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Interkutur){1}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The 8th World Choir Games){2}于2014年7月9日至19日于拉脱维亚的里加举行,根据音乐风格分为:教会组(Sacra Music)、爵士音乐组(Jazz Music)、灵歌组(Spiritual)、流行音乐组(Popular Music),精神和信仰组(Spirit and Faith)、理发店和声(Barbershop Music)和民谣组(Folk Song)等。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呈现了世人对音乐种类、音乐形态的选择。按照传统的思维,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介入世俗领域的合唱,其本身来源于宗教,是一切合唱艺术的起点。然而,从观众的审美选择来看,备受追捧的既不是宗教气息的教会音乐,也不是世俗的田园牧歌,而是流行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3}。作为当代阿卡贝拉{4}起源的理发店和声(Barbershop Harmony),以音乐本体的特质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时代印记受到了极大的瞩目。
理发店和声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理发店多服务于社区中心,通常有很多非洲裔美国男性汇集于此,他们在排队理发时演唱黑人灵歌、美国民歌和流行歌曲等,1910年,伴随着莱维斯F.缪尔(Lewis F. Muir)作曲和威廉姆·特蕾西(William Tracey)作词的《演唱理发店和弦》的出版,“理发店和声”术语(Barbershop Harmony)被正式确立。黑人的音乐天赋为理发店和声的起源提供了基础,他们依靠天生“破解和(Cracking-up)”的能力形成新的和声,每个旋律音在骨干和声排列中,并出现由于泛音原理带来的“第五音”“扩展之音”“天使之音”或“理发店七音”的“铃声和弦(Ringing Chord)”{5}。原始的理发店和声为四个男性,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无伴奏合唱演变的证明被保留在黑人教堂。{6}
正如美国作家弗莱德里克·劳·欧姆斯蒂德(Frederick L.Olmstead) 在《1853—1854年奴隶区的海滨之旅:经济续评》一书中的记载:“南方的黑人种植园或者蒸汽船上的甲板手们经常唱多声部的音乐,这种完美和声的音乐表达了他们希望独立和解放的精神。”{7}不久后,理发店和声被运用在了化妆黑人游唱剧(Minstrel){8}的表演中,后来在更为流行的轻歌舞剧(Vaudeville){9}获得了兴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特点。此后,从1910年代的受宠期{10},到1920年由于录音和广播的传播带来的黯淡期,再到1930年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所致的沉寂期,其发展一度陷入了低谷。幸运的是,1938年,抱着避免理发店和声在录音唱片业的兴起中消亡的愿望,来自奥克拉荷马的律师欧文·C·恺什(Owen C. Cash)和银行家鲁珀特·I·郝尔(Rupert I. Hall)发起了无伴奏合唱复兴运动{11},并成立了以保护和鼓励理发店和声的发展为宗旨的美国理发店四重唱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Barber Shop Quartet Singing in America)。1943年,一系列的无伴奏合唱复兴运动促使协会设置了比赛机制,也导致对理发店和声的定义、判断标准和编曲创作的辩论。与此同时,随着对性别、种族为基础成员限制和音乐风格的关注,这些辩论促成了三个新社团的成立,分别是伍德谢(Ancient Harmonious Society of Woodshedders)古老和声社团{12}、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13}(Sweet Adelines International)与和声{14}(Harmony)社团。2004年,协会正式更名为理发店和声协会(Barbershop Harmony Society),如今,协会拥有近三万名会员和部分相关组织遍及于世界9个国家。
众所周知,所谓的西方“和声”是欧洲人发明的,确切地说是白人文化的产物。显然,起源于美国的理发店和声是黑白文化共同缔造的,这种合唱体裁呈现出的多元化流行音乐风格才是与时俱进的宠儿。而今不仅作为一种音乐形态,而是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传统?流行!
谈论理发店和声,必然离不开阿卡贝拉(A Cappella){15}。在传统和现代的视域中有何区别?《哈佛简明音乐词典》上说:阿卡贝拉是无器乐伴奏的合唱。原指宗教音乐,如今均用于宗教和世俗音乐。19世纪的音乐史学家则认为,1600年之前的合唱都是阿卡贝拉。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器乐在早期音乐表演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至少演奏者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取代一个人声声部或者另一个声部,这种形式也被称作阿卡贝拉。{16}
在美国,从1938年理发店和声协会成立,到1950年代海洛斯(The Hi-Los)和四个年轻人(Four Freshmen)推出的爵士和声清唱表演,从80年代后期成功进入销量前四十名唱片得主的曼哈顿转移(The Manhattan Transfer),到1991年由迪克· 沙龙(Deke Sharon)和雷克斯· 所罗门(Rex Solomon)创立的当代阿卡贝拉协会(Contemporary A Cappella Society),再到清唱团(The-Sing Off){17}选秀中走出的当红炸子鸡“Pentatonix”{18},现代阿卡贝拉{19}的风格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发展,诸多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被改编成阿卡贝拉作品,{20}所引起的效应愈加趋向大众化、商业化和青年化。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通过话筒、调音台、音响设备的改进,利用嗓音打击乐和口技(vocal percussion or beatboxing)模仿乐器而制造摇滚音乐效果的当代阿卡贝拉{21},在唱片产业中已与一般意义上的流行音乐无太大区别。 理发店和声是流行音乐吗?罗伊·舒克(Roy Shuker)在《理解流行音乐文化》一书中谈到:流行音乐本质上是一个受音乐传统、风格影响的混合体。它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被消费者投资于意识形态层面的经济产品。在众多流行音乐样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必要的音乐创新能力和产品宣传的经济属性之间有一个基本的驱动力。{22}英国音乐学家柯伯特·劳埃德指出: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流行音乐便盘踞在这里。流行音乐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其一端伸向民间音乐,另一端伸向艺术音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三者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楚的。{23}《格罗夫音乐辞典》中提到: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广泛应用于日常话语中的术语,通常指从价值和复杂性来说都比艺术音乐低,能够便于被大量没有受过教育的听众——非精英人群所接受的各种类型的音乐。{24}可见,流行音乐自身纵向和横向维度的广泛性,本体包含的体裁和风格多样性,一旦离开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便无法将它放在适当的判断标准中讨论。纵观理发店和声的发展历程,牵扯了灿若繁星的社会因素,离开了美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环境无从谈起,它非刻意地将阿卡贝拉从传统的宗教作品和世俗的田园牧歌题材中提取,成为黑白文化结合的美国本土艺术形式,为现当代阿卡贝拉的催生奠定了基础。
当代阿卡贝拉{25}在中国
一、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兴起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流行音乐通过网络传媒、市场营销、商品属性及青年人的迷狂达到了迅速传播的效果,笔者在观赛中不禁联想到中国当代的阿卡贝拉发展现状。我国早在十多年前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曾出现过无伴奏流行人声的表演形式。2000年成立的蝌蚪合唱团,2005年的古典(Classical)组合,随后的北京大学阿卡贝拉清唱社,厦门大学的城市歌手(City Singers),壮声人声乐团(Strong Voices)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2年,深圳卫视购买美国《The-Sing Off》版权,并更名为具有中国版本《清唱团》,在年轻人群中引起追逐浪潮。近十多年来,影响当代阿卡贝拉在中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以下大或小、宏观或微观的文化因素,综合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传媒发展与音乐科技和音乐教育。
首先,国际音乐文化交流。2000年前期,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逐渐频繁。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呈现了高雅化和国际化的种种表现,1998年1月在北京世纪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与国内顶尖乐手组成的电声乐队在有着“世界电影音乐第一人”美誉的埃瑞克·孔泽尔的指挥下同台演出。{26}2003年4月,“滚石”乐队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演唱会。{27}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7月2010年7月分别在福建厦门、浙江绍兴举行,由于比赛中组别设置广泛,展示了世界音乐文化和式样的多元化{28}。
其次,传媒发展与音乐科技。伴随着中国阿卡贝拉团队的涌现,互联网给当代阿卡贝拉的引入提供了最大的平台,从1997年成立的“高地音乐传讯(www.gotimusic.com)到2000年之后成立的MTV中文音乐网www”,从 1998年成立的Google到2004年上线的Facebook,2005年注册的Youtube更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互联网源泉,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网络的无界性、快节奏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无门槛的知识获取与机会均等性都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先进的音乐工程技术,例如音乐制作、音效处理的软件(Cool edit、GoldWave等)、音频设备(电容话筒、数字调音台、合成器、功放、多媒体控制台等)被大量应用,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这些社会环境的发展为当代阿卡贝拉在中国的兴起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者,音乐教育。传统西方音乐语汇与流行音乐的外延性结合,使它保持外表流行文化特征的同时又肩负了内在的艺术性:内心听觉、发声方法、默契配合均是必须拥有的音乐素养。自1993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通俗音乐系以来,到1996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2000年11月南京艺术学院爱乐学院成立,再到200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对外公开招收通俗音乐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专业教学点开始招生{29},都为流行音乐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除此之外,有一批踏着“琴童”之路的大学生,伴随国家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契机和对新兴音乐文化的探索汇聚于大学校园舞台。同时,他们作为欣赏者,依靠自身的审美选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周边音乐环境。音乐教育为当代阿卡贝拉的发展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促使流行音乐以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角色反作用于音乐教育领域。
二、当代阿卡贝拉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当代阿卡贝拉增强大众的审美意识。艺术塑造审美主体,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来促进社会生活中美的不断增长和涌现。马克思谈到:“要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必须提高理论认识和思想水平,目的是在理解之后更好地感受它。”{30}当代阿卡贝拉是一种人声乐队组织,在实践中,无论对听众还是表演者而言,这一表演或听赏活动都伴随着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为什么要理解艺术呢?因为不理解,便难以感受内心的激荡震撼;不理解,就缺乏想要征服与探索的欲望。维克多·雨果说过: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审美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一部分,人类在拥有价值判断之后产生了对美的思考。审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基础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31}当我们谈及为广场舞伴奏的音乐是用网络歌曲还是阿卡贝拉更好的时候,与锻炼身体这一活动事项的目的并没有关联,而是关乎于参与主体的审美意识问题。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当代阿卡贝拉比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歌曲更具艺术性,但经过对比,根据对不同客观事物而产生的不同主观意识及感受可判断,我们亦可从阿卡贝拉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也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才学会了审美。因而,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虽然不能使市场对艺术作品作出恰当的价值评判,但当代阿卡贝拉的出现则为国人深入理解、感受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其次,当代阿卡贝拉激发大众探寻音乐的本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合唱作为最具有凝聚力的声乐艺术,一直承担着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职能,其蕴含的其他意义远超出了本体的艺术性,自身的音乐性易被忽视。然而,自从当代阿卡贝拉以流行音乐的面孔传入中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探索人声团体,组建、传播并发展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而言,一方面阿卡贝拉通过流行音乐的载体,拓宽了大众的视野,激发了国人对音乐本质的探讨,不再将合唱误解为仅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性从诞生之初便牢不可摧,但当大众的音乐素养达到一定水准之时,纵使阿卡贝拉被赋予意识形态的标签,也能够扬弃流行音乐,从亚文化迈入主流文化,甚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再者,当代阿卡贝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匈牙利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巴托克就曾明确地指出:“人为地竖起一道长城用以隔离各个民族,对于民间音乐的发展没有好处。完全脱离外国的影响意味着停滞不前;很好地吸收外国的动力有可能丰富本民族的东西。”{32}一直以来,欧洲作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对整个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理发店和声在欧洲和非洲音乐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拉开了当代阿卡贝拉的序幕,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无伴奏人声流行音乐,这就是文化融合的最好体现。从音乐人类学的观点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音乐文化都属于世界音乐文化的范畴,如果一味强调他们是“西”,我们是“东”,在世界音乐文化视域不断融合这一不可抗拒的趋势面前显示了一种酸葡萄甜柠檬{33}的思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是在世界音乐文化融合中逐渐演进而成的,民族音乐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如果身处这种文化的人甘愿固步自封,对其他音乐文化中的基本法则一无所知,是不是显露了稍许的狭隘呢?笔者旨在阐明,我们并非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对待西方音乐以兼收并蓄、西为中用的态度,以更高的审美品位理解一切音乐文化形式,完善精神人格。我们缺乏的不是被当代阿卡贝拉的噱头所吸引的观众,而是能够享受多声部音乐并真正具有听赏能力的观众,或者说是中国线性民族的传统对西方音乐文化兼收并蓄的硕果。在中国,作为流行音乐存在的当代阿卡贝拉是一个契机,为营造良好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而茁壮成长着。
{1} Interkutur,合唱音乐界规模破最大的“全球范围主办方”,负责发展国际合唱比赛和合唱音乐节等活动,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2} 世界合唱比赛自2000年在奥地利林茨首次亮相后,每两年在世界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共同合作举办,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3} 世界合唱比赛的划分较细致,将流行音乐组别与爵士音乐、黑人灵歌、理发店和声等组别单独区别,本文所探讨的流行音乐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爵士乐、摇滚乐和摇滚乐之后出现的狭义范围的“pop music”。
{4} 笔者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通过话筒、调音台、音响设备的设置,利用嗓音打击乐和口技(vocal percussion or beatboxing)模仿乐器,制造摇滚和流行音乐的声音效果的现代阿卡贝拉。广义:包括现代阿卡贝拉和狭义的“当代阿卡贝拉”。这些组别中的多数作品都是阿卡贝拉体裁,音乐元素构成与风格属于流行音乐;由于比赛规格较高,因此多呈现为无伴奏,少量作品有伴奏。此处为广义的当代阿卡贝拉。
{5} 所谓的“铃声和弦”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在精确的四个嗓音的同步物理波形(泛音)作用下,可创造出第五个声音的知觉,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五个音效果的协和和弦,被称为“ringing chord”。“铃声和弦”只有在纯律中才能出现,在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中无法实现。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bershop_music
{7} Olmsted,Frederick Law:A Journey in the Seaboard Slave States 1853—54:With Remarks On Their Economy), 1856.Reprint,New York:G.P.Putnam’s Sons,1904.转引Hobson,Vic:Creating Jazz Counterpoint: New Orleans, Barbershop Harmony, and the Blue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4.p47.
{8} 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由白人涂黑面孔扮演黑人的歌舞或杂耍,其中歌曲仍然按照欧洲方式写成,伴奏乐器班卓琴来自非洲。钟子林《美国音乐概况》,载于陶辛主编《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9} 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与化妆黑人游唱剧一样,也是由一些轻松的节目组成,包括歌唱、舞蹈、对话、滑稽表演、器乐合奏等,不同的是艺术上有更多的加工,有时还有一定的情节,不像游唱剧只是无关联的歌曲的拼接,因而它逐渐替代了游唱剧,成为了舞台娱乐的主要流行形式。同{8},第9页。
{10}Richard Mook.,Barbershop quartet singing,The Grov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Music, 2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6 Feb 2012,p26.
{11} Triplett, Gene (March 10, 1985)."Barbershop Quartets To Trim Tunes at Show".NewsOK.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4. {12} 1970年左右,协会中的部分成员发现越来越少的新成员有脱谱建立和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会员号召建立了一个专门练习即兴演唱的理发店和声组织“伍德谢古老和声社团”,该组织目前1500人左右,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
{13} 甜美阿德林斯社团是1945年首次正式成立的女子理发店和声组织,1991年更名为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如今组织中有近二万五千妇女成员,包括大部分美国合唱团和加拿大、英国、芬兰、德国、爱尔兰、日本、新西兰、苏格兰、瑞典、威尔士和荷兰的团体,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囊括一千两百多个注册的四重唱和六百个合唱团。
{14} 1959年,第二个女性理发店组织“和声社团”由于与“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分歧而独立。该组织虽然规模较小,但具有和平竞争的氛围,使用和理发店和声协会一样的竞赛规则,秉承和谐民主的原则持续到今天,该协会在美国和加拿大约有2500会员,注册在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
{15} Rees Brad:Contemporary A Cappella?in the Schools: Origins and Influences,Triad, May/Jun2010, Vol. 77 Issue 4, p88.
{16} Don Michael Rande: Harva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st 1978,p1.
{17} 《The Sing-Off》是一档以无伴奏合唱为特点的美国电视歌唱比赛,于2009年12月14日在NBC首播。
{18} 简称PTX,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的纯人声乐团,The Sing-Off第三季的优胜者,由四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成员组成。
{19} 在传统阿卡贝拉和当代阿卡贝拉之间,但有时界限并不绝对化。
{20} 国王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改编甲壳虫乐队的作品:《The King Singers Lennon &McCartney?collection》, Milwaukee, Wis. : Hal Leonard,1995.
{21} 此处为狭义。
{22}Roy Shuker: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3nd ed),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Routledge,2008,page7.
{23} 同{8},第3页。
{24}Richard Middleton, Peter Manuel:Popular music,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January 2001.
{25} 从该处一直到文章结尾,都采用广义的“当代阿卡贝拉”论述。
{26} http://djjcp.com/jxzl/jszl/2012-01-31/15272.html
{27} 刁艳《“滚石”中国巡演谁是听众》,《音乐周报》,2003年3月21日头版。
{28} 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29} 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版,第186页。
{30}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31} 黄学规《审美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32} 巴托克 《音乐中的种族纯洁性》 ,见《巴托克论文书信选》 , 人民音乐出版1985年版。转引自: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 关于 “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 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33} 尹青《葡萄柠檬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此文受“上海市研究生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高木梓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理发店和声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理发店多服务于社区中心,通常有很多非洲裔美国男性汇集于此,他们在排队理发时演唱黑人灵歌、美国民歌和流行歌曲等,1910年,伴随着莱维斯F.缪尔(Lewis F. Muir)作曲和威廉姆·特蕾西(William Tracey)作词的《演唱理发店和弦》的出版,“理发店和声”术语(Barbershop Harmony)被正式确立。黑人的音乐天赋为理发店和声的起源提供了基础,他们依靠天生“破解和(Cracking-up)”的能力形成新的和声,每个旋律音在骨干和声排列中,并出现由于泛音原理带来的“第五音”“扩展之音”“天使之音”或“理发店七音”的“铃声和弦(Ringing Chord)”{5}。原始的理发店和声为四个男性,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无伴奏合唱演变的证明被保留在黑人教堂。{6}
正如美国作家弗莱德里克·劳·欧姆斯蒂德(Frederick L.Olmstead) 在《1853—1854年奴隶区的海滨之旅:经济续评》一书中的记载:“南方的黑人种植园或者蒸汽船上的甲板手们经常唱多声部的音乐,这种完美和声的音乐表达了他们希望独立和解放的精神。”{7}不久后,理发店和声被运用在了化妆黑人游唱剧(Minstrel){8}的表演中,后来在更为流行的轻歌舞剧(Vaudeville){9}获得了兴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特点。此后,从1910年代的受宠期{10},到1920年由于录音和广播的传播带来的黯淡期,再到1930年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所致的沉寂期,其发展一度陷入了低谷。幸运的是,1938年,抱着避免理发店和声在录音唱片业的兴起中消亡的愿望,来自奥克拉荷马的律师欧文·C·恺什(Owen C. Cash)和银行家鲁珀特·I·郝尔(Rupert I. Hall)发起了无伴奏合唱复兴运动{11},并成立了以保护和鼓励理发店和声的发展为宗旨的美国理发店四重唱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Barber Shop Quartet Singing in America)。1943年,一系列的无伴奏合唱复兴运动促使协会设置了比赛机制,也导致对理发店和声的定义、判断标准和编曲创作的辩论。与此同时,随着对性别、种族为基础成员限制和音乐风格的关注,这些辩论促成了三个新社团的成立,分别是伍德谢(Ancient Harmonious Society of Woodshedders)古老和声社团{12}、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13}(Sweet Adelines International)与和声{14}(Harmony)社团。2004年,协会正式更名为理发店和声协会(Barbershop Harmony Society),如今,协会拥有近三万名会员和部分相关组织遍及于世界9个国家。
众所周知,所谓的西方“和声”是欧洲人发明的,确切地说是白人文化的产物。显然,起源于美国的理发店和声是黑白文化共同缔造的,这种合唱体裁呈现出的多元化流行音乐风格才是与时俱进的宠儿。而今不仅作为一种音乐形态,而是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传统?流行!
谈论理发店和声,必然离不开阿卡贝拉(A Cappella){15}。在传统和现代的视域中有何区别?《哈佛简明音乐词典》上说:阿卡贝拉是无器乐伴奏的合唱。原指宗教音乐,如今均用于宗教和世俗音乐。19世纪的音乐史学家则认为,1600年之前的合唱都是阿卡贝拉。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器乐在早期音乐表演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至少演奏者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取代一个人声声部或者另一个声部,这种形式也被称作阿卡贝拉。{16}
在美国,从1938年理发店和声协会成立,到1950年代海洛斯(The Hi-Los)和四个年轻人(Four Freshmen)推出的爵士和声清唱表演,从80年代后期成功进入销量前四十名唱片得主的曼哈顿转移(The Manhattan Transfer),到1991年由迪克· 沙龙(Deke Sharon)和雷克斯· 所罗门(Rex Solomon)创立的当代阿卡贝拉协会(Contemporary A Cappella Society),再到清唱团(The-Sing Off){17}选秀中走出的当红炸子鸡“Pentatonix”{18},现代阿卡贝拉{19}的风格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发展,诸多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被改编成阿卡贝拉作品,{20}所引起的效应愈加趋向大众化、商业化和青年化。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通过话筒、调音台、音响设备的改进,利用嗓音打击乐和口技(vocal percussion or beatboxing)模仿乐器而制造摇滚音乐效果的当代阿卡贝拉{21},在唱片产业中已与一般意义上的流行音乐无太大区别。 理发店和声是流行音乐吗?罗伊·舒克(Roy Shuker)在《理解流行音乐文化》一书中谈到:流行音乐本质上是一个受音乐传统、风格影响的混合体。它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被消费者投资于意识形态层面的经济产品。在众多流行音乐样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必要的音乐创新能力和产品宣传的经济属性之间有一个基本的驱动力。{22}英国音乐学家柯伯特·劳埃德指出: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流行音乐便盘踞在这里。流行音乐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其一端伸向民间音乐,另一端伸向艺术音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三者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楚的。{23}《格罗夫音乐辞典》中提到: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广泛应用于日常话语中的术语,通常指从价值和复杂性来说都比艺术音乐低,能够便于被大量没有受过教育的听众——非精英人群所接受的各种类型的音乐。{24}可见,流行音乐自身纵向和横向维度的广泛性,本体包含的体裁和风格多样性,一旦离开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便无法将它放在适当的判断标准中讨论。纵观理发店和声的发展历程,牵扯了灿若繁星的社会因素,离开了美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环境无从谈起,它非刻意地将阿卡贝拉从传统的宗教作品和世俗的田园牧歌题材中提取,成为黑白文化结合的美国本土艺术形式,为现当代阿卡贝拉的催生奠定了基础。
当代阿卡贝拉{25}在中国
一、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兴起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流行音乐通过网络传媒、市场营销、商品属性及青年人的迷狂达到了迅速传播的效果,笔者在观赛中不禁联想到中国当代的阿卡贝拉发展现状。我国早在十多年前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曾出现过无伴奏流行人声的表演形式。2000年成立的蝌蚪合唱团,2005年的古典(Classical)组合,随后的北京大学阿卡贝拉清唱社,厦门大学的城市歌手(City Singers),壮声人声乐团(Strong Voices)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2年,深圳卫视购买美国《The-Sing Off》版权,并更名为具有中国版本《清唱团》,在年轻人群中引起追逐浪潮。近十多年来,影响当代阿卡贝拉在中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以下大或小、宏观或微观的文化因素,综合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传媒发展与音乐科技和音乐教育。
首先,国际音乐文化交流。2000年前期,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逐渐频繁。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呈现了高雅化和国际化的种种表现,1998年1月在北京世纪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与国内顶尖乐手组成的电声乐队在有着“世界电影音乐第一人”美誉的埃瑞克·孔泽尔的指挥下同台演出。{26}2003年4月,“滚石”乐队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演唱会。{27}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7月2010年7月分别在福建厦门、浙江绍兴举行,由于比赛中组别设置广泛,展示了世界音乐文化和式样的多元化{28}。
其次,传媒发展与音乐科技。伴随着中国阿卡贝拉团队的涌现,互联网给当代阿卡贝拉的引入提供了最大的平台,从1997年成立的“高地音乐传讯(www.gotimusic.com)到2000年之后成立的MTV中文音乐网www”,从 1998年成立的Google到2004年上线的Facebook,2005年注册的Youtube更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互联网源泉,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网络的无界性、快节奏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无门槛的知识获取与机会均等性都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先进的音乐工程技术,例如音乐制作、音效处理的软件(Cool edit、GoldWave等)、音频设备(电容话筒、数字调音台、合成器、功放、多媒体控制台等)被大量应用,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这些社会环境的发展为当代阿卡贝拉在中国的兴起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者,音乐教育。传统西方音乐语汇与流行音乐的外延性结合,使它保持外表流行文化特征的同时又肩负了内在的艺术性:内心听觉、发声方法、默契配合均是必须拥有的音乐素养。自1993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通俗音乐系以来,到1996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2000年11月南京艺术学院爱乐学院成立,再到200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对外公开招收通俗音乐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专业教学点开始招生{29},都为流行音乐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除此之外,有一批踏着“琴童”之路的大学生,伴随国家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契机和对新兴音乐文化的探索汇聚于大学校园舞台。同时,他们作为欣赏者,依靠自身的审美选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周边音乐环境。音乐教育为当代阿卡贝拉的发展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促使流行音乐以音乐欣赏、审美教育的角色反作用于音乐教育领域。
二、当代阿卡贝拉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当代阿卡贝拉增强大众的审美意识。艺术塑造审美主体,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来促进社会生活中美的不断增长和涌现。马克思谈到:“要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必须提高理论认识和思想水平,目的是在理解之后更好地感受它。”{30}当代阿卡贝拉是一种人声乐队组织,在实践中,无论对听众还是表演者而言,这一表演或听赏活动都伴随着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为什么要理解艺术呢?因为不理解,便难以感受内心的激荡震撼;不理解,就缺乏想要征服与探索的欲望。维克多·雨果说过: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审美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一部分,人类在拥有价值判断之后产生了对美的思考。审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基础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31}当我们谈及为广场舞伴奏的音乐是用网络歌曲还是阿卡贝拉更好的时候,与锻炼身体这一活动事项的目的并没有关联,而是关乎于参与主体的审美意识问题。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当代阿卡贝拉比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歌曲更具艺术性,但经过对比,根据对不同客观事物而产生的不同主观意识及感受可判断,我们亦可从阿卡贝拉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也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才学会了审美。因而,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虽然不能使市场对艺术作品作出恰当的价值评判,但当代阿卡贝拉的出现则为国人深入理解、感受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其次,当代阿卡贝拉激发大众探寻音乐的本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合唱作为最具有凝聚力的声乐艺术,一直承担着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职能,其蕴含的其他意义远超出了本体的艺术性,自身的音乐性易被忽视。然而,自从当代阿卡贝拉以流行音乐的面孔传入中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探索人声团体,组建、传播并发展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而言,一方面阿卡贝拉通过流行音乐的载体,拓宽了大众的视野,激发了国人对音乐本质的探讨,不再将合唱误解为仅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性从诞生之初便牢不可摧,但当大众的音乐素养达到一定水准之时,纵使阿卡贝拉被赋予意识形态的标签,也能够扬弃流行音乐,从亚文化迈入主流文化,甚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再者,当代阿卡贝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匈牙利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巴托克就曾明确地指出:“人为地竖起一道长城用以隔离各个民族,对于民间音乐的发展没有好处。完全脱离外国的影响意味着停滞不前;很好地吸收外国的动力有可能丰富本民族的东西。”{32}一直以来,欧洲作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对整个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理发店和声在欧洲和非洲音乐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拉开了当代阿卡贝拉的序幕,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无伴奏人声流行音乐,这就是文化融合的最好体现。从音乐人类学的观点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音乐文化都属于世界音乐文化的范畴,如果一味强调他们是“西”,我们是“东”,在世界音乐文化视域不断融合这一不可抗拒的趋势面前显示了一种酸葡萄甜柠檬{33}的思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是在世界音乐文化融合中逐渐演进而成的,民族音乐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如果身处这种文化的人甘愿固步自封,对其他音乐文化中的基本法则一无所知,是不是显露了稍许的狭隘呢?笔者旨在阐明,我们并非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对待西方音乐以兼收并蓄、西为中用的态度,以更高的审美品位理解一切音乐文化形式,完善精神人格。我们缺乏的不是被当代阿卡贝拉的噱头所吸引的观众,而是能够享受多声部音乐并真正具有听赏能力的观众,或者说是中国线性民族的传统对西方音乐文化兼收并蓄的硕果。在中国,作为流行音乐存在的当代阿卡贝拉是一个契机,为营造良好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而茁壮成长着。
{1} Interkutur,合唱音乐界规模破最大的“全球范围主办方”,负责发展国际合唱比赛和合唱音乐节等活动,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2} 世界合唱比赛自2000年在奥地利林茨首次亮相后,每两年在世界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共同合作举办,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3} 世界合唱比赛的划分较细致,将流行音乐组别与爵士音乐、黑人灵歌、理发店和声等组别单独区别,本文所探讨的流行音乐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爵士乐、摇滚乐和摇滚乐之后出现的狭义范围的“pop music”。
{4} 笔者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通过话筒、调音台、音响设备的设置,利用嗓音打击乐和口技(vocal percussion or beatboxing)模仿乐器,制造摇滚和流行音乐的声音效果的现代阿卡贝拉。广义:包括现代阿卡贝拉和狭义的“当代阿卡贝拉”。这些组别中的多数作品都是阿卡贝拉体裁,音乐元素构成与风格属于流行音乐;由于比赛规格较高,因此多呈现为无伴奏,少量作品有伴奏。此处为广义的当代阿卡贝拉。
{5} 所谓的“铃声和弦”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在精确的四个嗓音的同步物理波形(泛音)作用下,可创造出第五个声音的知觉,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五个音效果的协和和弦,被称为“ringing chord”。“铃声和弦”只有在纯律中才能出现,在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中无法实现。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bershop_music
{7} Olmsted,Frederick Law:A Journey in the Seaboard Slave States 1853—54:With Remarks On Their Economy), 1856.Reprint,New York:G.P.Putnam’s Sons,1904.转引Hobson,Vic:Creating Jazz Counterpoint: New Orleans, Barbershop Harmony, and the Blue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4.p47.
{8} 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由白人涂黑面孔扮演黑人的歌舞或杂耍,其中歌曲仍然按照欧洲方式写成,伴奏乐器班卓琴来自非洲。钟子林《美国音乐概况》,载于陶辛主编《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9} 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与化妆黑人游唱剧一样,也是由一些轻松的节目组成,包括歌唱、舞蹈、对话、滑稽表演、器乐合奏等,不同的是艺术上有更多的加工,有时还有一定的情节,不像游唱剧只是无关联的歌曲的拼接,因而它逐渐替代了游唱剧,成为了舞台娱乐的主要流行形式。同{8},第9页。
{10}Richard Mook.,Barbershop quartet singing,The Grov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Music, 2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6 Feb 2012,p26.
{11} Triplett, Gene (March 10, 1985)."Barbershop Quartets To Trim Tunes at Show".NewsOK.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4. {12} 1970年左右,协会中的部分成员发现越来越少的新成员有脱谱建立和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会员号召建立了一个专门练习即兴演唱的理发店和声组织“伍德谢古老和声社团”,该组织目前1500人左右,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
{13} 甜美阿德林斯社团是1945年首次正式成立的女子理发店和声组织,1991年更名为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如今组织中有近二万五千妇女成员,包括大部分美国合唱团和加拿大、英国、芬兰、德国、爱尔兰、日本、新西兰、苏格兰、瑞典、威尔士和荷兰的团体,总部设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囊括一千两百多个注册的四重唱和六百个合唱团。
{14} 1959年,第二个女性理发店组织“和声社团”由于与“甜美阿德林斯国际社团”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分歧而独立。该组织虽然规模较小,但具有和平竞争的氛围,使用和理发店和声协会一样的竞赛规则,秉承和谐民主的原则持续到今天,该协会在美国和加拿大约有2500会员,注册在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
{15} Rees Brad:Contemporary A Cappella?in the Schools: Origins and Influences,Triad, May/Jun2010, Vol. 77 Issue 4, p88.
{16} Don Michael Rande: Harva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st 1978,p1.
{17} 《The Sing-Off》是一档以无伴奏合唱为特点的美国电视歌唱比赛,于2009年12月14日在NBC首播。
{18} 简称PTX,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的纯人声乐团,The Sing-Off第三季的优胜者,由四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成员组成。
{19} 在传统阿卡贝拉和当代阿卡贝拉之间,但有时界限并不绝对化。
{20} 国王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改编甲壳虫乐队的作品:《The King Singers Lennon &McCartney?collection》, Milwaukee, Wis. : Hal Leonard,1995.
{21} 此处为狭义。
{22}Roy Shuker: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3nd ed),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Routledge,2008,page7.
{23} 同{8},第3页。
{24}Richard Middleton, Peter Manuel:Popular music,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January 2001.
{25} 从该处一直到文章结尾,都采用广义的“当代阿卡贝拉”论述。
{26} http://djjcp.com/jxzl/jszl/2012-01-31/15272.html
{27} 刁艳《“滚石”中国巡演谁是听众》,《音乐周报》,2003年3月21日头版。
{28} http://www.interkultur.com.cn/metanavi/about-interkultur/
{29} 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版,第186页。
{30}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31} 黄学规《审美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32} 巴托克 《音乐中的种族纯洁性》 ,见《巴托克论文书信选》 , 人民音乐出版1985年版。转引自: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 关于 “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 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33} 尹青《葡萄柠檬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此文受“上海市研究生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高木梓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