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负人,莫负狗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的雨飄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比起前些日子的聒噪,今天的雨显得格外平静。村子里的犬吠此起彼伏,我意识到,又到藏人追山(当地藏人的一种狩猎活动)的日子了。
  藏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每至夏末秋初,在长达三个月的追山中,狗是不可或缺的珍贵伙伴。
  追山,起初是远离故土流落他乡的藏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生活好了,追山成了他们缅怀故土的传统仪式。但人与狗的情感并没有因此疏淡,反而愈发深厚,很多当地老藏人一生只养一条狗。
  闲暇时,爷爷总会在不经意间提起黑娃。每次说起黑娃,他的眼神都很悲伤,说完后总会低头叹气说:“黑娃是好狗。”
  黑娃是爷爷年轻时从狗贩子手里救下的一只黑狗,当时狗贩子架着锅准备杀狗,爷爷路过时,看见黑娃趴在地上,眼睛闪着泪花,爷爷实在不忍心,花了一元钱的高价买下黑娃。
  一次,奶奶挺着肚子从娘家探亲回来,在路上被两条鬣狗截道了。平时鬣狗不会主动袭击人,但那年饥荒,鬣狗袭击牛羊次数过多,政府组织猎户发起了多次围剿,鬣狗被逼到了绝路,袭击人是常有的事情。就在奶奶以为自己死定了时,黑娃冲出来,赶走了两只鬣狗。
  黑娃是爷爷追山时最好的搭档,就算是荒年,爷爷和黑娃也能满载而归。有一年村里闹瘟疫,所有的狗都必须被杀死,爷爷是村里的队长,必须带头。爷爷用麻袋蒙住黑娃的头,把它扔到很远的地方,黑娃却比爷爷先到家。爷爷拿着猎枪逼它,黑娃发出呜呜的声音,趴在地上就是不走。最后,爷爷拿出绳套把黑娃吊死在树上。爷爷在树下待了一整天,自此没有养过第二个狗。
  当地流传着“宁负人,莫负狗”的俗语,我二爷便亲身经历了“负狗”的事件。二爷从小体弱,很少狩猎,因此年轻时没有养过狗,等到老了,却养了一条狗开始狩猎。二爷养的是一条棕狗,看起来有些偏瘦,却很能干。一天,二爷和往常一样,带着棕狗在山上狩猎,棕狗追赶猎物,二爷紧跟其后,中途,二爷忽然有事返回家里,忘了把狗叫回来。
  晚上,棕狗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昔日活泼的棕狗,变得忧郁深沉,不吃不喝,也不愿意再参加狩猎,二爷想了很多办法也于事无补,过了几天,棕狗便死掉了。
  其实,我也养过狗。我八岁的时候,从阿姨家领回一只特别瘦弱的小黑狗,只有巴掌大,吃奶的时候母狗都不待见它。
  起初,我给它喝点儿稀饭,过些日子,它能咬动东西了,就把馍揉碎喂它。小黑狗慢慢强壮起来,我带它到荒地挖哈哈(田鼠),我用锄头把洞挖开一个口子,小黑狗嗅到猎物的气息异常兴奋,伏下身子就往洞里钻,恨不得马上冲进洞里把哈哈逮出来。可洞口太小,它拼尽全力也只能伸进去脑袋和脖子,它拼命刨土,嘴里发出低沉的叫声。过一会儿,我发现它的叫声有点变调了,仔细一看,它正用两只前爪蹬着洞两旁的硬土,用力地往外拉脑袋——它的头卡在洞里了。我连忙上前帮它,只听见“噗”的一声,小黑狗把自己拉出来了,摔了个四脚朝天,它站起身来,抖抖身上的泥土,模样十分滑稽。
  白天,我带着小黑狗去荒地狩猎,晚上,我们相拥而眠。几个月过去,小黑狗已长成大半个黑狗,爷爷给他取名二黑,算是对黑娃的追念。
  年幼的我,每天都幻想着二黑能成为黑娃那样勇猛的狗,也坚信着彼此长相厮守的承诺,却不知生活中总有让人难以预料的别离。
  那次我刚回家,就听父亲说二黑被三伯带走了,他家需要狗。我哭得很伤心,几百公里的距离,对于还是孩子的我而言,犹如隔着银河一般,我知道,我与二黑已相见无期。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将我对二黑的记忆湮没在岁月的洪流中。
  几年前,父亲去三伯家,回来后对我说:“那黑狗灵光,还记得我。”我只当这是父亲的酒后戏言,没放在心上。两年前,二黑的生命走到尽头,听三伯说,它每隔几天就会莫名地跑出去,然后又沮丧地回来,最后一次出门,它没有回家,死在荒地的哈哈洞旁边,别人不解,只有我听到二黑的死讯时,泪如雨下,原来它还记得我。
  人和狗之间的情意早已牢牢地融于血脉之中,人相信狗,狗也义无反顾地相信人,人与狗之间的默契早已超越物种,这种真挚的情感,或许只有真正的藏人才能体会到吧。
  陆边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学生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轶:  你好,我是来自2021年的你。  今天,窗外月朗星稀,對面的楼宇已不见一盏亮着的灯。夜色黑得浓重,遥望不见亮光的天空后,重新坐下,铺开纸笔,给十四年后的你写这封信。  现在的我即将面对人生当中第一次大考。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听不完的唠叨,每天都压力山大,心气不高,经常会情绪低落。  想必你已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扎根于想去的城市,享受着花样的年华,散发着人生中最
期刊
1  妈妈离开两年了。我不是只在这个日子怀念妈妈。每天,我都在想念。  让我想念最多的,不是妈妈戎马时期的神奇传說,不是她在和平年代做的那些重要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妈妈煮鸡蛋,我在旁边等着。鸡蛋煮熟了,妈妈剥开一个塞给我。我说,白水鸡蛋啊,没味儿。妈妈就抓了一撮盐涂在蛋上,以后她每次都会这样做。这也是我后来口重的原因吧。  我能清晰地记得,妈妈在做饭,我蹲在锅下面烧柴火。那
期刊
在《寂静人间》的后记中,安宁这样写道:“我需要写作,它给予我的物质回馈,远没有精神的慰藉更为重要,它是我唯一可以敞开内心,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的知己和爱人。它收留我在世俗世界中疲惫不堪的身体,和柔软卑微的灵魂,并清洁其上的尘埃,让我在黑夜过后的黎明中,重新成为一个清洁的人。”安宁像个孩子一样,站在草原上倾听万物的声响。那茫茫无际草原的壮阔与远古不再返回的天地之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充塞于安宁的文字中
期刊
在村庄,土炕是最为寻常的。土炕上铺炕席,要是炕席变得面目皆非,好几处补丁,甚至是补丁摞补丁,这个时候,再节俭的人家也会想着换新炕席了。炕席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颜面。   每当这时,母亲就从大集上买一领新炕席,喜滋滋地带回家,老炕的脸面上又有了喜庆的颜色。  然而,老炕也有老的一天,日日的烟熏火燎,阻了烟道,烟灰塞满炕墼,老炕受不了这重负,脸上长出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开始犯烟。浓浓的黑烟从老
期刊
少年自台阶上飞奔而下。  黄葛树的叶子掉下来,抚过他的前额落在脚边。地上,青叶子、黄叶子、枯叶子……零零星星,舒舒服服地躺在阳光里,累了就翻个身,倦了就陪着小风说悄悄话。  午后,偌大的校园里寂静无人,水一样的阳光在校园里荡啊荡,暖意一层层漾。虬枝盘旋的黄果树上,鸟儿们纷纷飞上枝头,晒它们的爪子和羽毛。暖阳惊扰了大树深处的寂静幽深,枝丫挨挨挤挤,有一片叶子待不住了,调皮地跳下来,在阳光里游啊游。其
期刊
茶腊塆,一个被青松翠柏淹没的小山村。冬季不期而至,雪花很少光顾。青杠树的叶子落在地上,厚厚一层,光秃秃的枝丫格外精神。因为太冷,周围挤满了老绿老绿的柏树。树林和山坡呈三面合围之势,把三五户人家簇拥起来。林子下面,紧围着瓦房茅屋的一圈毛竹水竹,瘦弱玲珑地绿着。不大的池塘里,“嘎嘎”地游着几只不怕冷的老鸭。一冲水田,以这个小塆子为起点自上而下叠序着,静静的如一块块镜子,映照着冷冰冰灰蒙蒙的天空。  这
期刊
1  吴桂英,老泰州的城里人。其父行船起家,靠水上运输发了家、致了富。旧时,人们有了钱就要买土地或置房产。老吴成了船老大后,便在泰州城里的集贤馆旁边买了一处不大也不小的四合院,在城里有了一块住场墩儿。老吴夫妻只有桂英这么一个独女,理所当然视她为掌上明珠。  桂英长到15岁时,母亲病故。过了两年,经媒人介绍、老吴做主,这棵独苗被嫁到泰州东边的海安城里一个叫臧如祥的人家。臧如祥是个粗通文墨的匠人,做泥
期刊
闪电前的闷热时光  总觉得自己没有青春期。就算有,一个字即可以概括:闷。  可能跟离家比较早有关。那时候的小学是五年制、六年制并存,我读了五年,刚11岁,便离开家了。自此,我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家里,然后是别人的城市、别人的家乡。好在我后来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我们都是寄居者。但当时,在11岁,在我还没学会跟他人沟通、跟世界交好的时候,我就开始面临着一个必须独立存在并与外部协调的问题,这加重了我的紧
期刊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都守着土地过日子。小村过年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胡屠户的家门口。  胡屠户带着两个帮手,在开水锅里滚动着被吹得鼓胀的年猪,弓着腰用力地刮着年猪身上的黑毛。那个时候黑猪多,很少有白毛猪。  很快,猪毛被清理干净,脱了毛,白花花的年猪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年猪还在热木桶里时,胡屠户会把猪蹄壳用特制的铁钩钩掉,我们都痴痴地、直直地盯着胡屠户那只拿着猪蹄壳的手,看他抛向哪里,然后蜂拥着去
期刊
1  做一名教师,是我儿童时代的梦。  1981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学校有一排瓦房,几间草房。教室里学知识,校园内玩游戏,对于一个原来只在庄稼地里玩的野丫头来说,一切是那么新鲜有趣。就连上下学的路上,都那么有意思,春天可以摘小花,追小鸟;夏天可以采荷叶,捉知了;秋天可以跳格子,拾弹子;冬天可以滑冰,吃冻铃铛。  我的班主任孙老师像妈妈一样,悄悄地送我一块花布,让我母亲做花裙子给我穿。母亲没有做花裙
期刊