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伦理是在公共服务范围内调节管理主体与客体利益关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政府承担公共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社会保障属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是其责任主体。中美两国由于多方面差异, 社会保障在实施范围、水平和程度呈现很大差异。
一、公共伦理的含义
公共伦理注重着眼于公共, 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按照现行社会标准和伦理规范,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公共组织及其管理者的活动基础之上, 规范和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有效性规则; 是相对公共管理主体而言的, 追求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 弘扬社会正义。
二、中美社会保障中公共伦理思想比较
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实行的一种国家制度或者社会政策, 基本内容是对受保当事人提供基本生活保证。中美两国社会保障实施的理念、范围、水平和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 这是公共领域的伦理道德要求、公共伦理思想不同的必然体现。
1."社会保障遵循的理念
儒释道是中国主流思想, 中国封建统治者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 在统治中践行以民为本。“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们将人民看做国家的根本, 敬天保民成为一条重要的统治理念。中国思想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以互助为核心, 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和相互帮助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社会服务, 强调社会的公正性。
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 非常注重把个人的拯救与经济自立联系起来, 强调个人自助精神和加强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政府干预经济, 介入个人生活的一种制度, 是对政府作用的肯定, 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限制, 这与美国强调个人自由、财产权及有限政府的理念是相悖的, 但也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建立一种全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模式。
2. 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处理事情首先都是从家庭、家庭观念出发, 注重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 个人利益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当今中国社会保障正在形成由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负责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在中国,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主体, 不管是市场、社会还是个人都始终无法取得同政府同等的地位。政府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的主导地位, 它可以轻易地改变其他三方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政府的最终价值取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
美国社会保障是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构成和提供的。基本原则是可选择性, 社会利益的分配依据个人的需要来分配, 不同于欧洲国家的普遍性原则, 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在与可选择性原则相对应的是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层次性, 这一特点使美国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贫困群体变动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社会保障项目,使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市场化的灵活性特点。美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依然遵循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 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为最高价值, 社会保障也是围绕个人来制定。制度的确定、规则的履行、法律的执行只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个人利益, 个人是最终目的, 社会和他人只是手段, 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3. 社会保障的范围
中国社会被称为熟人社会, 形成了以人与人的情感以及情感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绝大多数人缺乏基本养老保险, 绝大多数人没有基本医疗保障, 而是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于自己的子女, 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社会保障的门槛过高: 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设计, 占总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 以及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 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个人本位思想影响下的美国, 人与人之间是完全独立的, 是规章、制度和法律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使得他们将人情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社会保障带有基础性和强制性特点: 社会保障涉及多个层次, 养老、医疗、教育、健康等各个层面。强调个人的责任,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强调缴费与收益的结合。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并且共同负担社会保险项目的费用, 美国政府在这些项目上主要是提供一些最为基本的保障, 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强调社会保障实施于需要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但各类社会成员享受保障的差别较大。作为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社会保险为“基金化” 运作, 不需政府的财政拨款。
三、小结
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伦理思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公共伦理道德影响下建立的社会保障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体现这些伦理思想,中美社会保障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弊端, 例如中国社会保障注重整体利益, 但忽视了个人的价值, 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美国重视效率的实现, 但忽视了整个社会群体, 容易导致社会的整体不协调,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等等。所以两国应该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 汲取对方公共伦理思想中好的一面, 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不断完善社保制度及国家公共生活的其他方面, 使整个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一、公共伦理的含义
公共伦理注重着眼于公共, 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按照现行社会标准和伦理规范,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公共组织及其管理者的活动基础之上, 规范和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有效性规则; 是相对公共管理主体而言的, 追求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 弘扬社会正义。
二、中美社会保障中公共伦理思想比较
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实行的一种国家制度或者社会政策, 基本内容是对受保当事人提供基本生活保证。中美两国社会保障实施的理念、范围、水平和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 这是公共领域的伦理道德要求、公共伦理思想不同的必然体现。
1."社会保障遵循的理念
儒释道是中国主流思想, 中国封建统治者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 在统治中践行以民为本。“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们将人民看做国家的根本, 敬天保民成为一条重要的统治理念。中国思想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以互助为核心, 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和相互帮助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社会服务, 强调社会的公正性。
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 非常注重把个人的拯救与经济自立联系起来, 强调个人自助精神和加强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政府干预经济, 介入个人生活的一种制度, 是对政府作用的肯定, 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限制, 这与美国强调个人自由、财产权及有限政府的理念是相悖的, 但也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建立一种全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模式。
2. 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处理事情首先都是从家庭、家庭观念出发, 注重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 个人利益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当今中国社会保障正在形成由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负责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在中国,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主体, 不管是市场、社会还是个人都始终无法取得同政府同等的地位。政府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的主导地位, 它可以轻易地改变其他三方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政府的最终价值取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
美国社会保障是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构成和提供的。基本原则是可选择性, 社会利益的分配依据个人的需要来分配, 不同于欧洲国家的普遍性原则, 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在与可选择性原则相对应的是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层次性, 这一特点使美国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贫困群体变动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社会保障项目,使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市场化的灵活性特点。美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依然遵循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 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为最高价值, 社会保障也是围绕个人来制定。制度的确定、规则的履行、法律的执行只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个人利益, 个人是最终目的, 社会和他人只是手段, 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3. 社会保障的范围
中国社会被称为熟人社会, 形成了以人与人的情感以及情感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绝大多数人缺乏基本养老保险, 绝大多数人没有基本医疗保障, 而是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于自己的子女, 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社会保障的门槛过高: 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设计, 占总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 以及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 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个人本位思想影响下的美国, 人与人之间是完全独立的, 是规章、制度和法律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使得他们将人情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社会保障带有基础性和强制性特点: 社会保障涉及多个层次, 养老、医疗、教育、健康等各个层面。强调个人的责任,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强调缴费与收益的结合。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并且共同负担社会保险项目的费用, 美国政府在这些项目上主要是提供一些最为基本的保障, 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强调社会保障实施于需要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但各类社会成员享受保障的差别较大。作为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社会保险为“基金化” 运作, 不需政府的财政拨款。
三、小结
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伦理思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公共伦理道德影响下建立的社会保障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体现这些伦理思想,中美社会保障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弊端, 例如中国社会保障注重整体利益, 但忽视了个人的价值, 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美国重视效率的实现, 但忽视了整个社会群体, 容易导致社会的整体不协调,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等等。所以两国应该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 汲取对方公共伦理思想中好的一面, 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不断完善社保制度及国家公共生活的其他方面, 使整个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