清楚;听到的,什么最引人入胜?放大了听明白、写详细;心情变,什么最触动自己?放大了想一想,写具体……像拍摄中的特写定格,领着孩子启动感官,一步步去大千世界里“入微”地感受、体验、记忆,再自记忆里调出储藏,精选、裁剪并呈现于文,自然而然地,细节不就出来了吗?
  工具二:“慢镜头”回放动态情景
  孩子的文章里,大多是能说会动的对象,新奇的世界在他们眼里首先是活动的、可参与的。运动、游戏、交谈……变化的新鲜感频频激动着他们的内心,于是,忙于记录这个流动过程的文字里,一笔而过,再丰富的经历仿佛也变得乏善可陈了。“我开始钓鱼。不一会儿就钓到了一条小鱼……”这样通顺却又苍白的语句是不是很眼熟?
  那些亲自参与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动态的精彩去了哪里?
  还是切换回记忆里,用一用“慢镜头”吧。试着放慢节奏,问一问——首先做了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接下来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注意到什么旁人难以察觉的?后来呢?……每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有感受,每种微妙的变化都会有特点,细细揣摩,慢慢还原,才能“动”得精彩。
  工具三:“滤镜”筛选重点内容
  记忆里的精彩纷呈,形诸笔端时却往往因纷繁而杂乱,场景的多而琐碎、事件的因果纠缠、感受的瞬息万变似乎都在笔下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完整而清爽的个体。由此,很多孩子的作文成了大杂烩,耗费笔墨之余却缺乏鲜明的主题。假如这是一份盆植,就应给它修枝剪叶;倘若以图为喻,则应斟酌取景,使用好“滤镜。”
  种类繁多的滤镜在摄影及图片处理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滤镜营造不同的效果:有的使画面颜色更加准确,有的消除物体表面的反光,有的过滤掉一些不需要的颜色……这同我们写文章多么相似。一篇好文章,一定会相对集中地呈现清晰的对象,除了极少数文章因为特殊目的的需要,绝不会随时出现一些影响主题的枝节内容。然而,假如这些“枝节”就在视野之中时,怎么办呢?除了运用前文所述的“放大镜”有意识地放大主体,避开枝节之外,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滤镜”,通过对主体的有效处理和强化,弱化枝节,从而实现画面的整体和谐以及主题鲜明。
  工具四:“广角镜”展开想象翅膀
  可是一篇文章不可能总是单一视角。比如写一朵花,就算用“放大镜”看到了纤毫之细,用“慢镜头”品出了动态之妍,用“滤镜”彰显了主题之美,它也只是一朵花,在视觉的审美中单薄而单一。此时,就要用到最考验功力的“广角镜”——联想与想象了。
  调动人的全部感官去觉知、去描摹,只是写作的第一步。一幅妙手偶得的好图,只是好图。只有当它与或巧妙或深邃的思想相遇时,它才会成为艺术。要成就具有个人风格与特色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达。
  工具五:“拼图”搭建精美亭台
  写单一事物时,若能将之前所述的四种工具运用得当,就可完成一篇可圈可点的佳作。但当一篇文章要写更多事物时,我们便需要借助“拼圖”了。美图软件“海报工厂”中,“拼图”工具专为同时呈现多个画面设计:将多张图片进行剪裁、组合,拼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画面。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活动场景、游记场景等,就可使用这一工具。
  有趣的“美图”软件美化了生活记忆,如果孩子们能巧用“美图”思想来“美化”作文,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有重点、有方法,既考虑结构的完整匀称,又考虑语言的精益求精,想必作文定能从凌乱无章中理出一条脉络,自有序到有物、有情,渐入佳境,让作文的渐次精彩激发生命的渐次精彩,以感受的丰富绚烂成就文章的生动美好,生活与创作相伴相生、比翼翱翔。
  (编辑:钟园)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实施全面的新课改以后,语文教育不再像过去一样,语文课程缺乏语文元素,固定的教学模板和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状态。样的情况引起了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不少语文老师存在一定的担心和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焦虑。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问题,“语文味”的提出开始流行起来。“语文味”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
【摘要】课程统整是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呈现,其重视的问题就是整合以幼儿经验作为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以课程理论作为代表的科学世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把握世界,促进和谐进步。  【关键词】课程统整;主题;“青果文化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统整理念越来越被认同与提倡。所谓课程统整,主要指学校课堂中有关的、类似的课程和科目进行结
【摘要】高考作文几乎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范文教学,充分发挥范文的引领作用,可以让高中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习作;范文;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过程中,想必都有此番困惑:为什么写作的方法或技巧都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呢?笔者认为,讲方法或
【摘要】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挖掘背景;介入背景;开发背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摘要】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在当前的新农村背景下,很多留守儿童面临监护缺失,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强化培养无疑成了“真空”地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老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从“头”开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關键词】新农村;语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本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在不断改进中形成此教学设计。  【关键词】《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的是美国总统林肯第一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字里行间彰显着林肯的宽容与
【摘要】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小练笔如一股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源泉。但练笔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缺失引领的“浅练笔”、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良机的“空练笔”……如何矫治,才能使小练笔更有实效?笔者认为适时、适度、突出个性、有效引领等是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小练笔;适时;适度;个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身影不时出现。初中阶段小练笔是基于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学生感兴趣为主,从不加重学习负担做起,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是当今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家境相对优越,一些家长对于孩子
【摘要】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丰富而细致,广博而复杂,学生在鉴赏诗歌中总是会出现偏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妨在平时阅读和积累的时候给诗歌的内容作“细分”这样一项工作,也许在开始时会觉得举步维艰,但假以时日,我们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就会有豁然之感。  【关键词】相思;离别;细分;题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爱滋生了无限情愫,或缠绵,或炽热,或隐痛,或决然,爱有时如
【摘要】信息意识的培养从新课改开始便不断提起。如今“互联网 ”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信息意识的培养却走入了几个误区。如:流于形式的训练,未成系统的教学以及滥用多元的解读。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 ”环境下的这些误区,落实活动课及信息意识的训练课,完善信息意识的知识系统和调节系统,结合“术、法、道”的解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意识;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